“生乳标准全球最差”之下仍见不少看客


周明华
3日,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称,中国生乳标准几乎是全球最差,用一个相对较低的标准不可能生产出一个非常高级的产品,“垃圾生产出来的就是垃圾”。之前,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向低标准放出“第一炮”:,2010年以前,我国牛奶的标准是每毫升细菌总数50万个,而蛋白质是每百克2.95克,去年行业标准竟然变为:每毫升细菌总数150-200万个,蛋白质最低含量还下调了2.8%。(7月5日《新京报》)
  乳品安全,系牵百姓健康,首先要理解、保护消费者的健康诉求。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要将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作为第一要义,这毋庸置疑。但奇怪的,其他乳业巨头对乳品标准下降却不予评价。在舆论最近一直诟病不断的情形下,特别是此类消息进一步成为公开之丑后,不少商场里的诸如雅培、惠氏均已开始涨价,幅度在10%左右。国内乳品标准自降,奶企仍闷不作声,而加入用脚投票的消费者队伍不断壮大,即使进口奶粉的价格一涨再涨,他们仍不愿意将眼睛的余光投向国内奶粉。
    因为这个道理实在是太简单不过了,老百姓都明白,正如郭本恒所大胆挑明的那样“垃圾生产出来的就是垃圾”。尽管在其后,有人站出来肌无力式地辩白,但不仅效果堪忧,反而愈辩愈丑。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丁木德就称,农业部调研,从国情出发,照顾最大多数奶农利益,这样把标准降低了。同样,牛奶中的细菌总数上调,是考虑到农民散养奶牛的环境现状;而针对生乳自降标准的广泛诟病,卫生部日前曾表态称标准并未降低,农业部却声称正着手制定生乳分级标准。显然,此类“护标”与挽回公信力的力度仍偏弱。
之所以近年来我国传统民族产品在公众心中的信任指数下降,特别是中国奶业的整体形象一日不如一日,还是王丁棉、郭本恒这样的敢说真话,敢放“大炮”的人太少了,而称“不评价”和“低标准不碍事”等看客太多了。由于行业协会与专家,均与行业有着利益瓜葛,极难站到公平、公正、责任的天平上去说掏心窝里的话,极易成为行业之丑的“加盖人”,甚至还有人沦落为行业之丑的“美容师”。那群对郭本恒这番自揭伤疤的话不予评价的“奶总”们,以及那丁木德秘书长,便是这样的“加盖人”。而且他们加盖的动作过大,加盖“技术”也显得粗劣。
如此不继续推动升级乳品标准,只能是加剧中国乳品的受伤程度,只能是延长中国乳品的冰封期。最后还是在进口乳品面前自动缴械。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牛奶标准提高,检测手段升级,这样只会倒逼养殖户去改善养殖条件、增加责任心,这才能形成市场优胜劣汰的良性机制。若只是为了迁就养殖户的话,让他们偷工减料也能获大利,乱加“佐料”也能蒙混过关,这只能最终让牛奶标准越来越低。纵观最近有一些人的疲沓回应可见,他们似乎仍未意识到辅助、引导、督促奶品安全标准升级的必要性、紧迫性,仍推着太极,像一个局外人一样观望着事态的发展。
不管农业部进行过多少次反复地调研,也不管他们如何以照顾农民的利益为借口而出台有违提升奶品质量精神的全球最低标准,这样做都是不可理喻的,都与我们社会不断发展与前行的方向相背。为了奶农的利益,就可以降低牛奶标准,从而牺牲众多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拉堕整体奶业的形象指数,这岂不是弄巧成拙、挖肉补疮吗?若照此荒唐逻辑推下去,是不是为了照顾建筑工人的利益,我们就在修高楼时,让工人降低砌砖块数?是不是为照顾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利益,学校就修改合格标准以适应这部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