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大主流媒体都以“任期内实现养老险和新农保全覆盖”为题,报道了温总理最近在全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部署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经验交流会议所作的重要讲话,但这个标题实在是太不专业,表达的意思不明确,还似乎有点“跑偏”。恕我直言,本届政府任期应该到2013年3月,从现在算,还有21个月的时间。按“十二五”规划,新农保应该是在2015年实现“全覆盖”,较前定在2020年已经整整缩短了5年,现在似乎没有可能再缩短3年。城市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则刚刚开始,似乎也没有可能在1年多的时间内就实现“全覆盖”。
温总理的重要讲话中表达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据媒体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上指出,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并加快新农保试点进度,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基本实现制度全覆盖,这是党和政府的重大惠民政策,是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制度建设。”
从以上的讲话中,可以看到,总理讲的原话是“制度全覆盖”。在这里,“制度”二字千万不能少。因为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其表达的意思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差别:如果仅仅讲“全覆盖”,那应该是指全部地“覆盖城乡居民”。也就是说,在21个月之后,所有的城乡居民就应该全部参保了,我们可以称之为“对象(用户)全覆盖”。
但是,总理讲的“制度全覆盖”应该还不是这个意思,是指在制度上,具体而言,就是要在今后的21个月中,以“城市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城市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构成一个养老保险的“政策组合”来对所有的城乡居民作出社会化的养老制度安排,以使每一个中国公民在养老保险方面都有一个有针对性、可及性的制度上的说法。
上个世纪90年代,配合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先是建立了城市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到2010年,已经有2.57亿人参加了这项制度。2009年开始,我们在铺开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仅仅两年时间,已经有27个省、自治区的838个县(市、区、旗)和4个直辖市部分区县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10年,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1.03亿人。从2011年7月1日开始,城市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也要启动试点。这样,所有的城乡居民都可以在即将建立和完善的由三大社会养老保险构成的“制度组合”中对号入座,这才是“制度全覆盖”的本意。
“制度全覆盖”意味着所有城乡居民都参保的“对象(用户)全覆盖”也就离我们不远了。按“十二五”规划的安排,城市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农保都应该在规划期末(2015年)完成“对象(用户)全覆盖”。这样,所有的中国公民就都可以受到一个社会化的养老保险制度的保护。这就是所谓“坚持低水平起步、广覆盖,重在制度建设。”届时,距离中国的老龄化高峰,还有20—30年,我们应该还有时间来进一步调整我们的制度架构和待遇标准。
因此,温总理强调:“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农保制度,是开创性的重大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标志着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制度都建立起来了。”有了这几项社会保险制度,几千年来中国人“老有所养”的愿望,就从主要由家庭和个人负担,转移到主要靠政府和社会负担。这个转移应该说很重要,因为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只有社会化的大保障才能与其相对应。这样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无后顾之忧地用合理消费来支持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参与经济社会发展。
实现“制度全覆盖”是一项重大惠民政策
评论
编辑推荐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