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投资增长模式亮红灯 降速中国经济须文火慢调


  暴跌、企稳再暴跌,各国股市灾难般的表现,显现世界经济正濒临「二次衰退」的边缘。中国政府此刻亦纠结于两个艰难的政策选择:是以增长为代价抑制通胀,还是冒着高通胀的风险维持高增长。周三国务院暂停铁路新项目审批和要求全面降速的决定,令铁路建设降温几成定局;同日有消息指中国政府计划明年开工建设保障房800万套,较此前计划目标缩减20%。分析认为,在美国新一轮刺激政策山雨欲来之际,中国宜控制住通过投资营造GDP的高速度增长的冲动,在「文火慢调」中调结构、修内功。

  政府高投资难以为继

  上月底发生的动车追尾事故,最终让中国对此前大干快上的铁路建设亮出「红灯」。这也表明经过痛定思痛的反思后,中国开始更加注重高速行驶的经济列车「安全性」,未来依赖政府高投资的增长模式将难以为继。路透社引述分析人士的话说,中国「十二五」(2011-2015年)铁路规划将面临调整,基建投资或下降三成。

  「(铁路建设)是慢了,但保障房、水利投资弥补了。」交通银行(601328,股吧)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的投资不能再高了,今年上半年25%以上的增幅,比预期要高,应该相对平稳一些。中国现在需要的是消费增速能够上去。」

  中信证券(600030,股吧)分析师张宏波则在报告中估算,如果未来高铁建设计划被削减50%,预计铁路基本建设投资将下降约7000亿元,加上快速铁路和城际铁路不同程度的投资削减,预计「十二五」铁路基建投资将下降至2万亿以内。

  治本要调结构振消费

  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速逐季走低,进入7月后,工业、消费和投资更是呈现出全线放缓的态势。虽然官方坚持以「高频紧缩」的节奏抑制通货膨胀,并将当下经济增速的回落视为有益于健康的降温过程。但一个基本指标是「经济增速不出现大的波动」。

  中新社引述发改委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的话指出,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释放上一轮刺激所形成的巨大产能。他认为,继续大幅增加投资力度,虽能让过剩产能暂时释放,但此举未来或造成更大规模的生产过剩。「治本」关键还是在于消费的提振。

  兴业银行(601166,股吧)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上一轮「反危机」刺激政策「驱寒」效果明显,但其引发的通货膨胀、房地产泡沫和债务增加等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相比于2008年的崩盘之局,此次危机对实体经济轨迹的影响相对可控,大规模的救市尚无必要,但小当量的刺激手段或陆续出台。

  相对于短期内就能「加热」经济的投资,城市化、收入分配等提振消费的药方,都需要依赖于对一些重大的结构性问题的长期求解。

  难现大规模财策刺激

  摩根大通昨日最新报告则称,为维持国内经济平衡发展,防范出现恶性通货膨胀,中国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会更加小心谨慎,料短期内也不太可能推出新一轮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摩根大通中国区全球市场业务主席李晶表示,中国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实施的财政刺激计划,已经加重了地方政府不良债务以及房地产行业失衡问题。目前,如何控制这些问题所带来的风险成为关注焦点,这将限制北京实施政策的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推出第二轮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这将加剧地方债务和房地产市场风险,并导致经济失衡状况恶化。

  报告中说,在通货膨胀形势没有得到明显缓和的情况下,中国进一步放宽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可能性极小。但如果全球经济遭受打击而导致通胀风险下降,中国政府可能在放松银根方面有更大的余地。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昨日则表示,今年年初预计的中国经济增长目标是8%,上半年GDP增长9.6%,总体判断是向着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推进,说明中国更加重视宏观经济的质量和效益。目前经济速度有所降低,但总体是健康的,不用担心中国经济增长会出现大幅回落,出现「硬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