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人的误区


图书馆人的误区

图书馆学学既不同于技术学科,也不同于人文学科,表现在图书馆人对图书馆学的科学性的自我怀疑,图书馆学于技术学科,也不同于人文学科,图书馆界在行政意志、强势学科、大众媒体面前唯唯诺诺;图书馆学界为图书馆职业制定的某些行规只注重约束图书馆人的行为,而忽视维护图书馆人的权利与职业尊严;图书馆界没制定有约束力的行业准入制度、职业资格制度等。以上的问题已经使得图书馆的从业人员对自身所从事的职业产生迷茫。久而久之,图书馆员失去了作为这个职业的从业者应该具有的那种自信与对职业的价值崇敬。特别是在目前物欲横流和信息化浪潮的影响下,很多图书馆人只看到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长远利益,往往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看不到事物的本质,他们急需一种精神良药来医治迷茫的心灵。图书馆人一定要看到自身的优势及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前景,坚信图书馆事业的崇高价值,不要被暂时的困难和消极的言论误导,自觉抵制消极的思想和言论。在信息时代,图书馆所代表的公共信息空间将继续在社会构造上占据重要位置。所有这些无可辩驳地说明图书馆的价值不容忽视,图书馆学的学科发展有着光明的前景。
  1、重收藏轻宣传的思维误区
   
图书馆从古代的藏书楼发展到今天,在图书馆人的思维中还很难全部剔除重藏轻用的观念,图书馆在管理视野上注重内部或内务管理工作而忽视对外服务、对外宣传工作的开展。在古代图书馆时期,收藏图书、内务整理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重心,即对书籍的分类、编目、典藏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核心内容。在信息化大潮中,图书馆要想生存和发展,要想使图书馆所拥有的文献真正被读者所了解和更好地利用,只有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向社会公众宣传馆藏和服务项目。目前势如洪水的信息——书刊、报纸、录音磁带、唱片、文件、电子邮件和数不清的原始数据(目前全球出版的各类报纸估计40万种左右)稍经加工,就可以成为信息,但在多数情况下,社会只是在无记忆地运动着,没有人能够通读一切,因此,人类又往往每天都在重复地接收信息而不一定是知识。人类崇尚信息却又深受其害,这就是信息时代的信息异化。信息生产确实带来了智慧,推动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谬误甚至愚弄的产生。信息爆炸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知识爆炸,相反,知识匮乏已成了信息爆炸的伴生现象。图书馆等信息收藏单位的信息积累与读者的知识接受严重失衡,读者很难在信息洪流中有效地去伪存真,抽取知识,消化知识。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建设中心,有责任降低信息异化的影响。因此,图书馆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向社会公众宣传馆藏相服务项目,推介好的信息,消除信息垃圾,使读者能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层层开发和利用信息,形成知识体系,从而实现信息的增值。
  2、重技术轻人文关怀的误区
   
图书馆人历来有重技术学科轻人文学科的传统,片面强调计算机等技术应用的重要性而忽视服务中的人文关怀,这是图书馆人的又一思维误区。这一点从图书馆学的内容体系设置上可见一斑,”[3]谢拉曾语重心长地指出:图书馆工作的基本目的不是机器所能解决的,如果我们被机械设备所催眠,我们以为接受银幕上闪烁着的影像就是知识,我们将会像几个世纪以前的神秘民族一样,一直将洞穴墙壁上的影子误认为是真实的物体,而错失寻找真知的良机。一切技术,包括一切IT技术和图书馆的传统技术(编目规则、分类法等)最终不过是工具而已,它不可能最终完成图书馆要完成的一切使命,更不能完成图书馆的终极使命。如果一味地只强调技术,不能把技术和人文很好地结合起来,那么图书馆的发展就会偏离其正确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图书馆人要努力做到把技术当成工具,要简化技术工具的利用难度,把图书馆变成读者获取信息、知识的一种方便工具,而不是越来越加大读者利用的难度。例如:分类法越来越复杂,编目规则越来越繁琐。专业图书馆员都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实践,对读者利用来说不是更加难了吗?如果利用某工具的难度很大,读者就会知难而退,久而久之,读者就不再愿意利用图书馆的技术(包括一切IT技术和图书馆传统技术)。因此,发展技术固然重要,因为没有技术我们的工作就丧失了效率,但图书馆人一定要记住: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为读者服务的宗旨,读者是我们的上帝,我们关怀上帝,从上帝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3、信息共享与信息垄断的误区
   
信息公平是现代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目前,信息与物质和能源一样,被称为是一种能够提高竞争优势和发展机会的重要资源。另外,信息与物质和能源的重要区别是,物质和能源的获得是以占有为特点的,具有排它性,而信息则不同,它具有可共享性。也就是说,当信息被生产出来以后,只有少数人享有它和让全社会成员享有它,社会成本是一样的。因此,即使现代社会因物质的匮乏远未等富贵、均贫富,图书馆却可以坚持信息共享原则,追求信息公平。非常遗憾,图书馆人是高呼信息共享口号最响亮的一族,但事实上图书馆人却在不知不觉中违背信息共享原则,追求信息的垄断。我们很多图书馆将高技术的引进或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变成为圈地的游戏,没注意到我国国民中科学文化素质较低者仍占较大比例,普通民众特别是弱势人群难于享受到技术的进步和国家投入巨资带来的信息利益,不少图书馆的数字服务项目甚至是在加大社会的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这一概念最先由美国商务部提出,意指当代信息技术领域(含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和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这种差异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或其他信息技术和服务获取信息的差异和利用信息网络以及其他技术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差异。数字鸿沟广泛存在于国内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及社会群体之间。它已不只是信息基础设施、数字技术的使用、电子化服务方面差别的问题,它牵扯到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信息资源多寡和资金、文化、就业、生活质量等问题,牵扯到科技参与能力的强弱、经济的增长方式等更深层次方面的社会问题。图书馆人在开展数字化建设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情况,必须从读者的利用角度来决定开展数字化工作的进程,同时要利用多种途径和手段,大力开展读者教育,架设起信息拥有者信息贫乏者之间的桥梁。图书馆可通过宣传栏、举办书展、知识讲座、数据库和网上信息检索培训、为网络教育提供智力支持等多样化的方式,广泛、持久、深入地宣传信息知识,让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新技术,掌握新技术,具备信息处理应用能力,逐渐填补数字鸿沟,实现信息共享。
  4、业务工作的误区
   
图书馆被称为信息、知识的宝库,读者进入图书馆求索知识的过程中可能会迷路,因此,图书馆员的工作此时将大有用武之地。作为信息、知识的领航员,图书馆员应该带领这些在知识宝库中的迷路者迅速走出迷途,进入探索知识的坦途。然而,图书馆员却常常陷入思维的误区,不仅没有带领读者走出迷途,反而会使读者更加迷惑。图书馆员一旦进入这种思维的沼泽地,读者花大量时间咨询的结果只不过是更加的迷茫。常见业务工作中的误区有:(1)照搬以前的工作成果。一些馆员在没有完全弄清问题之前就急于寻找对策,他们认为以前的工作经验就可以解决目前的问题,许多馆员用早已成型的解决方法生搬硬套,为千差万别的读者解决千差万别的问题。他们认为没有必要为弄清那些已经很明显的问题浪费时间,建议读者直接采用那些显而易见的方法。假设读者要提高文学素养,馆员就会给这些读者开列一大批中外名著的书单,这种建议对部分时间充足的读者也许有用,但是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读者的文化程度、专业背景不同,阅读的习惯也会不同,不同的读者一定要区别对待。死搬教条,会严重干扰我们思维的逻辑性,然而教条主义在图书馆是无处不在。当教条支配我们的思维时,我们倾听的能力就会丧失,而我们得出的结论常常是荒谬的。(2)盲目模仿其他馆的经验。盲目模仿的思维方式也要小心。照搬其他图书馆的做法尽管可以得到成熟的思路,但是不一定总是能使读者满意。有的图书馆员认为如果已找到一种在别处成功了的方法,再动脑筋开发新的解决方案,纯属浪费时间。他们忘记了:虽然轮子永远是圆的,但它们有不同的尺寸和厚度,而且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制成。读者提出的问题可能相似,但是常常也有细微的差别。(3)从自身的利益角度看问题。如果我是把锤子,我就会把一切看成是钉子。图书馆人往往倾向于基于自己的经验,用他们自己的观点分析、认识问题。在不同的情况下、为不同的读者服务时,从自身的经验、利益角度思考问题,而没有认真收集读者需要的信息,或者即使收集到了有关数据也没有回过头来检验数据的有效性,他们已经从自己的经验和业务的角度出发了。如果他们把主要目标指向读者,那他们可能会认识到还有其他选择方案。馆员在工作中的误区还有很多,在此不能一一列举,但业务工作中的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还需图书馆人进行反思。
    
虽然目前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受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大前提制约,但是图书馆人既要有改变世界的豪迈,积极宣传、推介图书馆,又要有改变自我的勇气。图书馆人要深刻反思自我,寻找差距,努力缩小我们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缩小我们的工作成果与社会满意度之间的距离,在新的职业版图上,要求自己从认知到业务领域进行全面反思,尽快修复图书馆精神和躯体的裂痕,确保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图书馆人不仅要对职业精神反思,还要做好专业技术改造,更需要增加政治智慧、哲学底蕴,解读自己职业和社会需求的精神内涵。全体图书馆人共同努力,用统一的职业声音、积极向上的勇气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坚守住自己的阵地。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事业的又一个春天将会来临,图书馆将继续成为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