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超:范敬宜的新闻思想及对我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摘要] 范敬宜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更是一位富有改革意识的新闻思想家。他对我国新闻学的重要贡献,在于最早提出经济报道“三贴近”的观点;阐述了党报宣传艺术的内涵,身体力行地推进新闻业务改革,并将“新闻”扩展到“新闻文化”的广阔天地;他还在办报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新闻实践中体现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范敬宜(1931~2010),历任《辽宁日报》副总编辑、《经济日报》总编辑、《人民日报》总编辑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更是一位富有改革意识的新闻思想家。他对新闻学的重要贡献,在于最早提出经济报道“三贴近”的新闻报道改进方法并予以实践;从处理矛盾和“度”的把握的角度,阐述了党报宣传艺术的必要性和丰富内涵;身体力行地推进党报新闻报道的改进;追求“新闻报道”的“文化味儿”,将“新闻”扩展到“新闻文化”的广阔天地;在办报实践中捍卫实事求是的精神,树立了严谨求实的新闻工作作风,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新闻思想财富。

  一、提出并实践经济报道“三贴近”原则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是党中央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重要工作原则,同时也是新闻宣传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的实现途径,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突破口。

  追溯“三贴近”的源头,可以发现,1986年范敬宜在做《经济日报》总编辑不久,就曾提出经济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的想法。但是,这一想法提出后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有人说:“范敬宜是办‘小报’出身的,用这种思路怎能办中央大报”?有的说:“强调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那么宣传中央的政策、方针往哪摆?”还有人认为这种提法缺乏高度、缺乏深度、缺乏新意等等。为了避免被误解,他只好对“三贴近”进行了重新的“包装”,修改为“和中央精神贴得近些更近些,和实际工作贴得近些更近些,和群众脉搏贴得近些更近些”。[1]

  在《经济日报》工作时,范敬宜在办报中身体力行地实践“三贴近”。为了鼓励“三贴近”精品的出现,经济日报还曾设立各种奖项。1989年底,该报通过策划系列报道“五个变迁”——《吃的变迁》、《穿的变迁》、《住的变迁》、《行的变迁》、《用的变迁》及“五个变迁的背后”,把老百姓各方面生活的变化和国家重点建设联系了起来,结果好评如潮。此后,“每遇到一些重大报道,同志们都比较自觉地去寻找那个和群众生活贴得最近的角度,为以后实现‘好戏连台,此起彼伏’的目标打下了思想基础。”[2]

  基于“基层是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的认识,范敬宜一直坚持“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 [3]的看法。因此,他力主读者来信可以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并要求该报“群工部保证供应”,“每月至少有1~2条读者来信上一版头条”。[4]

  1999年5月1日,他在《新民晚报》发表《感人即在平易处》一文。在分析发生在上海的“三件小事”为什么不能上头条时,认为不是因为记者缺少新闻敏感,而是因为与老百姓不够贴近。他感慨:“看来,尽管我们天天提倡新闻报道要贴近群众,实际上是很难的。难就难在不容易冲破框子,放下架子,和老百姓平起平坐,向他们学习如何讲话,如何表达。只有平易,才能近人;只有近人,才能感人。最感人之处,即在平易之中。因为老百姓最喜欢的是实实在在,而不是成串的“高级形容词”。[5]

  二、丰富党报宣传艺术的内涵

  “党报宣传艺术”是特指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各级党报,在新闻宣传中所体现出来的策略与技巧。宣传艺术水平的高低,是判断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党报宣传水平的一项重要依据。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瑞环、丁关根都在不同场合强调过“讲求宣传艺术”、“提高宣传艺术”和“讲究宣传艺术”。

  范敬宜对党报宣传艺术的论述,是从新闻规律与艺术规律结合的角度来把握的。他精通诗书画,又长期在地方办报和做记者,对如何将艺术规律应用于新闻规律进行了长期的思考。1992年,他在《经济日报》发表《贵在谋篇与布局》一文, 从国画“六法”的“经营位置”谈起,认为布局的艺术实际上是“处理矛盾的艺术”。后来,他将这一论断运用于办报理论,提出:“艺术归根到底是处理矛盾的手段。音乐也好,绘画也好,都要求处理好强与弱、深与浅、快与慢、高与低、刚与柔等等的关系。新闻宣传也是如此。处理好新闻宣传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并做好热点问题的引导,也需要高超的宣传艺术。”[6]

  在处理矛盾时,他特别强调“度”的把握。认为“所谓‘艺术’,并不是让新闻写成小说,主要是指对宣传报道从总体上‘度’的把握,正如绘画要把握好笔墨、色调的‘度’,音乐要把握好节奏、韵律的‘度’。冷与热,快与慢,多与少,虚与实,刚与柔,疏与密,重与轻,浓与淡,隐与显;以及什么时候需要旗帜鲜明,什么时候需要藏而不露;什么时候需要单刀直入,什么时候需要委婉吞吐;什么时候需要浓墨重彩,什么时候需要轻描淡写;什么时候需要大开大阖,什么时候需要以小观大;什么时候需要大张旗鼓,什么时候需要点到为止;什么时候需要大弦嘈嘈,什么时候需要小弦切切等等,都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不同对象,根据时间、地点、条件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刻板、单调成不了艺术品。达不到一定的‘度’,劳而无功;超过了一定的‘度’,适得其反。不论是正面宣传,还是批评报道,都存在一个“度”的把握的问题。”[7]

  在他看来,从哲学上讲,宣传艺术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关系和矛盾;从心理学角度讲,就是充分了解读者的心理;从艺术的角度讲,就是弄明白“度”的把握,把握不好分寸的,违反宣传艺术的规律,就收不到好的效果。[8]

  三、积极倡导和实践新闻业务改革

  范敬宜认为,“党报的改革和创新,是我国新闻界密切关注的问题”[9],而 “党报文风的改进是一个首选而且比较容易的见效的突破口。”[10]

  1.  带头写短新闻

  在《辽宁日报》工作时,他写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短新闻。被称为“看出来的新闻”——《田野静悄悄 地净苗情好》只有550字,《富乡夜景》只有310多字;“听出来的新闻”——《夜半钟声送“穷神”》和《农村又添新民谣》都不足300字;“睡出来的新闻”——《月光如水照新村仅470字。

  1993年他刚到人民日报任总编辑时,正是新闻界大力提倡写短新闻之时。他“为了在记者、编辑中带个头”,就“试着连续写了不少短新闻”,其中较有影响的有《过去统计“有”  现在统计“无”》、《无需“千山万水” 自然“琳琅满目”》、《看前十五年变化知后五十年景象》、《档案馆里话沧桑》、《“两高”报告中的动人情景:掌声落在两个26页》等,都是不足600字的短新闻。

  2.  探索会议消息改革

  范敬宜认为:“新闻界往往把写会议新闻当作一种吃力不讨好的负担。枯燥、呆板的会议新闻,记者不爱写,读者不爱看,所有很少有人去认真研究如何改进会议新闻。其实,会议是极丰富的新闻源,许多新信息、新思想、新观念、新问题都会发生在会议上,时有火花闪现。它是一个信息最集中、议论最丰富的场合。只要认真、耐心地倾听,就很容易捕捉到许多非常重要的新闻或新闻线索。”[11]

  1980年初他在辽宁日报工作时期,就摆脱了面面俱到的会议报道模式,将辽宁省的一次宣传会议报道写成了一则340来字的短新闻,突出的是省委书记任仲夷的关于“提倡什么样的富”的一段插话;1981年,辽宁省委又召开农村思想座谈会,他又以农民的“顺口溜”为题,将这个全省的座谈会写成一篇不到400字的短新闻,上了报纸的头版头条。这两次会议报道创新的成功,坚定了他改进会议报道模式的信心和勇气。 1987年,《经济日报》推出的“十三大手记”,就是对党和国家重要会议报道进行改革的一次成功尝试,获得了当年的“全国好新闻奖”。他认为之所以这种文体受到读者欢迎,是因为它们“内容鲜活”、“写作灵活”。

  3.力求版面革新

  为了将党报的版面经营得大气、端庄、美观,他在人民日报总编辑任上高调提倡“图文并重,两翼齐飞”,要求“有精彩的新闻摄影,一定要舍得版面,要力争每月有一次好新闻摄影上头条”。[12]

  在版面安排上,他不但提倡大胆使用图片和漫画,而且要提倡给读者留一块“绿地”。他说:“不论要闻、会议新闻、外事活动新闻有多少,一个版上至少要保持一块‘绿地’,即可读性较强的短新闻、短言论、短特写”[13]。 “留绿地”这一做法,至今成为人民日报及其子报的一个习惯。

  为了让党报的版面富有个性,范敬宜提倡用“破格”来改变版面的传播效果。他认为:“报纸版面需要保持常格,有所也需要破格。对有些按常规只能放在较低位置的报道放到突出的位置,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强化效果。”他十分推崇齐白石和张大千的“衰年变法”,并将其借用到版面的编排上。他认为,“规格和风格”,“求新与求变”是不矛盾的。作为党报,《人民日报》的版面有“不可不变者”,“同时又有不可变者”,他认为应该在“共性第一,个性第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要敢于突破,敢于创新。”[14]

  四、让新闻更有“文化”

  范敬宜被季羡林先生称为诗、书、画、西方文化“四绝”。除了办报和从事新闻教育的主要职业,他生前还有一个头衔鲜为人知,即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在范敬宜看来,“新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缺少文化必然导致浮躁的文风。因此,他倡导新闻人要有文化素养,新闻要追求“文化味儿”。

  范敬宜认为,新闻“是各种文化的交汇点。新闻人本身就应该是文化人,不论是被称为嘹望者,还是守望者,新闻工作者都应该是有社会责任感、有学问、有道德、有能力的文化人。”[15]他在演讲与论著中,常常举出媒体报道中随处可见的“令人生厌的文字”。[16]

  他认为,“媒体的浮躁源于文化的缺失”,而“缺乏文化的新闻是没有力量的”。[17]在经济日报的任上他就认识到:“就经济读经济,就经济写经济,就永远走不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生活的怪圈。只有把经济和文化结合起来,多从文化的角度观察经济问题,从经济的角度认识文化问题,才能拓宽视野,放开笔墨,把经济新闻搞得有声有色。”[18]他身体力行,写了《士到好处便是雅》、《莫忘了——白云深处有人家》、《由丝绸之路想到陶瓷之路》、《蒋山青秦淮碧》、《苏州人的性格变了》等新闻作品。

  范敬宜认为,文化品质是媒体的灵魂,应该在新闻作品中贯穿“文脉”。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新闻工作者的个人努力,还需要改变评奖的导向。他质疑“全国有那么多的新闻奖项,但似乎没有多少特别强调受奖者的文化修养”的做法,强调“新闻工作者除了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以外,还要懂一点艺术。”[19]在2007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典礼仪式上,他也将“远离浮躁、追求文化”8个字作为送给毕业生的礼物。

  五、捍卫实事求是的精神

  1979年5月16日,《人民日报》以《分清主流与支流  莫把“开头”当“过头”》为题,在头版头条位置转载了他在《辽宁日报》所写的一篇述评,编者按中说:“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像《辽宁日报》记者范敬宜那样,多搞一些扎扎实实的调查,用事实来回答那些对三中全会精神有怀疑、有抵触的同志”。这是对范敬宜身上所体现的“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实事求是精神的褒扬。此后,在“80年代第一春”的农村改革“倒春寒”中,他又写了《“回头路”辩》、《“单干”辩》、《“方向”辩》三篇评论,理直气壮地批驳了一些人加在农村改革头上的罪状,起到了在思想上拨乱反正的作用。

  范敬宜对实事求是精神的弘扬,还表现在他对新闻理念的坚守上。曾经有人问他:今天的年轻新闻工作者应该继承哪些传统?他说,最重要的一条是实事求是。[20]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实事求是。但现在这种传统受到了冲击。”他批评最多的是一些肆意拔高的典型报道,认为“有些报道夸大到荒谬的地步”。[21] “新闻报道中炒作成风,造假泛滥。至于合理想象、添枝加叶,就更不在话下了。这让读者怎么相信我们的报道?连我都不敢接受采访了。” [22]

  实事求是,不仅意味着拨乱反正,而且意味着对正确的东西的坚守。比如,在版面改革的问题上,一方面他强调“变格”;另一方面坚持人民日报应保持自己的“大家风范”,“人民日报的面目,有不可不变者,同时又有不可变者”。[23]

  范敬宜新闻思想的形成,是与他独特的生活与新闻经历分不开的。他在大学毕业后只有6年的短暂新闻生涯,就因为“反右”、“文革”而被迫下放20年,他把这一痛苦经历看作一笔难得的人生财富。在答复一封读者来信时,他写道:“在将近二十年艰难困苦的岁月里,我有机会接触了中国社会的最底层,结识了许多淳朴善良的基层干部和普通农民,使我了解了国情民情,懂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喜欢什么,厌恶什么;盼望什么,担心什么;接受什么,拒绝什么。”[24]

  范敬宜所取得的成果,与他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深入群众的新闻工作作风也是分不开的。他在2009年评价他写的《“回头路”辩》、《“单干”辨》、《“方向”辨》的成功之处时指出:“群众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要想写好新闻评论,绝对不能仅仅翻书本、找资料,或者在书斋里苦思冥想,在网上搜索现成的事例,必须迈开双脚,到人民群众中去寻找鲜活的思想,鲜活的表达,鲜活的语言。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在循着这条路进行求索。”[25]正如一些读者来信对他所写的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系列作品评价的那样:“生活感染了你,你又通过自己的笔感染了读者”。[26]

  [参考文献]

  --------------------------------------------------------------------------------

  [1]范敬宜.谈谈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上)〔J〕.新闻实践, 2004(3):9

  [2]范敬宜.谈谈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下)〔J〕.新闻实践.2004(3):10-11

  [3]刘鉴强.如果有来世,还是做记者——范敬宜谈新闻记者的修养〔J〕.新闻记者,2002(6):5

  [4]范敬宜.总编辑手记〔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101

  [5] 范敬宜.敬宜笔记〔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27

  [6]范敬宜:文化品质是媒体的灵魂〔N〕,解放日报,2007-7-20

  [7]范敬宜.谈谈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下)〔J〕.新闻实践.2004(3):11

  [8]引自范敬宜2004年与《党报宣传艺术新论》课题组成员的一次谈话。

  [9]范敬宜.范敬宜文集·新闻作品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30

  [10]范敬宜.范敬宜文集·新闻作品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30

  [11]范敬宜.范敬宜文集·新闻作品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01

  [12]范敬宜.总编辑手记〔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101

  [13]范敬宜.总编辑手记〔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341

  [14]范敬宜.总编辑手记〔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351

  [15]范敬宜.范敬宜文集·新闻作品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80

  [16]范敬宜.范敬宜文集·新闻作品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81-382

  [17]引自范敬宜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内部座谈会上的讲话。

  [18]]范敬宜.范敬宜文集·新闻作品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9

  [19]范敬宜.范敬宜文集·新闻作品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82

  [20]罗海岩.范敬宜的新闻人生〔N〕.南方周末,2009-8-20

  [21]刘鉴强.如果有来世,还是做记者——范敬宜谈新闻记者的修养〔J〕.新闻记者,2002(6):5

  [22]罗海岩.范敬宜的新闻人生〔N〕.南方周末,2009-8-20

  [23]范敬宜.总编辑手记〔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344

  [24]范敬宜.范敬宜文集·新闻作品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24

  [25] 范敬宜.范敬宜文集·新闻作品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2

  [26] 范敬宜.范敬宜文集·新闻作品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