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职业多次被世界有关团体评为“高风险的职业”、“最危险的职业”,岂知“新闻发言人”也是另外一种高风险的职业。相信由于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的停职,这一职业的“高风险性”也会获得社会的认可。
新闻发言人的高风险性在于:
一、职业特点的高风险性。
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发言人,比如世界各国政府的发言人,垄断了独家信息,是新闻机构与公众唯一依赖的新闻源。这一严重的依赖性,在网络时代被彻底打破了。按照美国学者莱文森的说法,目前传播威力最大的微博属于“新新媒体”。在微博时代,不仅“人人都有麦克风”,而且微博用户通过互相“关注”、“转发”、“发私信”、“目标推送”,可以实现“所有人面向所有人”传播模式下的“协作传播”,从而挖掘或逼近事实真相。在这种情况下,发言人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他们不仅再也无法垄断信息,反而会被掌握了各种“真相”的网民“倒逼”,成为某种“信息有限公司”,甚至是某一事实真相的“掩盖者”、“圆场者”。在众多的被称为“真相挖掘机”的网民面前,他们的危险性可想而知。那种把记者与公众当成糊弄的对象,只重视应对技巧、不重视告知真相的发布会肯定会漏洞百出。
二、角色的高风险性。
发言人代表某一国家、集团、部门、企业或社会团体的利益,并充当其“喉舌”,传达其意愿。因此,说他们“脑袋并不完全长在自己的肩上”是对的。无论他们的智商有多高,他都要服从体制的需要和“既定口径”。发言人的这一职业“依附性”,使得有些发言人错误地认为,可以“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即有的时候要替部门“顶缸”。尽管有些时候他们未必同意某种“口径”,但是为了部门的利益,只能服从。而这样“愚忠”的后果,不仅救不了“火”,反而会使发言人与其说代表的单位的声誉一损俱损。
三、个人声誉的高风险性。
新闻发言人是无可置疑的“公众人物”,其声誉是建立在信誉之上的。一旦名誉受损,往往意味着职业生涯的结束。在公众的眼里,发言人就会被定格为一个失败者的角色,他的“名言”也会被定义为“雷语”,广为传播。与一般的失败者相比,发言人东山再起的几率极低。
四、发言人的“角色弹性”——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新闻发言人的职业是个“瓷器活儿”,从业者不仅需要有“金刚钻”,而且也需要过硬的心理素质和面对媒体与公众的诚意。其实,发言人的角色是有“弹性”的,并非完全没有自我发挥的空间。发言人虽然代表的是某一团体的利益,但他/她本人仍然只是一个个体。发言人的双重角色,使得其具有一定的“角色弹性”。发言人应有效利用其“角色弹性”,在每一场发布会前都明确这样一个观点:召开发布会的目的不仅是“救火”,更重要的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那么,在确立“口径”、发布信息时就会实事求是,使发布会取得较为理想的传播效果,受到公众的欢迎,最大程度地维护其所代表的部门的利益。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不管是传统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还是“新新媒体”时代,将公众视为智者总是对的。因为有辨识力和媒介素养的公众,可以清楚地区分发言人个人的失误与其所代表的团体的“口径”。
因此,如果说发布会有“军规”的话,那么最大的一条就是:真相第一,技巧第二。发布会的社会效果,永远只服从于一个原则,那就是:尊重事实,告知真相。一场虚假的、言不由衷的发布会,无论包装得无论如何精美和堂皇,无论取得如何立竿见影的“瞬间效果”,都只能是浮云一片。特别是涉及危机处理的发布会,更应该明确:越是在危机时刻,越要恪守发布会的底线,越要尊重公众的诉求,越要承担社会的责任,越要显示真诚的态度。这也是我在每次模拟发布会点评中所反复强调的观点。
(以上部分观点曾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杨雪梅博士采访时发表,见《中国新闻发言人遭遇“七年之痒”》一文: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30178/15397302.html
新闻发言人是一个“高危职业”
评论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