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报纸而生活


 

亲爱的战友们,此时已是深夜,我的家人已经沉睡,窗外的凉风颇为舒展,在我看来,这夏夜的风,甚至有些得意神色,但无论如何,我的心终于静了下来。

连日来,总想写些简要文字,不求锐如匕锋,也不求气势磅礴,更因知道文字是写给自家的人,遑论文理森然了。但不知怎地,之前预设的千把字短文,我却生生写不出来。

这种窘困心境,真正滋味如何,旁人兴许不知道,但作为我的战友,你们当知这与前些日子的气候有关。

常居东莞的人应该感触良深,今年,这个季节多风雨。

往年这个时候,南方的天空也满是沉闷,即便有阳光,多半也是一种不让人自在的暴烈。但激烈的暴晒,总比突然大作的风雨好些,因为风雨汹涌,容易伤及生命。

恰恰今年,生命无常的故事,不是可有可无的断简残篇,在做报纸的人看来,多少还有点悲壮的气息。

说实话,身边环境的变幻,确实影响了我向来铿锵的心情。但是,阴郁惆怅的影子就算在我身上留下过三鳞两爪,也不过像春梦、似秋云,在今晚飘散如烟了。

你们知道吗,为写这封信,我特地焚香净手,特地把写字板设置成水印界面,以前,我从未如此做过。今夜在此番场景下徐徐写字,极像是面对一席绵绸的锦绣,满心温暖,并有一股从未有过的喜悦。

而在此前,有一种状态一度让我迷糊。

那就是最近一段时间,不管面对多大的喜事、成绩,我也绝难再像早年那样形似跳蚤、溢于言表,我自知这绝非自己刻意为之,因为我向来标榜人要鲜活地活着,更喜欢以一种幽默佻哒、激情四射的面目出现于世。

迷蒙久了,今天总算明了:呵呵,老周已步而立之境,心绪岂有不变之理。

古人言,三十而立——这是个传统指标,但在当今,各有各的理解,我也为此森然想了很久。

于我个人而言,做报纸,依然三十不立,而战友的心跟我一样,年少轻狂、志在前方,但至今壮志尚未酬,我们还有更远大的报业梦想;于东莞时报而言,亦是三十不立,这份报纸自2008年创刊以来,虽迅速崛起于残酷战场,但年仅两岁多,远不到气势极盛之时,也没有得到最大的胜利。

严格来说,这份报纸生不逢时,即使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我们的世界仍显得那么稚嫩、喧嚣、浮躁,乃至于有些人抱怨,这份报纸时不时带着一股不被人欢迎的煞气。但我们不抱怨、不懈怠、不盲从,时时狂飙突进,默默延展人道,悄悄斩杀劲敌。任何人都无法怀疑,只要再过一年,属于我们的世界,将被彻底引爆。

但要知道,这个世界,不破不立,大破方能大立。也因此,这两年来,我们不断求新、适时而变。2008年创刊之时,致力于办最受东莞市民喜欢的融合型都市早报;2009年,立志办中国最具互动性的温暖报纸;2010年,在坚持核心理念不变的情况下推动“日报杂志化”的进程。自3月26日以来,《东莞时报》所实施的新战略已经爆发出强大能量,零售发行量短时间内增长三成,广告量也大幅度增长。这,正是大破大立的结果。

在很多人看来,这份一直充满了荷尔蒙味道的报纸,2010年最大的变化在于形态上的升级。没错,通过改版,《东莞时报》的版面设置、视觉呈现和阅读效率都有了强烈的变化。但有一个重大的隐性变化是外人容易忽略的:

我们竭力以新锐姿态探讨人性和社会的复杂,这种叫做新锐的东西,具有一种与实用价值无关的特殊魅力,它在形式识别、功能区分和思想表达方面比其它办报手段更有效率。不蛮大家说,我甚至认为,在当下浩如烟海的传媒江湖上,再没有什么比这种特质更令人神往了。

所以,今后无论遇见什么困难,走到什么阶段,更换什么理念,《东莞时报》的新锐特质绝不能凋亡。

而要新锐,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这年头,报纸所应秉持的节奏感,太容易被商业、被环境、被经验主义的荒唐打翻在地。

我们身处东莞报业市场多年,越来越清楚这么一个事实:在当下传媒蓝海不易发现,市场拼杀你死我活的残酷现实面前,报业战争的本质就是零和博弈,即一方所得,即是另一方所失,不存在多方共赢的局面。

这个时代,传媒世界的强者只会越强,而强者越强的后果是,强者必然想方设法堵死弱者通往强势的通道。尤其是在纸媒市场上,太过于迷信传统的“鲶鱼效应”,必将遭来市场报应。

作为东莞报业市场中旗帜鲜明的搅局者,在2010年,我们只有日复一日去激活创新力,才能用最快的速度,最锋利的战刀、最佳的姿态去占领高地。

在我看来,一种强大的创新力,除却新鲜有力,还需充满着革命性的癫狂,而我们应该把这种最有力的狂欢,适度地呈现给我们的读者。

亲爱的兄弟姐妹,我一直呼吁,时下信息爆炸、民志多元,读者对于报纸,不是不读而是不买。我们想让读者多多选择我们的报纸,最重要的是提出理解报纸的新方法,甚至能够因此而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

那么,当前就有三个问题需要我们极端重视:一是资讯世界信息碎片化,我们每天所做报纸,务必精编细采,敢于抓大放小,各版之间,不留阅读死角,绝不呆板地满足于所谓信息量的供给;二是人心世界太浮躁,我们每次所做之事,力求让人刻骨铭心,在不反纲常国法之下,事事可做,比方说,各叠封面,“寥寥数语+先锋设计+另类思考”的呈现方式表明上浪费版面,实际上纵横捭阖堪比万字雄文,这是时代悲哀,也是大众所需;三是当下读者普遍不快乐,我们力倡温暖,就务求读者悦读,不讲人话的文章毙之,不合民心的版面砍之。报纸最大的温暖,首先就要让读者读得下去,读不下去,读得心不甘情不愿,任何“温暖”的说辞都是谎言。

而应对这些问题的战略,就是“日报杂志化、杂志日报化”——这是经过我们两个月来实践检验出来的良策。所以,务请战友们时刻保有都市报的心,换上杂志的身,只要我们意志坚定、齐心协力,《东莞时报》必将将比杂志更杂志,也将比报纸更报纸。

有战友曾对我说,小周写信的时候,总有一种可爱的夸张。实际上他是懂我又不懂我。可爱,不好说;夸张,却绝对没有!

我为何总在这些写给战友的信里口无遮拦放声大叫?因为每回想起过往,我总觉得这份报纸太不容易,战友们太辛苦。而你们,对于后面这一点却又不自知,或者是知道却不去抱怨,一回想这些,总是内心大动。前几天夜里看新《三国》,见赵子龙大破曹军救阿斗一幕,我真真感动于时报战友就有那样的豪气干云,而《东莞时报》又绝然不是扶不起的阿斗,想到此处,顿时泪水满面。

两年多来,我们经历了种种坎坷、经受了各番风雨,我们也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遭遇痛苦。今天,我想跟你们说,如果痛苦是别人给我们带来的,我们要勇敢坚毅地应对;但倘若痛苦是我们犯错带来,那必须得真真切切、谦卑智慧地面对。

在任何一个地方办报纸,不可能不遭遇困境;在任何一个时期做新闻,也不可能不犯错误。困境也好,错误也好,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团队或者一名战士失去了强大的复原力。

有时候想想,暂时的困境和小错误,对于一份事业反倒是有益无害的。我至今记得周小川先生说的一句话:经常得小病有个好处是,小病不断就不得大病。可千万别弄个大病,否则一病就是十几年。此话再简单不过,但如果把话放于我们这些做报纸的人身上,细细品味之,则意味深长。

身居这个团队久了,战友们应该能感受到《东莞时报》所追求的爱才之风,我们不敢妄言报社性度弘朗,仁而多断,但好侠养士绝非虚言。

作为一群有理想的人,也因为我们性情相吸、文貌相联,才走到一起成为同袍战士。我喜欢你们,因为大家年轻有才、敏感多思,有着理想的锋芒。但在我们的报业长征中,青春的躁动、任性、肆意也容易带来不合时宜的事端。

今天,当《东莞时报》青春的火炉越烧越旺时,我们绝对不能简单地以活跃在风口浪尖,以口诛笔伐为乐,而要以更稳健的姿态出击,我希望我们更像是挥舞着红布的训牛师,不管用什么手段去测试去挑战危险底线,都能全身而退。

而在新的起点上,我还有几句话与战友们共勉:

一、做报纸的事业感不在于你写了多少稿子,而在于这是不是特别好的并像是你的稿子。

二、这个时代,人于人之间的链接太容易,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越来越难,请你们保持自己,保持一种青春的火热,只有我们有别于别人,报纸才能有别于他人。我想看到这种情景,人们赞美《东莞时报》最有意思的方式,就是赞美创造它的人。

三、我们必须像犹太人吝啬自己手中的钱一样,珍惜自己在东莞时报的每一分钟。用良心、头脑、眼光、脊梁、胆识去挠时代的痒处,做一份当下不是最赚钱,但绝对是东莞人民最喜欢的新派报纸。

战友们,我们没有回头路,我们必须前进;我们喜欢报纸,但绝不迷失。

最后我想说,在这条路上,我们不但要有办报的创新力、做人的复原力,还得有一份等待事业爆发的忍耐力。

这些文字,不仅仅写给你们,也给我自己。

 

周智琛

2010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