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辽宁作为环渤海造船基地的龙头,船舶工业的国内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已成为中国造船业与国际造船强国竞争的主力军之一,是实现我国船舶工业中长期总体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石。船舶工业是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传统优势产业,雄厚的工业基础、丰富的人力和技术资源储备,为船舶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近年来,在中国船舶工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辽宁船舶工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产业规模迅速扩大,造船能力和技术水平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成为中国造船业与国际竞争的中坚力量。
辽宁省造船工业蓬勃发展
依托环渤海地区与日、韩造船强国金三角的区位与资源优势,辽宁将重点打造大连、葫芦岛、丹东、盘营四大造修船基地,高标准、高规格布局一批船舶修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及船舶配套项目,大力发展12个船舶配套产业园区,形成了集造船、修船、海洋工程、配套为一体的强势发展的船舶产业集群。辽宁现有船舶工业企业200余家,力争到2015年年末,辽宁造船能力达到2000万载重吨,造船产量达1500万载重吨,经济总量超1000亿元,实现由造船大省向造船强省的跨越。
一、发展现状
辽宁现拥有船舶工业企业200余家,主要分布于大连、葫芦岛、盘锦、营口等地。随着辽宁省船舶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集聚水平进一步提高,现有大连环大连湾、大连旅顺、大连长兴岛、葫芦岛、辽河入海口(盘锦、营口)五大造船集聚区和10个专业化船舶配套园区。近年来,由中船重工集团、中远集团、韩国STX集团、新加坡万邦集团等世界知名企业投资建设的大型造修船及海洋工程项目纷纷落户辽宁省。骨干企业的造船能力和水平在不断提升,船舶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名牌产品。目前,环渤海区域的大连、葫芦岛、辽河入海口三大造修船基地实现了错位竞争、均衡发展,沿海六市船舶工业发展方兴未艾,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已形成了集造船、修船、海洋工程、配套为一体的强势发展的船舶产业集群。
二、发展规划
依托环渤海地区与日、韩造船强国金三角的区位与资源优势,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基地规划区域内,高标准、高规格布局一批船舶修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及船舶配套项目,提高岸线资源综合利用率。重点打造大连(大连湾造船基地、长兴岛造船基地、旅顺口造船基地)、葫芦岛、丹东、盘营四大造修船基地,大力发展12个船舶配套产业园区,即大连长兴岛船舶配套产业园、旅顺船舶配套产业园、三十里堡船舶配套园、土城子船舶配套园、金州新区船舶配套园;营口辽宁船舶工业园、鲅鱼圈船舶产业园;盘锦船舶工业园;葫芦岛龙港船舶配套园、绥中船舶配套园、丹东临港船舶修造工业园和锦州航星船舶配套产业区。力争到2015年末,使该省造船能力达到2000万载重吨,造船产量达1500万载重吨,经济总量超1000亿元,实现出口创汇70亿美元。实现由造船大省向造船强省的跨越,促进辽宁船舶工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产业政策
船舶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可以得到中央财政专项支持,同时,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以及地方配套政策中,船舶工业也可以享受许多财税、金融、科技等优惠政策支持;近年来,辽宁各级政府在技改贴息、科技创新、海外并购引进人才、税收、金融等等方面给与了船舶工业大力支持,特别是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用于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手续,保证重点企业和项目的用海、用地;沿海六市地方政府在打造沿海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区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为投资辽宁船舶工业的海内外客商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大连布局世界级船舶工业基地
大连市船舶工业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技术基础雄厚,是我国船舶工业的生力军之一。近年来,国家振兴东北及辽宁省沿海经济带两大战略为大连船舶工业提供了巨大机遇,大连充分发挥沿海、临港优势,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了韩国STX、新加坡万邦、中远集团等一大批船舶制造及配套公司落户,带动了一批骨干企业的造船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船舶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为大连船舶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助力,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造船规模迅速扩大,造船能力和技术水平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大连现拥有规模以上造、修船企业28家,船舶研发中心和设计公司20家,船用配套企业150余家,基本形成了以船舶建造、船舶修理、船舶配套、技术研发及试验设施等为一体的结构较为合理、门类日趋齐全、互补性逐渐增强的船舶工业体系。
根据《大连市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目前,大连正在围绕建设总装造船基地,打造世界级的船舶工业基地这一目标,加快推进3大造船基地和5个相应的配套园区建设步伐。随着三大造船基地和5个配套园区的不断发展完善,一个世界级的船舶工业基地正在大连变成现实。
三个造船基地
1、大连湾船舶工业基地
这是大连船舶工业的发源地,有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船用柴油机有限公司、大连船舶推进器有限公司、大连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大连船舶重工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
2、旅顺船舶工业基地
旅顺船舶工业基地规划在旅顺开发区,主要有大连中远造船有限公司、旅顺滨海造船有限公司、大正船舶重工和辽南船厂等造、修船企业以及船舶配套企业。
3、长兴岛船舶工业基地
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规划有船舶工业基地,基地内有造船区域和船舶配套园区。造船区域有韩国STX、新加坡万邦集团、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等在此投资船舶与海洋工程。
五个配套园区
1、长兴岛大连船舶配套园
依托长兴岛船舶工业基地,在其船舶配套区域内主要有韩国船舶配套园、大连船舶配套园。
2、普兰店湾三十里堡临港工业区船舶配套园
三十里堡临港工业区规划有船舶配套园。目前,大连船用柴油机有限公司扩能项目、大连船用推进器有限公司扩能项目等项目已开工建设。
3、旅顺开发区船舶配套园
依托旅顺船舶工业基地,主要有今冈船务、大船重工钢业公司、大连重德钢结构公司和旅顺船舶电气等船舶配套企业。
4、金州新区船舶配套园
金州新区船舶配套园,现已入驻12家企业,主要企业有韩国大洋商船、东方精工、斗山船机、东邦船机、熊川船机等。
5、甘井子区土城子船舶配套园
目前已有16家舾装件加工企业落户,主要为大连船舶重工配套舾装件和管子。
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
一、概况
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位于辽东半岛渤海湾一侧岸线中端,全区面积349.5平方公里,由长兴岛以及西中岛、凤鸣岛、骆驼岛、交流岛等五个独立岛屿组成,其中长兴岛本岛面积252.5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五大岛,长江口以北第一大岛。
2005年6月,辽宁省政府作出“举全省之力开发大连长兴岛”的决策;2009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长兴岛的开发建设已成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的重点项目,其概念性总体规划由新加坡裕廊国际编制完成。自园区成立以来,韩国STX、大连船舶重工、大连船舶配套产业园、韩国工业园的纷纷入驻,产业聚集效应凸显,奠定了长兴岛造船海工基地的框架基础。
二、产业定位
发展造船、修船及船舶配套产业,这是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确定的主导产业之一。
三、船舶配套产业园
大连船舶配套产业园于2006年3月奠基成立。大连船舶配套产业园规划占地总面积近500万平方米,由产业园一区、产业园二区和配套服务区三大部分组成,由中国船舶第九设计研究院担纲园区产业布局规划。重点发展船舶机电类、船舶电子导航通讯类、船舶配套物流类和中间产品配套类四项产业。
大连船舶配套产业园,以面向中国自主生产船舶配套企业及东北亚区域的船舶配套企业为目标市场,致力于发展成为中国规模最大、行业类别最齐全、运作专业化程度最高的船舶配套企业集中区和产业孵化基地。
四、船舶制造产业发展状况
STX大连造船海洋综合生产基地占地550万平方米,从船用原材料的加工开始,涵盖了零部件生产、分段制造、发动机组装、船舶和高附加值海洋结构物制造等多个方面,是一个拥有一条龙式垂直系列化生产体系的造船海洋综合生产基地。2006年,STX大连集团在一片荒凉的大连长兴岛上开工建设,2007年3月举行了奠基仪式,在短短22个月的时间里建成了世界最高水准的造船海洋综合生产基地。今年STX大连造船海洋综合生产基地预计可生产22艘船舶。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船务工程有限公司修船建设项目位于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占地面积近50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为人民币20亿元。新建修船坞2座,其中30万吨级修船坞1座,15万吨级修船坞1座;新建泊位5个,包括30万吨、20万吨、15万吨、7万吨码头泊位;新建码头两千二百余米;新建船体车间、坞修车间、机电综合车间、管子加工车间等生产设施,新建办公楼、生产辅助楼、公用动力、消防环保等生产辅助及公用设施。项目于2009年6月正式开工,计划于2011年底投产,正式达产后,公司将经营各类大型船舶、特种船舶、海洋工程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修理、改装,产品定位目标修理船型为VLOC、VLCC、大型集装箱船、LNG、LPG、化学品船、滚装船、苏伊士型和阿芙拉型油轮、好望角型和巴拿马型散货船及其它各类中小型船舶。目标具备年修船约86艘,修理船舶的吨位在70,000DWT~300,000 DWT的各类船舶,年改装300,000吨级船舶3艘的生产能力。
随着STX、大连船舶重工等项目全部投产后,大连长兴岛地区的年造船能力预计可达到1000万载重吨以上。大连船舶配套产业园,计划在未来五年吸纳船舶配套企业200余家,成为中国船舶配套产业的中心。
旅顺开发区船舶配套产业园
一、基本概况
旅顺开发区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规划面积8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3.9公里。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6月,经过18年的努力,目前已被省政府纳入重点发展园区,被国务院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国家、省、市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三大战略的重点区域。
二、产业定位
建设以船舶制造、船舶配套和重大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以港航物流业为支撑,以旅游教育产业为两翼的新型生态产业园区。
三、配套产业
船舶配套产业园位于开发区西北部,紧邻港航物流园区,占地3平方公里(其中,中远188.4万平方米,今冈51.3万平方米,船舶重工11.57万平方米,滨海修造船7.59万平方米,船舶配套园区60.91万平方米)。
船舶制造产业是旅顺经济开发区的龙头产业,也是重点发展的产业。目前入驻开发区的船舶制造及配套企业51家,主要产品为VLCC船舶制造、船舶分段、船用钢结构件、船用制冷设备和电梯、舾装件、舱口盖和船舶电器等。该产业板块以中远造船、日本今冈船务两个企业为龙头企业,围绕着中远造船和今冈船务,将打造旅顺经济开发区的船舶制造集群。
四、园区定位
以中远造船、今冈船务等大型船舶制造及配套企业为依托,以船舶产业园为载体,形成以海洋工程、造船、修船产业为主导的船舶产业集聚区。其中,中远造船占地1.88平方公里,投资100亿元,年生产能力240万载重吨。日资企业今冈船务占地51万平方米,总投资额将近2亿美元。
五、发展现状
中远造船项目占地1.88平方公里,规划占用海域面积约1.5平方公里,由中远工业公司和中远南通公司共同投资兴建,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建设30万吨级船坞2个,2008年4月开工建设,2009年底开始造船,2010年第一艘VLCC油轮将正式下水,规划年生产能力达到240万载重吨。中远造船项目建成后,旅顺将成为中国最大、世界最先进且具备多种船舶制造能力的综合型船舶生产基地。
日本今冈船务是日本独资企业。今冈造船项目投资总额2亿美元,占地面积51万平方米,主要从事船舶设计制造及修理、钢结构件制造,其总部是日本最大,世界第三大造船企业。
该区域还有滨海造船、船舶重工等其他50余家船舶生产及配套企业。
围绕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旅顺全域对外开放、旅顺新港口岸开放的新机遇,旅顺开发区明确提出了“建设环渤海地区海上交通枢纽、建设国家级交通运输装备制造基地”新的发展定位,并对船舶配套园区、机车配套园区等产业园区进行了科学规划,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将旅顺开发区建成“生态、高端、文明、高效”的海滨新城。
普湾新区三十里堡船舶配套园
一、普湾新区概况
二、两个基地和四个集聚区
以大学城、职教基地为主的人才培训基地;以研发机构、孵化基地为主的科技创新基地。以行政办公、商业文化为主的城市中心区;以总部经济、高端商务为主的总部经济区;以生活居住、休闲娱乐为主的生活宜居区;以新兴产业、临港工业为主的产业区。
三、三十里堡船舶配套工业园
三十里堡船舶配套工业园始建于2006年10月,是辽宁省“五点一线”和大连市“两区一带”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连市“一岛十区”产业规划布局中沿渤海一线重要的船舶配套产业基地。
截至目前,园区竣工项目三家,包括大连船用柴油机有限公司三十里堡制造基地项目、华一精密机械项目、大连东澳机械项目,项目总投资20.64亿元,总占地面积86万平方米,项目全部达产预计销售收入45.8亿元,税收可达3.31亿元;在建项目3家,包括大连船舶重工集团非船项目、大连船舶工业公司船机配套项目、三环复合轴承项目,项目总投资35亿元,总占地面积64.47万平方米,达产后预计销售收入31.8亿元,税收可达5.4亿元;待开发项目3家,项目总投资16.5亿元,规划面积53万平方米,达产后预计销售收入可达20.5亿元,税收可达1.35亿元;在谈项目4家,预计总投资24.3亿元,规划面积51.6万平方米。
丹东船舶工业发展概况
目前丹东船舶修造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现有船舶生产企业主要以渔船修造业为主,渔船修造企业约20家以上,另有少量船舶配套件生产企业。一般船舶生产的重大在建项目主要有丹东庙沟修造船基地项目、丹东海洋船舶配套工业园及豪华游艇项目。
一、发展规划
到2015年,丹东船舶制造产业要形成造船能力900万载重吨以上,修船能力达到300万载重吨以上,船舶制造和配套产业实现产值600亿元以上。目前根据岸线水域的航道水深等自然条件以及后方陆域依托条件,对一撮毛港、大台港、安康渔港、庙沟港池、西南航道、古沟港、大闸港、张三沟、烂泥头以及菩萨庙港等10处适合作为修造船工业选址的岸线区段因地制宜,规划发展不同吨位级别的船舶制造产业。其中,庙沟港池等3处岸线重点发展5万吨以上大型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一撮毛港等7处岸线重点发展5万吨以下的中小型船舶制造。
二、在建的船舶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情况
1、 丹东海洋船舶配套工业区
船舶配套工业园及豪华游艇项目由丹东市船舶工业园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实施,投资方为大连长海船厂有限公司及大连环球国际船舶制造有限公司等。项目选址在鸭绿江一撮毛港区,占地1000亩,其中一期300亩,二期700亩。主要从事船舶配套设备生产、高档豪华游艇建造与修理等。
项目一期工程占地300亩,规划投资13.5亿元,设计年生产能力可满足10个万吨级以上修造船厂的配套供应,年产值8亿元,利税2亿元。规划建设钢结构、船用甲板机械、船舶舾装件、游艇模块、甲板钢结构等加工区标准厂房,码头区、基础设施区、办公综合服务区等,建设5个船舶配套厂。主要生产船用甲板机械、船舶舾装件、游艇模块、甲板钢结构等。年产船舶配套产品500台(套),年产玻璃钢高档豪华游艇52艘。目前主要建设了2栋标准厂房5400平方米、展示厅500平方米,实施了部分土地回填、道路及绿化工程。
项目二期还将建设5个配套厂,目前二期工程700亩土地正在回填。
2、 丹东修造船基地
丹东修造船基地项目位于鸭绿江口的丹东港大东港区庙沟港池内,项目主办单位为丹东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厂区规划占地面积680公顷,-14深水岸线7000米,水域250公顷,航道水深-14米。
主要项目 30万吨级造船坞1个,20万吨级造船坞1个,30万吨级修船坞1个,20万吨级修船坞1个,5万吨级造船船台1个,3万吨级修船坞1个,舾装泊位11个。项目规划总投资约150亿元,形成造船能力600万载重吨/年,修船能力110艘/年,钢结构制作能力10万吨/年。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如下内容:项目批准,场地回填及整理,水域疏浚,厂区道路建设,5万吨级造船船台建设,2万平方米厂房建设等。
锦州船舶工业基地发展概况
锦州是辽宁西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环渤海地区重要港口城市。锦州船舶工业基地位于锦州市区南部35公里锦州湾畔的龙栖湾新区,附近海域为敞开浅水湾,海域面积广阔,水下地形平坦,水深较浅,通过围海造地形成陆域,规划开发面积21.5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5公里,由造修船区、船舶配套区和科研中心三大中心区域组成。
位于造修船区建设工地紧张繁忙的施工场面随处可见,锦州航星船业有限公司30万吨/年造船项目正在建设。该公司规划占地280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50亿元人民币,建设年造船能力为30万载重吨和年修船能力达30艘的现代化船舶建造基地。
目共分3期工程建设,计划工期为5年。工程项目主要内容包括:造、修船平台、舾装码头、造修船设施、防波堤、舾装工程、船坞及配套的水工设施、公用动力设施和配套的室外工程及配套的水工设施、涂装工程、船体工程、行政管理及生活设施等。项目完工后,可完成10万吨级内各种散货船、工程船和工作船只的建造维修和保养,预计年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年实现利润总额9.2亿元,上缴税金6.4亿元。
建设中的锦州航行船舶配套产业园规划总面积20万平方米,以附加值较高的船舶电子及导航设备、船舶配套中间产品生产为主,围绕操控与导航系统、电气及自动化系统以及船舶分段、上层建筑、舱口钢盖、标准舾装件、内饰等船用产品进行项目的实施。
锦州航行船舶配套产业园建成后,必将成为适应船舶工业发展需要、辐射环渤海、作用全国的船舶配套基地;形成产品类别齐全、结构优化、组织高效、技术先进、布局合理、规模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产业格局,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船舶配套产业集聚区;实施工贸联动,构建面向全国的大型船舶产品专业交易市场,完备现代物流体系;努力成为集船舶配套制造、交易、物流、研发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力争跻身于全国十大重点船舶配套工业园区前列。
一、产业优势
当今船舶工业发展日益呈现出区域集群的特点,产业布局的区域集中。船舶工业的产业技术经济特点,决定了发展船舶工业除了需要有劳动力、技术、资金条件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国家《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已将环渤海区域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三个现代化大型造船基地之一,大连、葫芦岛已成为我国造船工业的主力军,造船业实力雄厚,锦州船舶工业基地距全国两大船厂渤船重工13.5海里、大连船舶重工262海里,完全可以承载两船厂产业辐射和转移。大连港、营口港、锦州港和锦州港龙栖湾港区(在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港口集散地,港口物流业十分发达。从而使锦州在造船业与配套业等相关上下游产业之间形成一个较为紧密的协作网络。这样,可更好地发挥我们的区位优势和沿海港口城市的优势,发展锦州市船舶工业。
二、政策优势
锦州船舶工业基地作为辽宁对外开放的五个重点区域之一,除享受辽宁沿海“五点一线”各项优惠政策外,还享受锦州发展船舶产业20多项优惠政策。
三、交通优势
锦州是联接中国南北重要交通枢纽,秦沈铁路客运专线、京哈铁路和京沈、锦朝、锦阜高速公路在锦州交汇,京沈高速与滨海公路直达锦州船舶工业基地,距在建锦州湾国际机场仅为10公里,便利的对外交通为锦州船舶工业基地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营口市辽宁船舶工业园发展概况
一、基本概况
辽宁船舶工业园坐落于营口市西部的辽宁船舶工业园区,是于2003年9月正式成立的一家主要从事造船和船舶配套的船舶专业园区,规划面积200万平方米。以营口造船厂、渔轮厂厂区为基础,增扩周边土地构建而成。
园内现有船坞一座、船台六座、船排一座,各类起重设备15台(座),厂房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各种冷热加工设备300余台,可建造中小船舶和轴承、齿轮等高精度部件。
二、区位优势
辽船园依傍辽河湾,地势平坦开阔,位于营口市西部,东北临辽河,拥有岸线3公里,临河码头枯潮水深5米,满潮水深9米左右,辽船园东距营口港3公里,南距鲅鱼圈港40公里;陆地高速公路距离大连、沈阳、葫芦岛各1.5小时车程,距离鞍钢1小时车程,距离铁路运输干线3公里。水陆交通便利。
三、发展目标
园区成立以来,对内规划改造、资源重组;对外招商引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公司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高附加值中小船舶和生产基地,辐射渤海湾、东南亚的船舶系统配套基地,各类船舶的修理基地、油田及海洋工程服务基地、人才培训基地。
园区成立以来成功建造并顺利交付了一艘9600吨杂货船、三艘12000吨散货船和一艘57000吨散货船,并获得了船东的好评。
四、技术力量
辽宁船舶工业园的技术力量是以大连新老造船厂和葫芦岛渤海重工的船舶建造专家为班底,引进先进的造船技术和理念,形成了建造60000吨以下级船舶的生产能力,经中国船级社认定于二○○四年二月颁发了编号为2004DCA004《修造船企业技术资格评估证书》及营口船检处颁发的《关于辽宁船舶工业园有限责任公司修造船资质的证明》。
园区人才济济,聘有多名中国船舶界知名的资深造船专家和高级专业人才及从海外归来的经济管理精英,辽宁船舶工业园伴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国大力发展造船的大潮应运而生,也一定会乘势而上。
盘锦海洋工程装备基地发展概况
盘锦市是中国北方环渤海地区的开放城市,海岸线118公里。区域面积4071平方公里,人口130万。以盘锦辽河油田为中心,500公里为半径的区域内,集聚了全国85%的油田及石化企业、全国75%的石油产量,为盘锦发展陆上和海洋石油装备制造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一、基地概况
盘锦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是辽宁省唯一的专门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省级开发区,是辽宁省科技厅和盘锦市政府共同打造的海工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基地规划区域面积27.6平方公里、内海海域面积11.3平方公里、内海岸线22.4千米、水深可达18-20米、设计地耐力30吨/平方米,为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提供了良好基础。
二、产业配套优势
(一) 盘锦产业基础
随着中石油辽河油田40多年的油气开采及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盘锦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装备制造基地,船舶制造业的产能和配套率也在不断提高。
截至目前,盘锦市共有注册石油装备制造企业近300家,规模以上的石油装备制造企业69家,产品覆盖了两百余种的陆地和海洋石油工程装备,可以生产钻采平台、输油管线(油管、套管)、钻采设备(顶驱、钻杆、钻铤、井口装置、泥浆泵)等200余种产品。以辽河石油装备总公司、盘锦辽河油田派普钻具制造有限公司、盘锦辽河油田天意石油装备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一大批企业已经形成了配套能力强、内部协作紧密、集群发展的态势。
现在,盘锦市生产的海上钻机、油气分离模块、海洋平台污水处理系统等,已为渤海中的钻井和采油平台配套。另外,曾为中海油981平台6寸以上做基本设计和详细设计的美国ESI公司、拥有多项海洋平台及LNG船等专有技术的挪威第二大海工集团戈郎公司、生产可搬迁式固定人工岛平台及海洋平台用石油化工模块的北京碧海舟集团、生产深海平台水下井口等设备的美国国际水下公司等均已落户盘锦海工基地,可提供技术和配套装备的支持。
(二) 周边配套
(1)盘锦的直接腹地辽宁省是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大省,以盘锦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可达葫芦岛、锦州、营口、鞍山。目前已形成了装备制造业、船舶制造业、钢铁精深加工产业的产业基础,海工钢结构、铸造配套以鞍钢股份、东北特钢等国有控股大型上市公司为中心的钢铁企业完全能够满足钢结构的需求。
(2)以盘锦为中心的三小时经济圈,可达大连、北京、天津等地,覆盖整个环渤海经济圈。
(3)以盘锦为中心的五至十小时经济圈,可达东营、烟台、大庆、哈尔滨、长春等地。覆盖大庆油田、胜利油田以及中海油、中集集团等大型企业。
三、区位优势
盘锦市地理位置优越,处于辽宁省渤海海岸线的轴心位置,是中国东北最近的出海口。
盘锦交通发达——京沈高速、盘海营高速公路在此交汇,京沈高速铁路、沟海电气化铁路贯穿境内。大连至北京的电气化铁路竣工后,盘锦到北京的路程将由现在的3小时缩短至1小时50分。
盘锦海工基地距沈阳桃仙国际机场170公里、距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210公里,距正在建设中的营口机场15公里。盘锦海工基地距营口鲅鱼圈港45公里、大连港210公里。另外与正在建设中的设计吞吐能力1亿吨的盘锦新港近在咫尺。辽宁省今年第一条疏港铁路——连接沈阳与盘锦的铁路,已开工建设,2011年底建成通车。
葫芦岛市船舶工业发展概况
葫芦岛北港工业区船舶产业园区是辽宁沿海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和葫芦岛北港工业区重点功能分区,位于葫芦岛半岛北麓,南依丘陵,三面环海,紧邻渤海重工,西南距葫芦岛港3公里、东北距锦州港10海里。园区岸线条件优越,距离9米等深线约500米,回淤量小,适宜建设修造船及舾装码头项目。
园区依托渤海重工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市场空间,以及自身良好的区位地理条件,产业定位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和船舶制造为主,总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总投入约15亿元,分三期工程实施。工程完成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达150亿元,形成可利用岸线6700米,形成约350-400万吨造船能力和400万吨配套能力,工业产值300亿元,税金9亿元。
现有8家企业入驻,预计总投资约60亿元,已实现投资约7.5亿元。其中,泽洋、顺达、华越船配等3家企业正式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