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从再生跨越到整体性跨越十二五期间绘就新的锦绣蓝图
李华新
8月19日至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四川考察时指出,四川灾后恢复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灾区发展振兴全面启动,灾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根本改善,产业发展实现了再生性跨越,经济社会发展超过震前水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实现了整体性跨越。要坚持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十二五”时期实现新跨越。(新华社四川日报消息8月19日至22日)
习近平这次的入川考察,对于四川全面回报自己的工作,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因为这些地方在全国的媒体屡见报道,而且是这些地方就是地震灾区从再生的废墟上一路走来的。
在全国人民支援下,灾后恢复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灾区发展振兴全面启动,灾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根本改善,产业发展实现了再生性跨越,经济社会发展超过震前水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实现了整体性跨越。习近平指出,灾区发生的巨变,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是任何困难都难不倒的伟大民族,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从“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一路走来,四川灾区发生的巨大变化给习近平留下深刻印象,他指出,四川取得了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胜利,创造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奇迹,特别是看到广大干部群众振奋的精神和对今后美好生活充满希望,充满热情,信念坚定,我们感到很振奋。他说,四川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坚持抗震救灾和推动改革开放、科学发展两手抓,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四川从地震后的灾难中奋起,在短短的几年中发生的变化,已经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能够集中精力办大事的。而且四川能够从灾难中重新焕发出生机,已经是从再生实现了跨越和发展。
而在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发生的变化,更是体现出来四川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四川历经了大灾难之后,一定会有新的感触,于是在重建中的工程和市政建设,一定会展现出新的特色来,而不管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生产方式上,一定会有新的变化,这种变化需要新的目光和新的谋划。而四川在重建中体现出的雄起精神更是川人不会向困难低头的真实展现。
笔者也注意到习近平在考察中有一个新的观念,这就是,要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重点,把政府推动与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把促进重点技术、关键技术、战略技术的研发与推动改造传统产业结合起来,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用科技来作为四川今后经济发展的支撑,这样的观念应该是今后四川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的方向,这是谆谆告诫更是形势的需要,也是今后四川新破题的一篇更大的锦绣文章。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