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逸枫:国土部缘何掀起“地根”紧缩风暴?
“地根”紧缩:是剑指调控楼市还是“托土地市场”?
导语:国土资源部曾于2009年10月下发通知,要求加强土地规划和计划调控,严格建设项目批地供地审查,做好淘汰落后产能的用地处置和权属管理,加大对违规违法用地的监管和查处力度。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是我国的特有现象,因为在地方强势主导经济的现状下,仅靠货币、财政政策,难以完全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事实上,收紧“地根”的信号早在2011年3月份已经发出,国土部方面称,自2011年始,我国土地政策将从土地供应要保证扩内需大量项目上马的“应急状态”退出,回归国家土地管理常态。“回归国家土地管理常态”言论发布不久后,国土资源部又在2011年4月表示,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并称中国按需供应建设用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国土部刚刚完成了一次全国土地供应调研。该调研抽调了369名国土资源工作者,覆盖了全国31个省(区、市)的179个市、县。调研得出的主要结论依然是老问题——用地紧张。按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董祚继的说法,各省用地需求总计达到1616万亩,远远大于年度计划指标670万亩。不过,面对如此局面,国土资源部可能不会做出让步。今年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已经完成分配,但具体数额暂时不会对外公布。虽然各省上报的新增建设用地数远大于分配指标,但国土资源部并未纵容地方的要求。
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的一份报告中强调,2011年黑龙江省的项目建设数量和用地规模继续快速增长,用地保障的压力很大。计今年全省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将突破20000公顷(1公顷=15亩)。在2010年,黑龙江省实际完成土地供应14430公顷,同比增长56%,现在看来,这一涨幅在今年不可能下降太多。不过在国土资源部前不久完成的调研中,黑龙江省或许还是用地紧张相对轻微的省份。31个省(区、市)都反映计划指标不足,多数反映下达指标只能满足需求的1/3。过去五年,全国共批准新增建设用地3300多万亩,每年的计划下达也都稳定在650万亩的水平。而根据公开数据,今年1-3月份,全国计划指标安排使用159万亩,同比增长154%,部分省份指标使用占全年的比例超过3成,其中河南达到5成、新疆甚至已经达到了7成。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此次全国土地供应调研报告会上称,“地根不能松”。解决用地矛盾的方法,“源头活水在基层”。事实上,中央和国土资源部对此也早有预判,不过却依旧无法遏制这种状况的蔓延。徐绍史在今年1月份的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说,对地方而言,土地是他们在区域竞争中的关键性要素资源。虽然中央要求,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要防止盲目铺摊子、上项目,但各地加快发展势头强劲,土地需求十分旺盛,暴涨的需求。
用地紧张与控制地根的矛盾已摆在眼前,接下来,便是新一轮中央与地方的博弈。按照计划,黑龙江省今年在用地上执行的办法有四个,一是全力争取年初下达我省的年度计划指标,二是年中争取国家追加一块,三是申请使用我省历年结余指标,四是争取城乡用地增减挂指标。对于国务院已批准的2007、2008、2009年度城市建设用地尚未实施的,凡是拟调整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不突破国务院批准的城市总用地和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三类住房“等民生用地面积不减少的条件下,允许适当调整区位。”黑龙江省国土厅报告中的思路显然十分清晰。
其中“年中争取国家追加一块(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做法,在往年也有先例可循。在2010年,新疆便因此而被其他各省所羡慕。在2010年年初时,国土资源部仅分配给新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4万亩,不过随着中央对加快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的工作思路确定,大批援疆工程的建设在2010年展开,而国土资源部也随之配合着对新疆敞开了土地供应的口子,年中追加给新疆50万亩的建设用地指标,使得新疆当年的建设用地实际使用数高达64万亩。除了各省在新增建设用地上的竞相申请外,另一个地方政府努力尝试、国土资源部也大力推广的做法就是盘活存量。
今年1月份,北京市大兴区人民代表大会上便传出消息,大兴区计划在今年清理和规范一批小散低劣企业,力争年内腾退低端产业用地1000亩,为高端项目落地创造条件。更为应急的做法则是在审批程序和征地节奏上做文章,大型项目的审批非常慢,有可能长达一两年。外加上征地环节的拖延,有的土地甚至可能要花上三五年时间才能真正完成供应。也正是受此影响,过去几年批准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往往大于最后实际供应的建设用地。例如在2009年,当年全国批准建设用地达57.6万公顷,不过最后的实际供应却仅有31.9万公顷。地方上种种措施的齐头并进或许能一定程度上缓解2011年的用地紧张局面。
国土资源部近期对需报国务院批准建设用地的城市范围进行了调整,新增了22个城市。这些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内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须报国务院批准。按照规定,自2011年起,新增的22个城市分别是秦皇岛、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嘉兴、绍兴、台州、温州、马鞍山、德州、东营、威海、南阳、江门、惠州、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桂林以及三亚。 此前,全国需报国务院批准用地的城市为84个。
其中,广东省江门、惠州、珠海、佛山、中山、东莞等6个城市处于收回名单当中。按照国土部要求,22个新增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内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也需每年一次性报国务院批准。国务院上收22城市的建设用地审批权的背景是按照《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编制审批程序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审批程序相同。
根据《土地管理法》,我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分级审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口在一百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为了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中国在土地管理上实行了一套严格的行政计划体制,以便国务院可以通过增加或者减少土地供应,来调控宏观经济。由于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国务院可以通过增加或者减少土地供应,来调控宏观经济。上收建设用地审批权就是严格用地管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以达到保护耕地的效果。
继国务院上收22城市建设用地审批权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2011年8月23日就完善我国土地管理制度问题研究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用“最严格”强调,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维护群众土地合法权益以及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国务院上收22城市建设用地审批权的有何感想?
我认为,国务院上收22城市建设用地审批权是中央释放地根紧缩的一个信号不断趋强,意味着地根紧缩风暴再起。特别是当前国务院楼市调控不断深化,地根紧缩目的是瞄准房地产市场“乱现”。地根紧缩显露出“双刃剑”效果,中国在土地管理上实行了一套严格的行政计划体制,使得国务院可以通过增加或者减少土地供应,来调控宏观经济。但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城市规模扩张太快,土地供需矛盾很大,于是不断扩大对土地的占用,尤其是对耕地的侵占。当地政府为了吸引投资推进发展,往往在土地审批上打擦边球,违规用地现象层出不穷。
自2008年国务院下放土地审批权后,违规用地问题更日益严重。中央地方财政分权,地方政府收益和权力不对等,收入渠道狭窄是地方违规审批土地的重要原因。这次中央收回土地权力是在做试点。地方因为搞经济建设‘囊中羞涩’而发生很多土地违规审批问题,现在中央收回权力,地方项目由中央出资,所需土地由中央统一规划,这样可以较好地解决土地违规问题。收回土地权力后虽能通盘规划,但在实际操作上还是与情况各不相同的地方隔了一层“皮”,在利用效率上可能不够好。当地政府虽然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但为了追求最大利益往往不会去做一些“比较吃力”的事。
国土部缘何收紧地根?
我认为,收紧“地根”目的是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收紧的原因主要是目前土地违法现象严重和配合国务院楼市调控及土地流标和底价成交下滑严重。不过,具有“托市”嫌疑。
首先是土地违法现象严重。国土部选择这22个城市的依据可能来自近期的违规占地数据。土地违规现象多集中于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四川、辽宁、广东等省,与新增的22个城市分布省份大致吻合。国土资源部8月2日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全国发现违法用地行为3万件,涉及的土地面积高达1.85万公顷,同比分别上升8.05%和14.76%。7月29日数据则显示,上半年国土资资源部12336违法举报中心接听的土地资源举报电话大幅上升。在接听的10058个举报电话中,属于举报土地领域违法违规的3624个,比去年同期上升51%,其中,反映违法占地的2465个,约占68%。
比如,国土资源部执法监察局局长李建勤在上个月曾表示,违法违规反弹受到区域发展规划实施、城市新区建设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地方换届、执法手段有限和违法成本低等诸多因素影响。比如,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国家土地副总督察甘藏春曾指出,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是中国的特有现象,因为在地方强势主导经济的现状下,仅靠货币、财政政策,难以完全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这些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内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须报国务院批准。按照规定,自2011年起,新增的22个城市分别是秦皇岛、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嘉兴、绍兴、台州、温州、马鞍山、德州、东营、威海、南阳、江门、惠州、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桂林以及三亚。 此前,全国需报国务院批准用地的城市为84个。其中,广东省江门、惠州、珠海、佛山、中山、东莞等6个城市处于收回名单当中。
其次是剑指楼市,瞄准房价。此次新增的22个城市中,广东占了近30%,且全部是珠三角城市。缘何珠三角6市建设用地审批权被收回?这些城市均具有房价涨幅较快的特征。如,从上半年涨幅来看,江门上涨27.76%,在珠三角未限购市中位居第一;珠海一手住宅成交均价近半年上涨42.92%,6月同比涨幅更达到69.71%;东莞上半年一手住宅成交277.62万平方米,相较去年同期的183.02万平方米,也有较大幅度提升。
广东省住建厅介绍,广东新增限购城市名单可能在本月底到9月初正式出炉。广东纳入国家统计局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统计范围的城市仅有广州、深圳、惠州、湛江、韶关5个,但其他城市亦不排除限购的可能。
最后是土地流标和底价成交下滑严重,通过收回土地城市建设用地审批权进行“托市”。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各地土地“流标”、“流拍”的声音不绝于耳,且大量地块以底价成交。2011年8月9日,国土部网站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全国土地流标数量达到353块,比去年同期增长242%。
今年前7个月,全国土地流标数量达到353块,比去年同期增长242%,其中7月份土地流标数达到61块,相当于1-2月流标数的总和。实际上,从6月份开始,全国范围内土地流拍流标数量开始大增。据国信证券统计,今年1月至5月中旬,住宅土地流拍宗数仅为31宗。而从6月1日至7月19日,住宅用地流拍宗数就高达37宗。
国土部收紧“地根”对房地产市场有什么影响?
我认为,收紧“地根”意指调控楼市,收紧“地根”行动是房地产调控一次“加码”,也是继收紧银根、限购之后,又一地产调控利器。这让本就深化的楼市调控更为严厉,也将使此前房地产投资过快的势头得到一定遏制。与此同时,土地带来的增收一直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随着地根的收紧,在地方债务平台爆发危机的担忧并未去掉的当前,一旦土地财政受阻,地方政府势必将开拓更多的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渠道。
但对楼市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力。一是对楼市供地造成影响。地方推地压力大,一方面是土地流拍,另一方面,则是地方政府急于卖地的热度不减。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陆续步入推地高峰期之外,二、三线城市推地量更为惊人。供应量的增加,让过去曾经炙手可热的土地不再成为开发商眼中的“香饽饽”。有迹象显示,无论万科、保利等快速周转的开发商,还是富力、雅居乐等追求高毛利的企业,都放缓了拿地的步伐。一旦收回城市建设用地审批权,必然影响到地方政府土地供应计划。
二是减少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可能执行政策上会打折扣。开发商按兵不动的原因,除了担忧宏观调控对资金链条的冲击外,还希望年底时地价有所松动,而这一趋势已呈现出苗头。指数研究院报告便显示,7月,全国130个城市住宅类用地平均溢价率为10%,较上月减少1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减少8个百分点。1~7月,全国130个城市住宅类用地单月平均溢价率均低于去年同期,且保持平稳下降趋势。开发商的观望让土地财政感受到越来越严峻的压力。 三是紧缩土地入市量的一个调控手段,会对被收回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各地土地“流标”、“流拍”的声音不绝于耳,且大量地块以底价成交。国土部日前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全国土地流标数量达到353块,比去年同期增长242%,其中7月份土地流标数达到61块,相当于1-2月流标数的总和。实际上,从6月份开始,全国范围内土地流拍流标数量开始大增。据国信证券统计,今年1月至5月中旬,住宅土地流拍宗数仅为31宗。而从6月1日至7月19日,住宅用地流拍宗数就高达37宗。
国土部数据显示,上半年主要城市地价环比增速也在趋缓。在经济软着陆的要求下,货币紧缩政策将会维持一段时间,受此影响,诸如土地这类的资产价格将会处于下行的通道中,土地的溢价率继续走低,土地市场下行的趋势在中长期内难以改变。由于今年上半年全国仅完成供地计划的25%,下半年的土地供应力度将加大。流拍流标现象预计会更加严重。另外是国家审计署统计数据显示,至2010年底,地方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中,承诺用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源的债务余额为25473.51亿元,共涉及12个省级、307个市级和1131个县级政府。而地方债的解决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尽管多年来土地财政广受诟病,但在事权、财权倒挂的分税制税收体系未得到根本改变,以及地方债务高企的前提下,土地批租收入仍将是地方财政收入的最重要来源之一。不管是土地流拍,还是地价下跌,都将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造成冲击。如果土地市场延续目前的走势,地方政府主动上门推销土地的情况恐将愈演愈烈。在政策的叠加效应下,土地市场下行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趋势。而地价与房价紧密相连,土地市场的低迷,或将预示着房价将进一步调整。
国土部网站引用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发布的第二季度CLI中地指数报告表示,第二季度,CLI综合指数上升至265.27点,较第一季度增长14.4%。在房地产用地供应增速回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作用下,土地市场竞争强度整体呈回落趋势,综合指数上行的驱动因子发生许多结构性变化,土地供应规模持续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信贷投放平稳,拉动综合指数出现上行态势。
报告还指出,反映工矿、居住和商服等用地实际交易价格变动和趋势的出让价格指数,由第一季度的298点回落到第二季度的258点,降幅为13.4%,由偏热状态回归正常的运行区间。第二季度商品住宅用地和商服用地出让平均价款环比均呈现下降趋势,“高价地”现象得到明显遏制。
土地改革何去何从,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但要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实现现代化的整体飞跃,农村土地改革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对于涉及8亿中国人福祉的土地政策,却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一直在兜圈子。法律学者也一直呼吁,以市场配置为核心,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应尽快推动农村土地市场化机制改革。要把土地使用权还给老百姓,让他们自由支配。如在征地方面,不是由地方政府粗暴决断,而要让老百姓自己按市场情况决定。
其实在本质上,中国没找到合适的土地政策。土地公有,是完全的计划经济。中国还是要用立法来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制定详细的配套政策保障农民城市化。比如立法保障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政府不得随意动用,即使征用也得严格按程序来。目前由国土资源部主导的《土地管理法》修改稿已提交给国务院法制办,政府官员希望这项工作在“较短时间”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