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时代,由于在中央处理器(CPU)和操作系统(OS)领域缺乏话语权,大大小小的PC厂商,被戏称为“搬箱子的”,利润源源不断的流向Wintel的腰包,而自己的日子,似乎过得越来越苦哈哈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说,PC时代的中国最多是一个IT制造大国,却远非IT强国。
为了破解IT产业“空芯化”的难题,中国政府可谓是殚精竭虑。从方舟到汉芯,再到龙芯,一个又一个芯片被赋予了“中国芯”的神圣使命,不过10年下来,中国绝大部分的PC里面跑着的还是Intel或AMD的“美国芯”,耗资上亿的汉芯,不过一块打磨掉了标签的Motorola的芯片,更是成为中国高科技领域的笑谈。
和“中国芯”一样,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被视为中国抢夺全球IT产业话语权的又一支柱。几乎在国家IT产业发展规划的文本中,都会谈及支持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政府采购也曾向基于Linux的国产操作系统倾斜。不过,时至今日,除了少数苹果电脑外,几乎跑的都是微软的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从XP到Vista,再到Windows 7——Linux并未能遂人员成为中国IT产业技术跨越的“机会窗口”(N年前笔者撰写中国技术跨越报告软件专题时,也曾视Linux和构件化(CBSD)为中国软件产业技术跨越的重要机会窗口,如今看来,是看走眼了)。
当PC逐渐走向日暮(不是说PC行将消失,而是不再耀眼),中国IT产业依然未能改变“空芯化”的格局。
如果说,中国失去PC时代,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当美国在通过国防工业大力推动计算机产业发展之时,我们还深陷“文革”的泥沼,我们在起步上就输给了美国;那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可以说大家原本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应该成为中国从IT大国向IT强国跨越的契机。不过,如今看来,中国正在失去一个正在崛起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每一次计算架构的变革,都会是市场的一场洗牌,也是产业跨越的契机。IBM的成长、衰落与重生,就是一个鲜明的写照。移动互联网时代,计算设备的多元化、小型化和如此引发的使用习惯的变革,成为打破Wintel架构垄断地位的绝好机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缩微版的Mac OS、Symbian、BlackBerry OS都正在取得比微软的Windows Mobile更有利的市场地位,以至于微软一直以来的盟友Intel都不得不放下多年的情谊关注这些更符合移动习惯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作为后起之秀的Google Android更是不仅赢得了满堂喝彩,更得到了诸多品牌手机厂商和第三方软件开发商的支持,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
Wintel架构的确威风不敌当年,不过放眼望去,在市场上有影响的手机操作系统上,似乎依然难觅中国品牌的影子。中国众多的手机厂商,依然重复着PC厂商曾经的轨迹,买入基带芯片,买入操作系统,买入触摸屏,买入……,然后造一个靓丽的壳子,推向市场!在这中间,我们也不难看到曾经在PC时代饱受Wintel联盟“盘剥”的PC厂商的影子。
如果中国短期内不能在手机操作系统上有所作为,中国注定了又要失去一个新的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似乎并不是危言耸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