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特首选举


  近日常被传媒询问:会拣谁来当特首?在现阶段我通常不回答这个问题。我会反问,可有人正式宣告想选特首?如果连候选人也未有,叫我如何去拣?真的要拣,也先得让我看看他们的政纲。可惜,现时的几位疑似候选人,连当仁不让地站出来也不敢,怎可能这么快就拿得出一份象样一点的政纲?如果我是记者,我一定拒绝为这样的疑似候选人造势。

  我并非选举委员会的成员,手中根本没票,喜欢谁也不管用。现时,选委会里虽也有一些反对派的代表,但大部分仍是北京可放心的人。因此,由选委会选出来的特首,最终都会是北京心目中最合适的那个。因此,记者要造文章的话,应先探讨北京会属意让怎样的人来当特首。这样市民才不致「痴情枉种」。

  北京会属意一个怎样的人来当特首,取决于北京如何看香港的形势,以及会作怎样的部署,不同的战略,需要不一样的特首,以便新的特首可以更好地完成北京交给他的任务。

  北京在挑选上两任特首时,基本上是采用了迁就香港人的退让策略。北京并没有在亲北京的嫡系团体中物色人选,而是找一些香港人比较容易接受的,原先与北京没有太紧密关系的人来当特首。

  董建华是商人,但不是做大陆生意的商人。董先生与台湾及美国都有较密切的关系,不似是中方一早安插在香港的代理人。至于曾荫权,更是英国人培植出来的,曾受勋做皇室的KBE爵士,原先根本没有人猜到北京会属意他。我相信曾先生自己也没想过。

  然而,北京的这种退让,只能换来一段短时间的蜜月期。在反建制派的围攻下,特首很快就被定性为北京的代理人,进而被指控出卖了香港人的利益,民望迅速下滑。董建华第二个任期未完,就得脚痛下台。曾荫权的处境亦好不了多少,能捱得完余下的任期已算对北京有个交代。北京现在最担心的,可能是头两任的特首都得中途下台。所以心中虽有不满,但在公开场合,仍得全力支持。现实是北京已不可能在余下的日子里安排新任务给曾荫权。

  香港之所以有自己的特首,而不是由英国派来的港督,是因为香港回归中国,但从北京的角度来看,头两任特首都未能成功地带领香港人在心态上回归;在某些地方香港与大陆的关系,反而比以前更疏离。这种形势迫使北京不得不重新检讨对香港的战略,如果采取守势,那就得作进一步退让。如果采取攻势,就会收紧管制,不再让反对派随便「离经叛道」。

  暂时还未看得到这次特首选举北京会选择攻还是守。如果是守的话,下一任特首会是与北京更拉不上关系,甚至是一个泛民背景的人。如果是攻的话,北京就会找一个会开动管治机器,用李光耀一样的手段去实施控制的人。

  现时的几位疑似候选人,无论北京想攻还是想守,都很难委以重任。除非北京举棋未定,他们才有机会上台,担任过渡期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