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霸占市场 影院越开越多 电影选择越来越少


  本地的电影院越建越多,但是电影的选择却越来越少。不少人站在设计前卫新颖的戏院前,根本没有选择,因为所有大小的电影院,都被大片霸占,非主流电影——如封面引用的剧照《藏爱》——少得可怜。

  另一方面,专放艺术电影,已有近20年历史的国泰Picturehouse映厅,数个月前已改成豪华的映厅Platinum,不再放映艺术电影;然而,国泰却推出“Picturehouse Selection Titles”。艺术电影在本地的生存空间,到底是转机还是萎缩?

  好莱坞电影之外 没有空间?

  在商业和艺术之间,应该蕴藏更多意义,让我们的观影文化变得更美好,而不是站在戏院前,竟然大叹:“怎都是好莱坞片!”

  1992年克林顿登上美国总统宝座时,美国记者请他替好莱坞说几句话。克林顿作了两项期许:第一、希望好莱坞影片的文化和素质能提高;第二、希望好莱坞能引导美国人民看向未来。

  克林顿卸任那么久了,好莱坞商业电影依旧,共同点是把人性简化了。影片对人文的探索不足,这也是好莱坞片不够深度的原因。

  在优裕物质条件下长大的年轻人,文化程度并没相对的提高,很多是精神空虚,追求感官享受远超于内心的探索;对电影的要求是刺激的快感,如此,空洞但视觉特效强的影片,票房部部灿烂。

  《哈利波特》挤掉所有小片

  我们在电影的观赏上,其实也“留白”。造成的因素很多,或许有人会说,观众是被动的,片商买什么影片,观众就看什么影片。片商或许会辩说,我们才是被动的,我们购买影片,是依据观众的口味。

  不管谁是被动、主动,追根究底,两者其实是互动的。这个互动关系必须筑构在整个社会结构和国民文化心理的层次上。以目前来说,两者还是处于失衡的现象。

  发行艺术电影为主的“光”(Lighthouse Pictures)负责人Thomas Chia接受本报访问时坦承:“现在发行艺术电影越来越困难。”他举例,10年前第一集《哈利波特》在本地推出时,只占一个拥有10个映厅的影城(Cineplex)的一或两个映厅;不久前推出的最后一集《哈利波特》,霸占了大部分的映厅,把所有小片都挤掉。现在几乎每周就有一部大片推出,可想而知,小片尤其是艺术电影生存的困难。”

  艺术电影观众群小

  本地国泰机构于1990年设立Picturehouse,这是本地第一间放映艺术电影的映厅,刚设立时有354个位子;它在千禧年关闭装修后,位子只有272个,2006年重新开张,座位变成82个。今年4月30日,Picturehouse改装成豪华享受的28个位子映厅Platinum,不再放映艺术电影。Picturehouse映厅正式走进历史。

  Platinum每两个座位间有隔板营造私有空间,椅子全皮制,双脚有舒服的伸展空间,当然,映厅也有一流的音响设备。

  国泰机构执行董事朱美莲(Meileen Choo)在接受本报访问时,坦承艺术电影的发行版权越来越贵:“单在一个映厅放映,回不了本。如果在两三个厅放映,票房收入就相对增加,才可以回本。”

  影评人江金玉对本报说,Picturehouse在本地也并非首次改弦易辙,可见本地艺术电影的观众群的确很小,小到让电影业者感觉无利可图。她说:“这若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影迷们或许会比较痛。那时候网购不普遍,也无法通过互联网看电影,电缆电视发展未趋成熟,没有其他观赏艺术电影的小戏院,也不是很多人有门路到海外电影节观摩。现在有了廉价航空,到邻国度假顺道买些影碟回来,是很多人会做的事。”

  爱好艺术片年轻观众不少

  电影观众以年轻人为主,问及现在年轻人对艺术片的鉴赏,是不是比从前低落。江金玉不讳这个“低落”的趋势十多年前就已经在酝酿。她说:“80年代,本地报章有较多的电影深度分析和介绍,我的兴趣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不过这类文字到90年代大幅度减少。大家或许会说,互联网上可以找到很多这类内容,不过报章杂志反映一个地方的文化内涵,没有电影文化环境主导。”

  她认为,本地现在有那么多电影学院,每年栽培大批学生,观影管道也不少,在一些观影场合,如杨德昌电影回顾展以及个别的电影招待会上,都会看到许多年轻观众。留下来参加交流会的观众数目以及愿意发表看法或者提问的人也较以往多。她说:“其实本地还是有艺术电影观众的,只是大家换了追电影的方式,而且电影或许并非他们唯一关心的事。”

  谢光龙则认为:“如果我们不带进艺术电影,如何提供大家对艺术片的欣赏?我希望艺术片可以带来一点盈利,让我可以生存下去,我才有机会继续带进片子。”

  艺术片DVD的业绩也大不如前,“光”发行的康城金棕榈大奖的《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Uncle Boonmee Who Can Recall His Past Lives)只卖200张,小僵尸片《血色入侵》(Let The Right One In)虽最卖座,也只卖接近1000张。

  谢光龙不认为互联网威胁艺术片的空间。他说:“大部分的艺术片无法在互联网上找到,而且很多是外语片,有些没有翻译字幕,互联网用户看不懂。”他认为,好莱坞片有视觉特效,但艺术电影有优美的摄影与细节:“在互联网上看《藏爱》(Womb)与《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会很无聊,素质差的影像、颜色和声音,根本就不是该片导演要的气氛与感觉。”

  目前,放映非主流电影的地方还有国家博物馆、艺术之家、新戏院、新加坡国际电影节(SIFF),以及电影协会等所主办的电影节等。

  好的影片提升人的素质,除了经济和物质需要外,应该包含更多心灵上的建设。因此,在商业和艺术之间,应该蕴藏更多意义,让我们的观影文化变得更美好,而不是站在戏院前,竟然大叹:“怎都是好莱坞片!”

  国泰推出“Picturehouse Selection Titles”

  Picturehouse虽不存在,不过国泰推出“Picturehouse Selection Titles”,它不是映厅,而是艺术片的“菜单”,这些片子分散到国泰旗下的戏院放映,少则一个映厅。国泰发言人说,每年平均会推出20部艺术电影。

  “菜单”里,目前放映的电影是母亲恋上“复制”儿子的《藏爱》(Womb),接下来将推出《莎拉的钥匙》(Sarah's Key)、《西蒙·威尔斯失踪了》( Lights Out)等。

  谢光龙认为,少了Picturehouse,有票房潜能的艺术片将受益,因为不再只限于82人的座位。

  艺苑提供大片外另一选择

  本地大院线嘉华(GV)2006年在嘉华怡丰城(GV VivoCity)推出共有108个座位,布置以翠绿色为主的艺苑(Cinema Europa)映厅,当时的嘉华董事经理陈继贤在接受本报访问时,透露艺苑的目标是放映艺术电影,他说:“这里映期可拉长,如果有观众看,放映一年都无所谓。”

  曾几何时,这个观念已“过时”。嘉华院线市场营销总监郑淑樱在接受本报访问时说:“艺苑有很多独立制作电影,提供传统大片之外另一选择,不过认为艺苑只放映艺术电影是个错误的观念。艺苑也举办很多电影节。”

  艺苑每年平均推出12部至14部电影,目前在放映被喻为中东的希腊悲剧的《烈火焚身》(Incendies)。

  郑淑樱认为艺苑的表现不俗:“有口碑,由知名导演执导的得奖片,票房就不俗。”

  本地发行片商庆影社(Festive Films)有不少电影在艺苑放映,该公司宣传认为:“有喜剧元素的,以及可以让观众叫出演员名字的电影,票房就会比较好。”她认为,比起以前,本地戏院每周推出的电影很多,电影的放映期相对也缩短,尤其是非主流电影。 (李亦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