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中,如果不发生重大的自然灾害和战争,预期在华合资车企外方将不断地加大兼并、收购、重组中国本土车企的步伐,进而全面控制中国汽车工业。当下虽无人意识到并提出来,但笔者首先将这一可能出现的危机率先提出,并非危言耸听,制造紧张空气。实际上近年来,虽然中国汽车市场连续二年产销量坐上了全球老大的宝座,但业内人士也不难看出:目前合资的中方与国内的内资车企无一不是危机四伏,如临深渊。综合种种历史及目前因素分析,笔者预期2020年之前,中国所谓的民族自主品牌以及一些内资车企,将逐一被境外汽车大鳄压垮吞噬,其形式与方式不外乎是兼并、收购、重组。从此,中国将义无反顾地沦为第二个巴西——世界汽车巨头的海外工厂与殖民地市场。
A、政府政策支持外商并购内资企业
进入21世纪新千年后,我国承诺对WTO的承诺,大幅度放宽对外商在华投资的有关限制,如持股比例、转让技术等附加条件等。再加上资本市场的日益开放,给外资在华并购我国重要行业、企业提供了诸多方便条件。外资对我国重要企业的并购,成为在华扩张延伸的日益重要的手段,正在严重威胁我国战略产业。
2009年2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细则》中提出,拟通过兼并重组,形成2至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出4至5家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企业集团。按照这一规划,上汽集团、一汽集团、东风汽车、长安汽车将进入争夺"2家至3家产销超200万辆的大型企业集团"的名额。2010年9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将汽车行业列为未来中国兼并重组的重点行业之一。
从目前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重复建设严重、产业集中度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等问题上比较突出。而实际上,导致中国汽车产业出现如此局面的,也正是行政的干预和地方保护主义,都是在政府的批文下成立与成长起来的。只要想进入汽车领域,有钱有背景就无一进不来的。二十年前,中国汽车有一百多家,现在大大小小还是这么多,其中有三分之一是通过买生产资质证来的。虽然还有N多家现在每年的产销量为零,但这些空壳的生产厂家依然还有生产目录和生产许可证。这就是中国汽车产业的特色之一。由此可见,不通过“大鱼吃小鱼”和“快鱼吃慢鱼”似的残酷竞争、优胜劣败来兼并重组,中国的汽车工业将永远是一盘散沙而形成不了合力。
中央政府也曾在“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进行兼并重组,支持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不过这些年来,尽管不断有国内大大小小的车企并购重组,然后我们却显而易见其实是外资车企不断收购、兼并、重组内资车企的过程,而如一汽、二汽、上汽等大型汽车企业集团中方进行兼并重组却不尽人意,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不难发现在华的合资车企却充分利用中国政府的政策,不断地加强加快收购、兼并、重组内资车企步伐。给人的错觉是中国政府的“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似乎是为世界汽车巨头而特意制定的。
B、合资外商加大投资、扩大股比全线并购内资车企
近年来,随着在中国市场销量越来越大,在华跨国巨头们不仅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更是通过扩大在合资公司中的股比、控制销售权等来进一步扩大话语权,分羹合资公司更多利益也成为外方收权的另一条捷径在华发展进入全面收权的阶段,外资公司通过此种方式攫取了大部分利润的同时,中方企业正在逐渐沦为跨国车企代工厂与海外殖民地的境地。
如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计划增持一汽-大众合资公司的股比,由原来的40%提升至49%。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也要收回金融危机时出让给上海通用1%股权。据有关资料显示:2010年一汽-大众净利润已经达到220亿元,上海大众利润为120亿元,按照合资股比计算,2011年大众集团全球利润中有将近四分之一来源于中国市场。对德国大众集团来说,能在中国二个大众合资中多争取一个百分点,便意味着每年多增数亿元的收入。更加厉害的是,日前一汽-大众宣布,将正式清理非授权的二级经销商,这是一汽-大众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渠道整治收权行动。这意味着大众汽车公司在华合资企业中的主导角色逐渐从产品、技术、采购以及管理领域延伸至营销和售后领域的战略性大手笔。
不可否认,中国几大汽车集团无论在销量规模上还是企业利润上,无一不是倚靠合资公司来挣大钱的。合资公司中的外方全面掌控企业的采购、销售、规划,甚至人事权,从而赚取产业链上更多的利润,而中方能赚到的只是合资公司名义下的一半利润。在中国合资汽车企业中,外资在产品与技术引进、生产管理以及质量控制上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为谋取更大利益,他们还将控制权延伸至了上游零部件企业。有数据显示,在中国汽车电子等高新技术产品以及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零部件等关键领域,跨国公司控制的市场份额甚至高达90%,零部件市场占到60%以上的份额。而在轿车关键零部件行业,跨国公司控制和垄断了80%以上电子高尖端的市场。零部件行业尚处于“空心”状态,整车制造方面被跨国公司“掏空”的现象便不足为奇了。
C、外商母公司对合资中方具有全方位的压倒性优势
目前,中国汽车产业虽然总体规模较大,但竞争力并不强且产业集中度也很低。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9年全国汽车企业(集团)前4家企业集团的产业集中度为61.7%,前10家企业集团的产业集中度为87.2%。中国汽车工业17家重点企业集团2009年营业额累计为15128亿元人民币(约合2213亿美元),而丰田汽车公司2007财年(2007年4月至2008年3月)实现的营业收入就达到2624亿美元;中国汽车工业17家重点企业集团2009年利润总额累计为1173亿元人民币(约合171亿美元),而丰田汽车公司2007财年净利润就达到171亿美元。外商母公司对合资中方的全方位压倒性优势,使得其在中国市场赚取了超额利润的同时,合资的中方也丧失了自主创新的动力,令人扼腕而叹。
在华的所有合资车企并不是独立的企业,它们只是外国企业跨国扩张战略的组成部分,依赖境外母公司的产品技术及先进的科学管理,“在国外母公司全球战略的统一协调之下;合资车企生产规模的任何扩大都导致外国母公司产品线的扩大和产品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大,即这些母公司生产规模的更加扩大化;而且使国外母公司的品牌和销售网络深入中国市场,构建起使所在国本土企业,难以发展起来的种种技术壁垒。
D、在华合资外方将全面兼并重组内资车企
外资对中国汽车市场控制率提高,意味着本土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相对缩小,同时对中国汽车工业的成长形成强力竞争和扼制。特别是近些年来,产品技术被制于在华合资公司的中方根本无法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技术上饮鸩止渴。外资已经从最初的合资合作演变到了越来越多的收购、控股中国汽车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从而构成垄断,进而控制我国的经济,直接威胁到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经济安全。
由于这些年来,国家对出售国有资产缺乏统一标准和完善的机制,地方各级政府为了各自的蝇头小利出发,将内资车企廉价出售给外商,拱手让出国内市场和未来的收益,造成国有资产大量变相流失,更使我国对汽车这样的战略支柱产业的主导权、控制权不断被架空受到侵蚀和严重破坏,造成大量利润外流,国家的经济主权将丧失殆尽。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已经没有能力对任何一个行业和市场拥有发言权。中国汽车中外合资早其虽然繁荣昌盛,但实质上是“买办经济”。
眼下,中国汽车工业被世界汽车垄断恶霸们强行绑架纳入全球低端产业及制造环节,充当世界级的打工仔的同时,它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对中国所有的内资车企进行收购、兼并、重组,重新整合中国汽车产业格局。如果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汽车工业一旦全部被外资控制,那已离亡国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