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301与D3115危难中的祈祷与思考——同情心的根源与界限


  “ 2011年7月24日,D301次与D3115次列车追尾,6节车厢脱线……”今天微博从上到下都是这样揪心的标题。现代高科技带来的交通便利,尤其是京沪高铁的开通,着实让人们兴奋了一把。只是接二连三的事故让我们陷入了担忧与反思——这样的事故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此刻,旅途刚刚归来的人禁不住松了口气,幸亏遭遇事故的不是自己;坐在电脑前的心也被揪动了,谁能保证下次自己乘坐的列车不会发生问题?此刻,那些焦急的家人又是怎样风尘仆仆地奔向事故现场,一遍又一遍地拨动亲人和朋友的电话,等待着听到熟悉的声音……

  微博上传来一条条现场和求救的信息,危难当头,我们同情心再次被强烈的启动了:保佑车上的人平安,祝福活着的所有的人……. 

  同情心的溯源

  关于生死,我们往往认为前者是一种幸福,后者是一种不幸,自然界怕也是这样定义的,所以,动物才会有求生的本能。于是,我们看到的现象常常是:无论境遇多么艰难,多数人都会选择活着,甚至不考虑生存的价值与意义。当然,“生”或许本身并不需要思维的存在,它只是生物体发展的基本规律。

  正因为如此,我们对处于困境或濒临的人,常抱有或多或少的同情。这种同情心不仅来自于我们对当事人境遇的感触,更来自于我们自身对总有一天也会面临的痛苦或死亡的恐惧。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因为我们总有一天会经历类似的苦难与死亡,因为那时的我们也会一样无助与恐惧,正是这样一些共同的思想与情感,让我们对他人及其境遇有了同情的心。

  在灾难发生的一刻,我们渴望获得生的希望或者痛苦的减轻;在那一刻,我们自己的力量已无法承受艰难的境遇,于是我们想到了外部的援手;在那一刻,我们对疼痛的感受和死亡的恐惧已经达到某种极限,于是我们想到了平日里挚爱的亲人和朋友,想到了生离死别。于是,我们渴望着身处困境的人得救,正如我们自己也得到了救助,于是我们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为了身处灾难的人们,也为了我们对生的渴望。

  在那一刻,同情让每个人的心朝向一个方向,为了摆脱我们无法逃避的痛苦与死亡的困境,大家共同行动起来,于是,一切都变得那么让人感动。在那一刻,也不存在什么伟大和牺牲,我们所做的,只是帮助自己逃离痛苦和死亡的困境。

  同情心的界限

  在自然界,一种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以另一种生命的消亡为代价,也就注定我们无法对所有的生命抱有同情心,这就是为什么同情心多数只发生在同类之间。换句话说,我们势必以残忍对待一些生命,来换取本体生命的存在,即便这些生命只是一些动物或植物。说到吃素,也不过是以牺牲植物的生命为代价,与牺牲动物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现实中,很多动物都具有同情心,或许这是一种生物的本能,对自己相似体命运的关心与关怀,以联想到自己命运的过去与未来;或许这是群居生活产生的一种反应,是共同抵抗外来侵犯或共同获取食物的行为导致了这种同情心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同情心更像是群体凝聚力的根源,这种根源来自于求生本能的功利性——正是群体的生存欲望促进了同情心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同情心也让群体能够更加安全、健康的存活与发展。

  照此看来,同情心从大到小不断缩小范围的过程,正是人类同情心,到国家同情心,城市同情心,集体同情心,乃至家庭同情心不断变化的过程。这种同情心在危难之际会显示出巨大的威力,让我们共同抵御难以承受的痛苦和灾难;这种同情心被别有用心所利用,则会成为种族仇视、国家利益冲突乃至战争爆发的根源。

  与此相反,同情心从小到大不断扩张的过程,正是人类同情心,到动物同情心,植物同情心,乃至地球同情心、宇宙同情心不断扩张的过程。这种同情心在现实中更多地体现在动物保护、环境保护等领域,电影里上演的星球大战亦是人类同情心共同抵御外敌的典型范例。

  说到这里,我依然很担心D301次与D3115次列车上的乘客。就在一个月内,我也搭乘了2、3次京际动车。那时,我稳稳地坐在列车的座位上,从来没有想过会发生任何事故,正如每天平平淡淡的日子。直到此刻,方才发觉那种平淡是多么值得珍惜;或许此刻的你,也和我一样想着同样的问题:珍惜生命的每一刻!祈祷并祝福D301次与D3115次列车上的乘客早日平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