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电脑、手机的广泛使用,中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越来越差,针对这一情况,8月26教育部下发《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要求在中小学校语文、美术、艺术等课程中设置书法课程,其中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争取在今年秋季正式开课。(北京晨报8月27日)
如果调查现今哪个群体汉字书写能力最强,恐怕非中小学生莫属,他们有语文课,语文课又是中高考的绝对核心科目,而且在平时、期中期末和升学考试中,错字是要扣分的,而书写的整洁、美观也影响到老师的评分,尤其是作文评卷中。倒是现今的大学生、社会成年人,受电脑、手机的影响,“提笔忘字”,汉字书写能力越来越差。
当然,现今中小学生也存在书写能力差的问题,但在笔者看来,这很大程度不是受电脑、手机的影响,而是受另外两大因素影响。一是中小学的作业量大,学生们为赶写作业,不得不提高速度,导致书写越来越潦草,越是高年级,由于升学临近,这种趋势越严重。我就遇到多位小学生,一两年级写汉字一笔一划,工工整整,而到了三四年级就龙飞凤舞了,问他们及其父母的原因,都是要提高作业速度,就不能再讲究,只要不写错、能识别就行。毕竟相对于书写分,做题速度慢的损失更为巨大。
二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汉字的审美情趣,在中小学的教育中,越来越淡化,而更多强调的应试工具属性。此次教育部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艺术等课程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普通高中在语文等相应课程中设置与书法有关的选修课程。中小学校还可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开展书法教育。可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和艺术课,哪一门不是豆芽课、副科,不被学校重视;在高中阶段,还有多少学校开设选修课,大多数选修课早已被高考科目所霸占;至于综合实践等等,只也流于形式。
一个很值得思考的现象是,据一项对首都部分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测试显示,不及格的占30%,得分在70分以下的占68%。可是这些学生刚接接受了长达12年的语文教育,而且在高考中取得不错的语文成绩,他们在复习应考中,谁不把汉字书写记得,可为何高考一结束,他们就把这些忘记了呢?细究原因,这就是把“语文”(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作为了进入大学的工具,而没有真正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这也是我国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普遍缺失的重要原因——不仅学文科的没有科学精神,就是学理科的也无科学精神,同样学文科的也没有人文情怀。
所以,按照目前的情形,笔者对教育部提出的每周上一书法课的效果,并不感到乐观。这要么成为新的“豆芽课”,要么“临时响应”做做样子之后又恢复原样。这不是发通知新增一节课就解决的问题——而且,这种在马上就要开学时,才下发的要求新学期就要开出的通知,也给人应景之感——而应该是政府层面针对学生书写能力下降的实质原因,通过改革中高考制度、学生评价体系,才能根治的问题。
书法课会不会又成为“豆芽课”
评论
1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