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瓶颈是师范教育


 

“课程改革”的瓶颈是师范教育

 

去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有重大意义。

概括的说,“战略主题”所要解决的价值取向是“两个转变”:“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和“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最终要实现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

现在有一些争议,有人主张用“高效课堂”取代“有效课堂”,“高效课堂”不是“课程与教学论”学者提出来的,而是教育媒体记者,这就成了咄咄怪事。更有趣的事情是推崇“高效课堂”的那几本专著《我给传统课堂打0分》等,却是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难道教育出版社就没有这等慧眼?

这一切都要从杜郎口中学的经验传播开始说起,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在肯定了杜郎口的经验同时仍然强调“教师主导地位”,这是和“高效课堂”倡导者是有明显区别的。“高效课堂”究竟是怎样的“高效”?我确实看不懂,提高效率和“高效”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一般而言“高效”是一个绝对化的概念。“高效课堂”却要给传统课堂打0分甚至负分,认为课改如同“旧城改造全都是‘推倒重来’,没一个修修补补的。”“高效课堂”一个不要传承传统教育思想精华的极端思维。表面在于提高课堂的效率,实现“减负”。而深层次的分歧除了否定传承传统教育精华之外,对教师职业价值取向也是的不同。例如,“高效课堂”的倡导者就认为“教育可悲之处就在于竟然有那么多的老师甘愿当蜡烛”,认为“一个只知道牺牲自己的人不能成全自己的人是没有知识的人。”

把教师比喻为蜡烛,并没有不妥。所有人的生命都会如蜡烛一样燃尽,而独有教师这支蜡烛却照亮学生,教师为学生铺路,做人梯正是体现人类教育传承的精彩,不能贬低这种奉献或者牺牲。这种牺牲精神正是教师高尚价值观的体现,是有知识的体现,“高效课堂”倡导者的说法未免过于狭隘、极端。

我们要把优秀的学生吸引到师范院校,就要让他们抱定奉献教育的理想和决心。师范生跨进学校就开始学习、研究将来怎样去当老师,那么纠正教师“统治”课堂的极端;纠正漠视学生的发展的问题也就比较容易,也不会出现“高效课堂”的这种极端。

办好基础教育,老师的培养与培训是一个首要问题,不然教育就没有办法搞好。现在师范教育的规模和层次比较完善,门类齐全;教师培训有省级教师培训和国培计划,但是不得不承认,事实上师范教育还是一个短腿,这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

这些年来一些教师对我说:“他们在读师范时,基本没有学习到如何做老师有价值的东西,基本都是毕业之后,在实际工作中一步一步地摸索出如何教学,如何面对学生,如何做班主任。”这些老师的感受不仅真实,也有代表性。

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戴立益先生2007年在接受《中国教师报》记者访谈中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从现实来看,教育学、心理学上课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因此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课程是重点改造对象。‘要更实用,让师范生上手更快。’”

这些年基础教育研究受到一定程度的冷落。尤其是课程与教学论(过去叫“教材与教法”),这是属于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五四”之后的师范学生面对的问题都是如何教学生。中国第一个教育学博士的导师朱智贤先生在师范读书的时候就能写出《小学历史科教学法》一书。而今师范学生却很少了解将来怎样去做教师、教学生,未来又该怎样去面对学生和课堂?

我做过一个调查统计,1989年的时候江苏省编辑过一本《江苏省高等教授录》,当时苏州大学(包括前江苏师院)入编的教育学教授一共有9位,全都是从事学课程学论的教授;其中最年轻的两位都是1926年出生的,1950年大学毕业。绝大部分教授都是过去师范教育中产生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最多,门类也最齐全,但唯独没有课程教学论的教授。究其原因,南京师范大学前身源头比较复杂,虽也有过师范教育,这所师范大学还是从综合性大学演变而来;苏州大学前身虽然是东吴大学,但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并入,这是江苏教育学院前身,大部分课程教学论的教授都是由这所大学补充进来的。这也说明过去的师范教育非常重视学科教学课论,读师范的时候怎么能不研究如何教授课程?

我仔细查阅国家大学精品课程目录,教育学类中一共有91门属于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只有17个是研究课程与教学论的,这91门中最多的是体育类教育课程,占了一半还多。这很深刻说明我国师范教育中课程教与学课论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

而今,一些省重点师范院校从重点高中引进一些教师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与教学,时间不长都改行学科专业研究,因为高等院校重点几乎都放在学科科研,担任“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师要晋升为教授特别难。这种情况下势必形成师范学生不可能用很大的精力去学习、研究未来怎么当老师,怎样去上课,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现在各市县教育局都有教研室,教研室也是引领教师碱践行课程与教学论的重要阵地,但现在的教研室主要的任务是命题考试,引领应试教育。

教师们反映公开课就是一种过场,是作秀,不是让学生满意,而是领导满意。应运而生的就是“说课”,因为应聘教师要“试讲”,一堂课经过“说课”包装之后又能说明啥?

“高效课堂”就在这种情形下出现了,受到质疑也在所难免。不难看出,实现“两个转变”,“课程改革”的瓶颈是师范教育。

二〇一一年八月三十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