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美们”长得丑别怪镜子


  8月26日,民政部官员称郭美美事件通过媒体曝光,一定程度上让坏事变为好事,但媒体穷追猛打会伤害慈善事业。民政部官员称今后慈善组织将从现在的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剥离出来,由民政部慈善司进行单独监管。此外,官方表示将出台企业参与慈善事业规范指南。(8月27日 《京华时报》)

  郭美美事件使慈善组织遭遇信任危机,这是不争的事实。将对慈善的伤害归咎于媒体“穷追猛打”,耳熟能详,见怪不怪。这已不是第一次让媒体来背热点事件的黑锅了,甚至有的部门要建“媒体黑名单”。但将慈善捐赠陡降的板子当在媒体身上,所谓“放大公益组织的缺陷”云云,是典型的讳疾忌医。殊不知出现了血荒、捐款量降低,不仅因为公众对慈善组织不信任,更有对职能部门监管不力,查处滞后的愤怒。“郭美美们”长得很丑,别怪镜子!

  人们忧心忡忡地看到,民政部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全国捐赠数据监测显示,今年3-5月,全国慈善组织接收捐赠数额为62.6亿元,但郭美美事件发生后,今年6-8月全国公益慈善组织接收的捐赠数额仅为8.4亿元。公众在选择救助的领域上,数额差别并不大,但选择慈善组织来捐赠的概率降低,这是对慈善组织的不信任。甚至在一些地方的红会捐赠网站记录显示,今年7月以来郭美美事件之后很多人捐款金额在1元以下。然而,要改变这一切,不仅不能怪罪媒体的穷追猛打,而且要继续刨根问底地追问下去,逼出公开透明的查处,使“郭美美们”的真容浮出水面,进而重塑慈善公信力。

  真不敢想像,如果没有媒体持续关注,穷追猛打;没有公众义愤填膺,频频质问,郭美美的“蝴蝶翅膀”不会扇动质疑慈善的“飓风”,网络炫富不过是一场自我炒作而已,那些隐藏在道貌岸然背后的糗事也许永远会尘封起来,见不了阳光。可是人们也未能因为媒体的追穷猛打而感到庆幸,因为即便在持续追问的舆论高压之下,处于风口浪尖的慈善组织仍能保持淡定,对公众的质疑非常冷漠,在回应中经常是躲躲闪闪,遮遮掩掩,装聋作哑,回避实质,使原本的问号不仅得不到担直,反而升级。郭美美到底是怎样的深喉;“商红会”背后存在着怎样的潜规则;“商红会”未登记注册却能长期存在并将“慈善活动”搞得“红红火火”,得到何方“贵人相助”;其中有无幕后交易,有无红会官员甚至其他公权官员参与坐地分肥等等,都有待揭开谜底。

  缺陷是自已长大的,不是媒体放大的。面对重重迷雾,主管部门如何能够坐得住?别说审计调查的这只“蛋”还未下,即便下了,人们也有理由继续保持质疑。很显然,靠自查自纠是很难下得了手来做“修复手术”的。据说民政部已介入调查慈善总会捐赠品疑遭变卖事件,不过,由于存在监管缺失,民政部门在这场信任危机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样的调查仍然难以超越体制上的纠葛。

  不久前,甬温线事故调查组人员调整,铁道部人员避嫌退出,释放出一个信号,事故调查会更加超脱,更加公正,人员变化意味着调查和处理将避免“左手查右手”、问责不彻底的现象。由于红会等慈善组织的特殊性质,官方色彩很浓,决策层应借鉴事故调查组的超脱做法,尽快责成公权部门与司法机关开展独立调查,将一切真相和盘托出,将可能隐藏其中的权钱交易与商业贿赂等腐败行为打出原形。如果郭美美事件等一系列热点问题真能引发一场慈善领域的问责风暴,无疑是一次慈善公益的凤凰涅磐。到那时,应该给穷追猛打的媒体记上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