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出行业,尽管中国市场的成熟程度整体落后于欧美,但有一件欧洲人、美国人没有做成的事情,中国人却做成了。
作为助力北京申办奥运的重要活动之一,“世界三大男高音紫禁城音乐会”在没有任何政府投资的情况下,以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同台,全球最高的票价,令以代理“三高”演唱会著称的经纪人提博·鲁道斯折服。这个令世界为之侧目的中国演出市场行业领军人物,就是中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前执行副总裁、北京东方百老汇国际剧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纪新。
从运作雅尼太庙音乐会、“三高”紫禁城音乐会,到创办新纪元文化传播、东方百老汇,陈纪新率先走出了一条中国演艺经纪的国际化之路。
执掌“中艺”
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文艺演出作为一个特殊行业,一直受到文化部门的严格监管。上世纪80年代,流行音乐开始进入内地,在十几年间拥有了庞大的消费需求,但是,由于没有相应的管理法规,演出市场出现了非常混乱的局面。一直到1990年文化市场管理法规出台,演出市场才得到了相应规范。而当时,陈纪新所在的中国文化艺术总公司领到了第一号许可证。
1986年,陈纪新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第一次带团演出,并获得成功,从此跳槽进入演出行业。加盟中国文化艺术公司(下称中艺)后,陈纪新在相对艰苦的工作条件下抓住了市场。当时,陈纪新的月薪只有200多元,但每年要给公司上缴200万元的利润,为了完成任务,哪怕500元、1000元一场的演出,陈纪新和她的团队都会不辞辛苦地做下去,从小到大、从国内到国际。十多年间,他们陆续操作了童安格、林忆莲、张惠妹等港台歌星大陆巡回演唱会,马友友、穆特等世界著名艺术家和美国国家交响乐团、林肯中心爵士乐团访华演出以及雅尼太庙音乐会等具有影响力的重要活动。到陈纪新离开中艺时,公司已经累计主、承办了演出1000多场演出。
长达十年的演艺经纪生涯为陈纪新积累了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与国际同行交流的机会,尤其使陈纪新开阔了视野。在2001年的美中文化圆桌会议上,陈纪新进一步了解到,在国际市场中,表演艺术与娱乐是区分开的:表演艺术是非盈利的,用基金来投资运作,但投资所得必须回到基金,它的目的是支持发展文化艺术;而娱乐业的本质则是通过商业操作获得利润。
“但是,目前国内对于表演和娱乐界定得不是很清楚。多数国营艺术院团,一方面以表演艺术的名义跟政府要经费补贴,同时运用特许权获取商业利润。”陈纪新告诉《投资家》,“由于对娱乐和表演者两个行业基本概念界定不清,相关的管理规则也难以清晰准确。当然,这种情况只是一个历史过渡”。2003年初,陈纪新离开中艺,创办时代新纪元文化公司,开始尝试新的运作理念。
“三高”经验
毫无疑问,2001年“世界三大男高音紫禁城广场音乐会”的举办,目前依然是陈纪新演艺经纪生涯中最为辉煌的一笔。当时,这场音乐会的总体投资是1000多万美元,虽然中艺是文化部所属的国有企业,但并没有得到国家一分钱拨款。陈纪新如何运作了这场音乐盛会?
“我们在把握住天时、地利、人和契机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进行社会资源的整合,把各方需求和利益在项目平台上集中起来,运用各方的资源、功能,实现了整体的规模运作和规模效益。”陈纪新告诉本刊记者。最为重要的是,北京奥申委的进入给项目赋予了申奥的主题。也正是有了这层深刻意义,香港东风卫视有限公司毅然为这一活动提供了巨额资金。2000年11月,中艺、东风与“三大男高音”经纪人提博·鲁道斯签订了演出合约。
1998年底,由张艺谋导演、祖宾·梅塔指挥,在紫禁城举办的大型实景歌剧《图兰多》,500美元的门票价格已经让人咋舌;三年后,“三大男高音紫禁城音乐会”的票价却高达2000美元,更显示出这场演出的含金量。
陈纪新告诉本刊记者,这场演出仅保险费一项就达人民币3000万元。中国大部分演出公司当时对保险问题普遍没有足够重视。2003年“非典”期间,很多演出公司都由于演出临时被取消而遭受到了严重损失。但是,因为有了“世界三大男高音紫禁城广场音乐会”的经验,其后新纪元文化传播公司成了国内第一个被保险公司因办理演出取消险而被理赔的演艺机构。
“消化”百老汇
成功运作完“世界三大男高音紫禁城广场音乐会”之后,陈纪新清楚地认识到单纯的项目型公司业务发展的局限性——演出商手中既无剧院,也无演出团体和剧目,每次用大量投入邀请外来的节目,却只能演出2—3场,项目过后还是需要周而复始的不断进行项目开发。缺少固定的节目源和一次性的短期运作,必然造成社会资金难以进入的后果。
在陈纪新十分困惑之时,一个做投资管理的朋友给了她一个建议:借鉴国际饭管理公司的经验,做剧院管理公司。此后,陈纪新开始努力寻求与全世界最好的剧院管理公司的沟通与合作。经过近4年的洽商和磨合,2006年3月,陈纪新与国际最大的百老汇剧院管理公司——美国尼德伦环球娱乐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由尼德伦、AIG和T.M三家国际知名公司共同投资两千多万美元,和新纪元文化传播公司东方百老汇国际剧院管理公司。据了解,这是由文化部新修订《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之后批准的第一个从事演出经纪和剧院管理的中外合作企业,“由于文艺演出在中国是有限度开放行业,所以政府要求我们必须控股。”陈纪新告诉本刊记者。
“美国百老汇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的。”据陈纪新介绍,在百老汇外围,很多人想拿着剧目挤进百老汇,因为只有在核心区域演出,才能有机会进入“戏剧界奥斯卡”托尼奖的眼帘,而这座金字塔的核心就在百老汇,“当剧院品牌与剧目品牌叠加在一起时,百老汇具有了其它演出不可比拟的商业价值”。
百老汇的音乐剧实际上讲述了一种美国精神,就是平凡的人只要有机会,一样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而这种故事,无论讲给谁都会受到欢迎。“我们选择了一些剧目到中国来演,虽然形成了一定热度,但要与欧美百老汇的成熟市场相比,还有巨大的距离。”陈纪新坦承。
“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会慢慢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就是谁走得越往前谁就有主动权,要想得到这些机会,就不能只按常规操作。”与此同时,前瞻性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有不可预知的风险,难度更大。“为了在中国推广百老汇的商业模式,我们像布道一样到各地去做推广,在电台、电视太去讲,到各个大学去讲、给各地剧院人员做培训。”陈纪新告诉本刊记者:“百老汇的盈利模式的核心是版权管理。其收入就是在不断复制版权的过程中产生的。我们引进百老汇正是为了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发展自己,我们未来的目标是在百老汇演中国题材的百老汇剧目。虽然离国际标准还需要时间,但是我们的目标已经很清楚了——在中国文化产业当中形成与国际接轨,规模经营,实现它的艺术生产和市场良性循环,让中国的文化得到世界的理解和认同。”
陈纪新认为,在国际合作中很对事情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不同的文化、历史和生活经历造成了理解上的差异。比如中国对演出经营实行特殊行业管理,要求办中外合资公司中方必须控股,这对美国人来说是无法理解的,他们的规则是谁投了钱谁就应该做主。所以需要不断与合作方进行沟通,实现更多的理解和互信。
未来3~5年,最好的市场只有中国
投资家:与欧美市场相比,你认为是哪些原因导致了中国演出市场的滞后?
陈纪新:从第一天开始演出,我一直想找到一条大家都可以借鉴的运营模式,这个问题一直带着我走了很多年,后来参加国际演出,才知道国际同行和我有着一样的困惑,我才明白这是整个行业所面临的问题。
相对于西方国家,首先是消费习惯不同,百老汇有一百多年的市场基础,观众跟着艺术家一块儿长大,后代人跟着长辈、随后也带着自己的孩子看演出,形成一种生活方式。在中国,社会整体文化消费习惯的形成还需要一定时间,我们必须经历这样一个实现社会物质、精神文明整体性发展的过程。因此,也就不能逾越这个历史阶段而做脱离实际的运作。
投资家:你曾提出,在演出行业“未来3~5年,最好的市场只有中国”,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基于怎样一种考虑?
陈纪新:金融危机对西方国家冲击这么厉害,而中国是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的发展中大国,而中国的内需消费却在快速增加。另外,西方国家经济恢复元气需要时间,如果向海外扩张,最好的市场当然是中国。
投资家:你所从事的工作,是否正是年轻时想做的事?你觉得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陈纪新:我的事业是和兴趣、爱好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工作的价值就是人生的价值。我觉得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就是不断地实现自己的梦想。你首先要有一个目标,然后再为实现这个目标的奋斗过程中把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实际上人生就是这样不断提升的过程。我不觉得做到哪里是最终的目标。假如有一天不能做演出了,我还可以做教育,可以做慈善。只要给我一个具有使命感的理由,我就可以不停地往前走。 (首发2009年第6期《全球商业经典·投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