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增加准备金缴存基数


  当前银行需要上缴准备金的存款主要是一般存款,即银行吸收的机关团体存款、个人储蓄存款、单位存款及其它存款。而保证金存款(通过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及保函派生)、理财产品资金、金融机构同业存款等则无需上交。

  由于准备金存款利率低(现阶段法定准备金利率1.62%,超额0.72%),上缴准备金无疑使银行的盈利降低。于是银行纷纷通过调整存款结构与类别,比如大量发行理财产品、开设银行承兑汇票等规避准备金上缴。随着理财产品与承兑汇票规模的日益扩大(2011年上半年,银行承兑汇票累计发生额达7.2万亿元),央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回笼流动性的效果无疑大打折扣。

  因此,此次扩大准备金缴存基数一个目的在于应对金融机构的创新规避,增强货币数量调控的有效性,以此减少为对冲外汇占款而上调准备金率的次数,同时也避免准备金率过高使得货币乘数下降导致货币过度收缩风险。表面上看,这一行为是央行在继续加大货币紧缩的力度,然而值得注意的是6 月末全国银行金融机构超储率仅有0.8%,7月份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速已降至11.6%、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下降至14.7%,可以说央行前期货币收紧的效果已经逐渐显现。

  我们认为央行政策更多是从前瞻性的角度出发。因为如果海外经济持续疲弱,则其宽松货币政策仍将持续,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或将经历大规模的资金流入。于是央行提早做好对冲过量流动性的准备,巩固前期货币紧缩效果。从这个角度看,未来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流动性状况可能会好于预期。

  从时点来看,近期(9月份)所需上缴的基数仅为银行保证金存款的20%,9月份回收不到1500亿,对货币市场的冲击并不大。而后续月份随着外资流入加速和外汇占款增加,长达6个月的准备金资金缴存并不会对货币市场资金产生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