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历来是决定经济走势的基本力量,同时也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需求旺盛与否直接影响了经济的活力。消费者信心是对消费者整体所表现出来的信心程度及其变动的一种测度,消费者信心是消费者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势,对就业、收入、物价、利率等问题的综合判断后得出的一种看法和预期。昨天,全球资讯提供商尼尔森公布的最新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报告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05,与上季度相比下滑3点,总体仍保持乐观;与此同时,全球消费者信心指数下滑至六个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与上季度92点相比下降3点,为89点。
消费者信心指数在100以上表示信心水平乐观,100以下表示相对悲观。在尼尔森调查的超过3500位中国消费者中,从城市级别来看,一线城市消费者信心指数较为稳定。其中,广州消费者信心最强,比上季度上升3点,达到106;其次为北京100,上海为99。尼尔森分析认为,从全国范围来看,收入是中国消费者关心的头等大事,其次分别是健康和食品价格上涨。然而,不同城市消费者的关注点不甚相同。例如,上海消费者最关注食品价格上涨,收入和健康问题则位居其次。而北京和广州的受访消费者将收入列为最关注事项,紧随其后的分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和健康问题。
物价持续走高和民众收入持续走低,是短期内直接影响民众日常消费行为的两大主要因素。去年以来,国内物价持续走高,2010年7月CPI突破3%以来,2011年7月CPI平同比上涨6.5%,创2008年7月以来的37个月新高,而据相关人士预计,8月份CPI很有可能继续维持在8%的水平。通胀居高不下导致民众短期消费结构改变。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用品方面开销有所增加,而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则相应缩减,严重影响了持卡人的日常出行和消费行为。同时,随着社会总体需求增速有所放慢、经济上升势头逐步趋缓,“负利率”时代,国内资本市场的持续低迷,让很多人亏钱的情况下,促使人们就业困难、收入逐步缩水,也促使民众的消费计划趋于保守。
消费意愿下降折射出许多我们不愿看到的问题,比如,物价、房价过高抑制了消费,收入增长过慢影响了消费,社会保障不完善导致不敢消费,消费环境不理想制约了消费,等等。显然,对消费意愿下降不能坐视不管,因为消费信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公众对经济的信心。2010年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仅为37.3%,如果消费信心继续下滑,显然会影响到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解决就业等一系列问题。政府工作报告确定2011年GDP增长8%左右,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早在2000年,我们就提出过以消费为主导来拉动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这一口号提得更响,消费这架“马车”也的确在中国经济走出金融危机阴霾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这得益于消费信心的持续走高。但现在消费意愿降到六个季度以来的新低,这一现象提醒我们,需要好好给居民消费鼓鼓劲了!
中国消费增长遭遇减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