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1日起,财政部再次上调出口退税率,涵盖范围涉及2600多种商品。这已是今年第三次和去年8月以来的第七次上调出口退税率。政策调整如此频繁、覆盖面如此之广的出口退税,在以往是极其少见的。这一政策果真能扭转外贸负增长的局面吗?在具体操作层面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改进?
就此,《投资家》杂志专访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商会副会长张伟。
贸易份额大幅下滑
投资家: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受到较大冲击,就现阶段而言,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怎样的态势?
张 伟:今年GDP增长设定在8%,如果把这个数字“切片”,可以发现,投资领域比重较大,大概会达到5%;消费领域会达到2.5%左右,保持在去年的同期水平;贸易则是对GDP贡献减少的一年,因为从正常的分析来看,如果与同比增长持平,出口至少要增加300亿美元,但是今年的状况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我个人判断,今年的出口贸易同比负增长应该在15%~20%左右,如果调整好了,大概能够做到-10%左右,但无论如何,今年的贸易同比增长都是负值。
贸易份额的大幅度下滑,主要原因是国际需求的大幅度下滑。在世界范围内,欧盟和美国的贸易量最大,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最大,因此产生了巨大的贸易落差。由于欧洲比较保守,金融衍生品不像美国那么复杂,企业和金融之间多是一些借贷关系,那么一旦金融系统出现问题,首先波及到的就是实体经济,所以我认为欧盟受到的冲击比美国还要大。反回来看中国,中国是加工贸易大国,我们受到冲击的也是真正的实体经济。
从今年上半年来看,中国贸易份额跌幅虽然在3、4月份略有收窄,但是到了5月份,出口同比下降26.4%,降幅较4月份扩大。之所以受到如此大的冲击,是中国经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出口导向型结构使然,比如广东东莞市加工贸易企业就占90%以上。从我的判断来看,中国至少会有15%的出口导向型企业倒闭,20%-30%比较活跃,其余半数处于维持状态。所以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千万不能低估。
投资家:今年6月以来,财政部又上调了2600多种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这已是今年第三次和去年8月以来的第七次上调出口退税率。你认为出口退税率的上调是否能够扭转贸易负增长的局面?
张 伟:国家在保出口这个问题上是毋庸置疑的,如此频繁、广泛地上调出口退税率,在历史上也是少有的。这样一来,我们出口退税退出去的收入,在历年来也应该是最多的。2003年退税总额约1000亿,2008年猛增到5800亿,今年1-5月已退2900亿,今年最终将要超过6000亿。我认为,这种提高出口退税率的做法,总的方针政策没有问题,但是在具体操作层面是有问题的。
首先,出口退税从原理上讲是把征收到的一部分税收,再退还给国外企业,这样中国企业在与外国企业做生意时,对方享受到好处,就会更愿意购买我们的产品,从而给中国企业拓展了贸易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出口退税很大一部分资金不是落在中国企业头上,而是给外国企业带来了很好的利润,但自去年8月份以来,如此频繁地上调出口退税率,反倒使外国企业持一种观望心态,拖延了订单。
其次,上调2600多种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也是没有必要的。从今年以来的出口产品看,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持续走低,其中机电产品下降24.3%,服装、鞋类、家具分别下降13.7%、8.3%、5.1%。出口份额下降的主要是高附加值产品和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因此只要有重点地把这些产品、影响大订单的产品进行调整就可以了,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则大可不必。
第三,监管机构作出决策之前,要了解企业在想什么。其实企业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国家政策在调整之前,能留出半年时间的预期。对于有些企业来说,一是退回来的资金并不多,二是本来就没有受到太大影响,频繁提高出口退税率,反而影响了货单的签订。于是今年上半年,出现长订单非常少的情况,过去很多订单都是半年以上,现在则出现了大量两三个月的订单。另外,企业一般是在5月份、11月份签单,而我们调整出口退税率的时间,也恰恰是在5月份的前一个月、后一个月,11月份的前一个月、后一个月。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利好政策,反而影响了我们的外贸增长。
投资家:在当前形势下,这种出口退税机制是否会长期存在?
张 伟:出口退税是国际惯例,这种机制肯定会长期存在,这个税种也会长期存在。美国企业为什么说我们的税制有保护主义色彩?第一,中国税制是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体制,收得多当然退得多;第二,绝大多数退给了外企,到底对我们出口有无作用?如此广泛、频繁地上调出口退税率不会成为长期行为,这只是解决当前贸易难题的一个应急措施。
摆脱困境路径探索
投资家:在政策层面上,除了出口退税机制,哪些政策会对出口增长起到催化作用?
张 伟:2009年安排短期信用保险承保规模达840亿美元,这个措施提高了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会对出口企业起到直接的帮助作用。在金融危机形势下,很多企业把市场从欧美转到了中东、非洲、拉美,然而对这些市场的出口具有高风险,有可能对方企业会延缓或终止资金的支付,使中国企业蒙受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出口信用保险承担了买方国家的政治风险及商业信用风险,中国企业免除了因买方倒闭、拒付货款而遭受的经济损失,出口收汇得到银行和相关保险机构及时拨付的保证,从而减少了逾期账款或坏账的产生。在出口信用保险的保障下,出口商可以放心地结识新客户,开拓新市场,扩大业务量,促进双边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
投资家:最近一段时间,欧美一些国家对中国包括钢铁在内的产品提出了反倾销诉讼,并提出征收反倾销税,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张 伟:反倾销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一个表现。我曾经做过一个统计,今年1~3月份,针对中国的反倾销事件一共发生了23起,其中有17起发生在G20国家,G20国家占据了全球80%的贸易份额,与此同时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也占到了很大比重,这是我们必须坚决反对的。未来一段时间,中美反倾销案件数量可能会快速上升,但从我们自身来看,一些中小企业在海外市场,也确实破坏了当地的市场平衡。甚至为了争夺市场,很多中国企业开始竞相压价,这种争抢行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地市场的无序状态。反倾销案件更多的是企业与企业间的问题,而不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冲突。要解决这类问题,最好应该交由相关国家的商会、行业协会处理,如果轻易打上“倾销”的烙印,对于任何国家都没有好处,最终伤害的也是双方的贸易。
投资家:受金融危机影响,一些外贸企业开始尝试转型。你认为这种转型有哪些路径可以选择?
张 伟:我个人认为,有小部分外贸企业可以转型,但机电产品不适合转型。例如,我们的锄草机占了美国市场的六成以上,但是把锄草机转销到国内就不现实,因为美国多数家庭都有草坪,而中国家庭拥有的绿地面积很少,因此不会有多少人会去买锄草机;再比如美国市场上建造房屋用的电钻,60%都产于中国浙江,把它销售到中国,也不可能有太大的市场,因为美国人的房子很多是木质结构,用起来很方便,而我们的房子是水泥结构。像此类产品,如果更改技术、设备、渠道,生产线就要重新投资,这样一来一是成本过高,二是需要时间,等你把生产线建起来,国际市场又发生了变化。所以我认为这类企业应当坚持外贸战略,哪怕现在赔点儿钱,也不要把客户丢掉。当然,生活用品企业转型要相对容易一些,但恰恰是吃穿住行领域的商品,贸易下滑的幅度反而不大。(首发2009年第8期《全球商业经典·投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