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的一家电影公司则很有先见之明地在 1998 年就买下了系列小说前两册的改编权。哈利·波特的鼎鼎大名也促成了相关产品的开发,如玩具、糖果、收藏卡片及音像、电子产品。
罗琳成为媒体笔下的“灰姑娘”,她穷困之时写作的小咖啡馆成为当地名胜,有人预测她将是未来英国最富有的作家。大人给孩子买书、念书,自己也跟着看,出版商怕大人不好意思夹着儿童读物走来走去,早就出了成人版。
这是世界出版史上的奇迹:一套故事仍在进展中的少儿书已经印到 3600 万册,在全世界创下 4.8 亿美元的码洋。最新的一本《哈利·波特与火焰杯》长达 734 页,比狄更斯的《远大前程》还要多 250 页。你很难想像,在一个越来越不读书的世界上,竟然有人有本事让这么多的小孩子抱着一本大厚书到处跑!
随着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电影和其衍生商品在全球热卖,“哈利·波特”这一品牌的估价已经突破 10 亿美元。一份粗略统计表明,“哈利·波特”带动相关产业的《哈利·波特》电影后产品经济规模超过 2000 亿美元,衍生产品的收益占到总量的 70% 以上。
哈利靠营销通吃了文化领域。图书营销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各类商业机会蜂拥而至,直至成为一个覆盖全世界几乎所有文化消费领域的空前的强势品牌。这个品牌是娱乐品牌、出版品牌、文化品牌,同时也是影视品牌和商业品牌。第一个来“吃”哈利·波特的是电影市场,时代华纳占据了电影制作的绝对主权。据中国引进方中影公司介绍,事实上,中国潜在的电影后产品市场多年来一直被国际上视为“最后的边疆”,因为仅中国近 2.5 亿的学生,就极具吸引力。
剖析《哈利波特》的品牌产业化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