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意激活产业资本


  文化创意无法量化,但将文化创意注入产业领域的资本运营,却可以用价值衡量。作为产业经济的“最后一块处女地”,北京欲打造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说法一经提出,便受到业内广泛关注。
       法蓝瓷总裁陈立恒认为,作为首都,北京完全有可能承担起这样的角色:“任何国家的首都,都是人文荟萃和与外界交流最多的地方。文化活动的多元化造就孕育了学术的繁荣,哲学带动文学,文学带动艺术,艺术带动产业,产业回过头来再反哺文化艺术,这就是文化与产业的相互带动关系。”
       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本运作有哪些独特之处?法蓝瓷的成功案例,恰恰为此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资本运作之路。

创意产业的资本运作

    作为法蓝瓷的母公司,台湾海畅集团创建31 年以来,始终以创意产业的资本运作著称;而法蓝瓷的发展历史,则可以用“二十年磨一剑”来形容。
       原来,海畅集团是一家有30 多年历史的礼品供货商,由陈立恒家族一手创立,主要承接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诸如迪斯尼卡通搭配商品、曾造成风潮的哈利·波特礼品、奥林匹克运动会相关纪念礼品等等,均由海畅集团为其代工生产。海畅集团从OEM、OBM 起家,每年设计的作品多达四五千种,其中只有1/5 具有商业价值的作品才会成为产品。经过不断摸索,陈立恒开始对工艺礼品的市场导向熟稔于心,同时也了解到,这个特殊的行业需要与当地的人文历史相结合,才会产生超越礼品本身的价值。
       透过OEM、ODM,海畅集团从生涩到成熟,逐步培养了许多创意丰沛、技术精湛的专业人才。新世纪以来,陈立恒渐渐不满足于为人作嫁衣,开始谋求自创品牌。依靠20 多年的代工经验和资本积累,陈立恒创立了子公司法蓝瓷,他认为:“代工让我们磨炼出对当地市场需求的深刻了解,二三十年的磨炼让我们越来越清楚国外市场是怎么回事,什么样的人需要什么样的东西,我们体验他们的生活,从而做出他们心目中理想的东西。”
       为了让法蓝瓷成为国际性产品,陈立恒和他的设计团队不断讨论如何将各种文化元素融入瓷器中。“如果一项创意能够满足他人的需求,这项创意就有可能变成商品,如果这项创意能够创造大众价值的话,这个商品就一定会有产业化的潜力。” 陈立恒表示,创意跟商品,以及商品的产业化是息息相关的。要想拥有产品的优势,就一定要有文化创意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加之生产、营销和服务的有效整合,可能创造出具有竞争力的创意价值链。
       当被问及融资战略,陈立恒表示,海畅的经营理念就是从不借贷、从不融资,完全靠自己的实力打拼,然后通过公司利润进行投资,先创业,再创富。
       2004 年起,陈立恒投资3000 万美元、占地约4.27 亩,在景德镇兴建法蓝瓷工业园区,从而形成了台湾研发、大陆生产、世界行销的商业模式。而之所以将生产基地建在景德镇,则是出于“双品牌”运作的需要,通过双方资源的互补,来激活沉睡中的文化资本。
       此外,因资金短缺一度停工的中国陶瓷博物馆,在台商陈立恒的参与下,也出现了新的转机。原来,在2001 年便开始兴建的中国陶瓷博物馆,在硬件工程即将完成之际,由于受到宏观调控影响,经费紧缩,不得不暂时停工。法蓝瓷总裁陈立恒决定挹注资金,与景德镇市政府分别承担51% 及49% 的工程费用,参与博物馆后续建设及营运。
       “景德镇是世界陶瓷的故乡,制瓷业发达,而高岭村出产的高岭土,更是制瓷业中的稀缺资源,我们在景德镇投资,就是要通过双品牌的概念,将景德镇深厚的人文积淀、陶瓷文化,与法蓝瓷的现代观念、现代创意和现代科技得到互补。”陈立恒说,“经过4 年多的发展,景德镇法蓝瓷实业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当地最大的出口企业和第二交税大户。”
       代工岁月不仅为法蓝瓷的创立积累了市场把握和资本金,也为其海外渠道打开了通路。早在20 多年前,海畅集团就在德国、美国等地成立分公司,对顾客的需求起到了很大的沟通作用,并以此作出快速反应赢取订单。而在这个过程中累积的人脉资源,则为其在国外的运作找到了更多的合作伙伴。

文化资本“通路对接”

  在台湾,创意产业的兴起早于大陆。“大家经常交换意见想法,才有可能产生新的创意,靠交流、靠重新孕育,才会演化出新的文化,创意也是如此。”为此,陈立恒创办了亚太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希望把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民间力量整合起来,“集中一点儿业界的光辉,然后大家做出一个激荡,使后起之秀可以通过国际通路,能够很快往国外去铺”。
       法蓝瓷也正是这样做的。凭借国际通路,法蓝瓷甫一成立,便瞄准国际市场:2001 年,法蓝瓷在美国成立分公司;2005 年又成立欧洲分公司。截至目前,法蓝瓷在世界各地的销售点已经达到近6000 家,相较之下,在内地的销售却稍显滞后。“2009 年,法蓝瓷计划把大陆的直营店从现在的50多家发展到80 家。”陈立恒告诉本刊记者。
       陈立恒认为,法蓝瓷之所以能够迅速扩张,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文化内涵。从商业的角度讲,在文化的交流和渗透过程中,产品的推广也就有了更大的机会,当产品和文化深度结合,文化所覆盖到的地方,也就是你的产品可以覆盖到的地方。
       为此,陈立恒便以极具中国智慧的“仁”,作为法蓝瓷品牌哲学。“‘仁’是我个人的理念和价值观。”谈到这个品牌哲学的内涵及外延,陈立恒告诉记者,“‘仁’是两个人的事,内敛来看就是国人和他人,我们自己先修身治国平天下,但是对外来讲是跟天互动、跟物互动。所以我们中国说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这个也是我们的一个价值观,所以我们把它当做哲学思维。”
       成功的设计创意则为这种品牌哲学带来了生命力,但是其产品并不为特定市场量身定做,而是走 “中庸”路线,寻找市场的“最大公约数”。“制作一件优美的瓷器并不困难,但设计一件同时蕴含着东西方文化的瓷器才是现代瓷最大的挑战。法蓝瓷在设计上的优势,就是东方人看起来像东方,西方人看起来像西方。”陈立恒说。
       遵循这种最大化原则,法蓝瓷在推出之后不久,便以一套蝶舞系列拿下纽约礼品展“年度最佳收藏品奖”,这套产品的成功之处,便在于中国人看到瓶身上的彩翼,会联想到敦煌的飞天;而西方人看到后,会想到希腊神话中维纳斯的双翼。
       谈到个人定位,陈立恒否认了“儒商”的说法:“做生意应该以创造价值为原则,佛经中讲‘无毒’,就是不破坏什么,强调有所为有所不为,艺术是感性的,但艺术的产业化是理性的,要用理智的方式去创造美学经济。因此,简单地归入儒、释、道或者哪一家没有实际意义,关键是合情、合理、合法地创造价值。从投资伦理上讲,我们也不是以股东利益为最优考量,而是看有没有创造文化价值。”
       “海峡两岸具有互补作用,把台湾的国际通路与大陆制造业结合起来,可以打造出更广阔的市场。”陈立恒说,“金融海啸对台湾经济影响很大,大陆受影响则要小得多,会吸引更多投资。”(首发2009年第3期《全球商业经典·投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