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丰银行打算在香港裁员3,000人,以降低集团的成本效益率。有读者看了我周一的评论不甚理解,问我可不可以先介绍一下成本效益率是甚么?为甚么成本效益率愈低愈好?
王冬胜先生并没有详细解释汇丰银行的成本效益率是怎样计算的。从他的行文中去理解,我认为应该是指人力资源上的成本效益率,是以公司在人力资源上的花费作分子,以公司的收益作分母,而得出来的;所以是一个百分比。这个比率愈低,表示不用花这么多的钱在人力资源上,一样可以得到同样的收益。因此,成本效益率愈低,代表这间公司的赚钱能力愈强。
很多公司在计算效益成本时,所用的方法与汇丰相反,喜欢以公司收益除以人力成本,这样得出来的是一个倍数。反映公司每在人力资源上花掉一元,可得到多少收益。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会比较积极,公司应该做的是增加员工的赚钱能力,去提升效益成本的倍率;而不是透过裁员去降低成本效益的比率。
要提升员工的赚钱能力,方法很多。最直接的是加强培训,提升员工的技能。较复杂的是改善工作流程,加强管理指导。此外,分行的选址,与恰当的广告宣传,都可以提升人力资源的效益。
可惜,以上都是难度较高的动作,汇丰的高层管理人员或者都已经努力过,但已经黔驴技穷,无法再增加效益,所以才不得不作出裁员下策了。
我从事管理工作三十多年,明白当公司要减成本时,最容易落刀的是裁员。因为大部分公司的主要成本都是人力与铺租;铺租有租约责任,要待租约期满后才可以停。而雇佣合约的通知期,一般只有一至三个月,话炒就炒。尤其是有了强积金之后,雇主已供的强积金,部分可以用作炒人时要赔偿的长期服务金,令雇主炒人时的额外成本大幅减少,以致机构在裁员时,没有以前那么多的顾虑。
然而,裁员是不是一定可以改善公司的成本效益呢?这却不是必然的。如果公司的营运模式与战略部署都有问题,公司不在这些关键问题上作改善,而只在人力开支上动脑筋,那就不可能光靠裁员便可解决问题。
公司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要调校得作全面的考虑,不能单向一面开刀,否则可能牵一发动全身,削了某一方面的成本,却拖累了整间公司的营运效益。
今次汇丰落刀的位置,似乎考虑得简单一些。留下前线赚钱的销售人员,削掉后勤的支持人员,表面上可削减成本而不影响收益;但有时支持不足一样可以影响前线人员的赚钱能力,以致裁员后,公司成本效益不进反退。
一个人要减肥,只能削肥膏,不能削筋肌;一间公司亦是一样。如果汇丰今次落刀不当,削多几次之后,大银行可能变成小银行。汇丰管理层慎之。
裁员定能改善成本效益吗?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