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恩师


  小学有过几位老师,三十多年沧海桑田,大抵已经记不大清楚了,而只有孙老师却至今还无法忘怀。中等微胖的身材,喜欢着一身旧的中山装,就算打着补丁,倒也干净利落。透过他厚厚的眼镜,只看到一圈圈玻璃,无法看清他的双眼,已是知天命之年的他,加上高度近视,步履总是那么蹒跚,象是生怕把地上的蚂蚁踩着了。

  当时的学校建在相邻的八个村一个并不通公路的庄稼地里,东西相对的两排校舍,中间是不大的操场,并因八个村得名“八宝小学”,学校几乎没有什么娱乐设施,孩子们不管天晴下雨,走着小土路来到这里上学,下课玩斗鸡、打三角……却也是那样地开心快乐。

  孙老师就住在学校,听说他的家很远,我至今不知道他是如何解决饮食起居的,想来惭愧!孙老师上课的样子很让孩子们好笑,站在讲台上看孩子们时,总要低下头,从眼镜框上边看下来,好象只有这样才看得清楚孩子们,这样一看,他犀利的眼神让我们这些偶尔做小动作的孩子不敢了。那时教师非常少,孙老师一个人要带很多课,我最喜欢的还是他的语文课,他天南地北撩拨历史,漫卷千古文人墨客,尽管不能记起具体内容,却在我们孩子心里启迪了心灵、播种了理想、放飞了希望。

  生活在那个贫困的年代,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容易!辍学是常有的事,孙老师为此挨家挨户找这些孩子的家长。我们兄弟姐妹四人,那时开学学费加在一起也不是个小数目,但母亲一直坚持供我们读书,我想这一定与孙老师有关系,他多次告诉我父亲母亲:“再苦再难也要让孩子读书!”改革开放初期,像哥哥一般大的孩子早休学了,有的进厂,有的学了手艺,挣钱盖了红砖瓦房……爷爷多次想让母亲把哥哥的书停了,回家帮帮她,但心力交瘁的母亲始终没有同意,哥哥没有辜负母亲的厚望,成为我们村里第一个走出去的大学生。

  母亲的坚持也许源自她内心最朴素的道理——“让孩子多读些书总没有坏处!”但孙老师寄予孩子的厚望与真诚肯定深深启发和打动了父母及其他父亲母亲,不少家庭也在艰难中坚持供自己的孩子读书,八个村里先后出了好多大学生,而当初让孩子辍学回家的父母或多或少心底都有些悔意。

  天地有大美,从简单处得;岁月有大伟,在变迁中品;民族有雄姿,于史册中阅。平生也遇到过很多好老师,而今,自己已近不惑之年,却依然记起戴着厚厚的眼镜、蹒跚走路的孙老师,他教过我们兄弟姐妹四人和许多孩子,听说老“八宝小学”因交通不便拆掉后,孙老师离开了这个呆了多年的学校,去了上海他儿子那里,临走时,很多乡亲拿着鸡蛋、糕点来送他,是感激,更有一分情愫。哥哥在上海工作后,特意去拜望过他。我与孙老师却在很多年后都不曾相见,几年前,他老人家驾鹤仙去了!闻后悲痛不已,这不禁成为心中的憾事。嗟呼!师生有情谊,仅以此文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