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企业裁员 因祸得福 减肥瘦身 汇丰香港裁员 不管是由于企业之间的收购与兼并,还是由于经济形势不景气,或者是企业运营不善,投资人追着看财务报表,着急要看到企业回报,每逢这样的时候,企业裁员都是必然结果。 虽然企业裁员会使得运营成本降低,抗风险能力提升,投资人投资回报得以保证。但具体在裁员这个事情上,却是会招致反对与声讨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因为裁员使得员工失去了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饭碗,甚至由于失去了机构的依托与认同,而让自己在自信力上出现缺失与迷茫,对社会管理者而言,大量的就业人口面临失业的压力,因而注定造成并强化社会的动荡以及不安定因素。在企业内部,管理者需要用更少的人员完成更多的任务,因而会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难度。 所以从内部的管理团队与员工,到外部的政府相关部门,都不希望看到裁员的出现。 但企业裁员是必不可少的,很多时候并不是好企业就可以避免裁员。 比如受到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总理都带头减免薪金,并拖累整个欧元区一并陷入危机,已经调降法国农业信贷银行、法国兴业银行的长期信贷评级,并继续将法国巴黎银行的评级置于负面观察名单。 在欧洲的银行与金融行业成为重灾区,这股寒流从欧元区也传染到了英国,并侵蚀到了美国,拥有28万多员工的美国银行,就宣布裁员3万人,相当于员工总数的1/10,以节省50亿美元的开支。 汇丰银行作为全球赫赫有名的金融机构,2010年盈利过百亿美元,来自香港及亚太区的盈利也有30.81亿美元,即240亿港元。对普通人来说,这是无法想象的天文数字。然而,在盈利这么丰厚的情况下,却传来汇丰要大幅裁员的消息,实在是令人意想不到。 汇丰银行控股行政总裁欧智华(Stuart Gulliver)8月1日宣布,汇丰银行将在2013年前于全球范围裁员2.5万人,并退出20个国家的运营。按汇丰亚太区总裁王冬胜的说法。集团全球的成本效益率为57.5%,与48%至52%的目标仍有距离。香港的成本效益率虽低于集团的平均值,但仍有改善空間,所以也得瘦身,在香港就有3000人的裁员规模。 汇丰香港在汇丰全球的系统中,是表现相当突出的,但即使如此,依然是汇丰裁员的开路先锋,这总是给人一种鞭打快牛的感觉。似乎倡导千万不要做得太好,不要展示出自己还有潜力,否则你的才能不但不会为你带来嘉奖,反而会为你带来额外的负担。 齐桓公由于有管仲辅佐,而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的突出本事之一,就是善于在危险中发现机遇,把劣势转变成为优势。在我们看来,机遇无处不在,即使是企业裁员这样的情况,都可能会是企业新陈代谢的机遇,更是员工重新焕发青春的机遇。 首先看那些没有被裁掉的员工。 通常情况下,那些躲过裁员厄运的员工,都有“九死一生”之感,而内心的动荡是不可避免的。工作效率势必会受到影响。所以为了避免那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企业需要针对那些留下来的员工进行系列的安抚。 比如裁员之后,那些留任的员工,势必要该升迁的升迁,该加薪的加薪,还要增加一些额外的奖励与福利,让那些留下来的人有因祸得福的感觉。 企业还需要多做一些危机干预之类的“心理按摩”的事情,这是EAP介入的最佳时机,同时,企业还需要利用EAP针对那些被裁的员工,在心理上有一种压力的宣泄,并通过一定方式,扭转裁员留给他们的挫败感与负面因素。 对那些被裁的员工处理好了同样可以让他们感觉“因祸得福”,虽然感悟到这种“幸福”有些牵强,但毕竟是可以用积极心态与技巧去调整的。 比如可以用欢送方式,为其标榜所取得的成就,并载入企业发展的史册,具体在内部编制员工花名册,这个通讯录在员工欢送会之前编辑印制发放完成,即使离开公司,都让他们有强烈的归属感。 企业还可以给予离职的重要人物以企业荣誉员工或者是某方面顾问,比如唐骏那样风光无限地离开微软,或者是资助他们出去创业,并将企业的某些业务外包给他们,约定未来的某个时间节点,邀请他们“回来看看”,塑造企业人性化与感性的形象。 与此相配合的是邀请人力资源专家、法律顾问、战略顾问、心理顾问以及管理顾问之类的专家,通过研讨与经验教训总结的方式,针对企业的做法进行案例型的归纳,同时邀请与企业关系比较好的相关媒体进行报道、对话与专访,在媒体也要做一些额外的形象宣传,如此自然会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文化构成正面形象,并通过传播形成一定的良性循环。 企业的机会无处不在,那些机会换个角度就会转变为树立形象,塑造差异化特征的支撑。 比如在大肆招聘的时候,大肆裁员的时候,大肆推广的时候,投入巨资研发的时候,吃到官司的时候,跟人打官司的时候,收购别人的资产之后,被别人收购之前,明星人物开奖的时候,明星人物离开的时候,都是传播的重要机会。 企业的每件事情都会是一个契机,与传媒结合会达到传播的效果,与专家结合就会成为经典案例,为企业传播提供一些内容与机会。 从顾问层面到传播方面,从研发层面到市场层面,从战略层面到执行层面,都是可以进行传播的。 企业需要树立宽容、感性、感恩之类的心态去与外界沟通。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要先想好说什么、怎么说、谁去说;怎么做、做什么、谁去做的问题,如此才能因祸得福、化险为夷!这不是简单的规划,而是需要在建立相应的内外协调机制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项目管理,如此才可以使得企业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应对自如,甚至因祸得福。 贾春宝 2011年9月18日星期日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京报网专栏http://blog.bjnews.com.cn/space.php 中国EMBA专栏http://www.chinaemba.com.cn/home/space.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