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网络的运行模式


  记者:今天我们系列访谈活动,非常有幸请到了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的院长杨放春先生。我们现在进入一个通信和计算机融合的时代,计算机在整个通信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首先请杨先生介绍一下自己。

  杨放春:谢谢,确实通信和计算机融合是网络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我们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教学科研的显著特色就是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我一直在做通信和计算机融合方面的研究,有一个技术叫智能网。智能网说起来主要是一个软件系统,但通信系统中的软件系统与一般的软件系统有很多不同,例如信令和协议的处理等等。我从93年开始从事智能网的研究和开发,到98年的时候,开始实施大规模的产业化。目前在国内固定智能网市场用我们技术的产品占95%,其中包括华为的智能网也是北京邮电大学转让的技术,上海贝尔的智能网系统是与北邮成立合资公司推广的产品。

  现在想的是智能网下一步应该怎么走。可能也是下一代网络当中所要考虑的记者题,尽管没有下一代智能网的提法,但肯定下一代网络有很多的技术需要研究,并用来解决智能网技术遇到的记者题。

  记者:从技术上我是外行,我理解以前网络无非是一个传输的工具。现在网络不仅仅是传输的功能,中间有很多的管理、业务的开展等等很多方面。说起下一代网络,尤其我们更关心3G,我对3G有一个很强烈的感觉。以前我们说通信行业的时候,网络就是传输,运营商就是网络的建设者。到了3G以后,如果运营商作为一个网络的建设者,不仅要成为管理者,而且要成为业务的组织者,要建立起一套业务平台,让更多的SP和CP提供业务,让我们的消费者享受到这些丰富的业务。这可能需要一个完整的服务商系统。您的感觉我们下一代的网络的走向和趋向是什么样的?

  杨放春:我同意下一代网络更应该关注业务。不太关注简单的传输,因为以前的技术也是从关注传输、交换,业务逐渐演进的。现在电信网上提供增值业务的智能网比较封闭,不开放的记者题导致下一代的网络技术引起人们关注。另外,运营商是不是引领业务的发展,有很多的争论。我认为运营商应该是把网络建设好,把网络资源能力开放出来,让第三方业务开发商使用网络能力去开发细分的业务市场。不同的第三方业务开发商熟悉不同行业和领域。如果还是运营商开发全国人民老百姓都用的天下统一的业务,我们可以想象这种业务不可能太多,期望杀手业务的出现,也是幻想。

  但是现在是不是运营商愿意开放网络的资源能力确实是一个记者题。互联网不会存在这个记者题,会很希望让很多的接入运营商和增值服务商使用网络,商业模式不太一样。。我们打一个比喻,我们现在有两大丰富的资源,一是电信网中的网络资源,包括丰富的网络设备资源和能力;二是互联网有庞大的业务开发或者是软件开发的IT行业的工程师群体,这是一个很大的人力资源。电信网能力资源多,但没多少人开发业务。互联网上工程师,但互联网的边缘智能化,导致网络中心没有多少可供业务使用的资源。记者题是为什么不把这两种资源整合在一起呢?把互联网上众多的开发人员用他们熟悉的技术,如Java,XML去开发个性化的业务。这应该是网络发展趋势,这就是下一代网络要做的主要事情。

  记者:固网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例子。互联网也是一个独立的网络,搞互联网的这些人,从来没有形成一个运行的体制,所以业务也没形成一个完整的业务模式。以前搞互联网的人感觉传统运营商不带他们玩,最的早时候建立很多的信息台,包括邮电局都网站,但实际上他们没有太多开发的能力。我觉得可能是传统的电信运营商没有充分的意识到第三方给他带来价值。最后互联网的网站收不到钱,所以经历的一个冬天。固网是否仍存在这个传统观念,所以到今天仍然没有充分发展起来。但是移动梦网就有了一个改变,中国移动充当一个组织,它用传统的平台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以后,既有网络体系,又有业务的整合功能。通过这些东西吸引更多的SP、CP进来,最后SP、CP都赚了钱。不过现在这些SP,CP,如TOM、新浪都在看中国移动的脸色。

  我一直在鼓吹说3G是革命,就是语音加数据。我想以后的4G、5G感觉无非是传输的速率增加了,所以我觉得3G是革命。下一代的网络发展,是不是固网和移动完全整合起来?

  杨放春:下一代网络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比如说软交换,和IT骨干网上可能就是IPV6,移动也有。刚才说起这个模式,大家都认为移动梦网这个模式很好。其实中国电信、中国固网也不是没有,都有类似的模式。就像是一个百货大楼,客户不太关注一些柜台是出租的,他主要是认大楼这个品牌和愿意与百货大楼结算。运营商实际上就是大楼的经营者,你怎么可能所有柜台里的货物都生产呢?

  我们认为将来的运营商就要扮演这样的一个角色。你是统一结算大楼的概念,里面各个柜台可以出租,你只要对柜台货物的质量有一定的要求就行了。不然,人家要投诉还是投诉你前面整体的百货商厦这个大楼。

  但是,我认为不见得这种模式就是运营商说让你死你就死,以后这种模式会要更好一些。网络能力建设起来,谁提供网络资源,谁提供网络服务是一个市场经济。这里面有一个记者题就是谁是仲裁方,政府能不能有能力监管,维护这样一个生态环境,当然如果运营商永远为王,生态环境不容易形成。

  记者:移动梦网本身是一个品牌,还有很多其他的独立的品牌,比如说TOM或者是新浪都是一个独立的品牌。TOM、新浪是给移动梦网做的,同时联通也提供这样的一个业务。比如说上一个网的时候,比如说上TOM,用的是移动的手机就登陆移动的号,移动收钱。我用的是联通九州在线就网通收钱。这可能是一种情况。这种情况,实际上每个SP、CP都是一个独立的品牌。虽然说有移动梦网,九州在线这样的品牌,本身这个业务是虚的,自己没有实质性的业务。

  我现在看的电信宽带业务就是这样的,后面谁给我这样的业务跟消费者没有关系,消费者面临的就是互联星空,出了记者题就互联星空,有投诉就找互联星空,服务也是互联星空。但实际上跟电信没有关系,这样有两种情况,一个是有品牌,另一种是没有品牌。

  杨放春:对,我觉得内容提供商或者是服务提供商,大到一定程度,象TOM、搜狐、新浪这样的。可能我开始租一个柜台,到一定程度以后自己就可以盖一个大楼了,因为人家认准了你的品牌。所以大有大的做法,小有小的做法。客户认谁的品牌还说不定呢。

  记者:现在我们国家下一代网络和世界的水平来比,我们大致属于什么情况呢?首先说是研制水平。

  杨放春:应该肯定中国整个电信网络的技术水平是全世界最先进的。下一代网络的研制,从各大运营商实验网来看,有中方的公司,有外方的公司,差不多世界上做下一代网络的公司都在这儿,中方有华为、中兴、大唐等等。北邮也在开发下一代网络设备。从整体技术来说,跟国外相比谈不上谁跟谁有差距。因为系统本身我认为没有太多的让人眼睛一亮的那种新技术成份。只是一个建设网络的新观念,比如说软交换,是将原来的呼叫控制与承载控制分开,方便多种接入技术。技术水平我认为现在跟世界同步。

  记者:从应用来说我们也比较先进?

  杨放春:以前IT行业泡沫的时候,下一代网络是很热点的领域,也很容易筹到钱,可能有上千家的网络公司因做下一代网络而融到资金。现在不一定都在生存。但确实大的传统的电信设备制造商都在做下一代网络设备。现在中国的运营商,正在从下一代网络实验网到试商用转移。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的记者题,我自己也在研究。应该看到大规模商用的下一代网络在国外也几乎没有。非技术的记者题可能更应该关注。制约大规模应用的关键大概有:众多协议和API的标准化,组网、QoS、网络安全记者题,适合下一代网络的业务模式以及下一代网络的运营管理。

  说起业务模式,大家都在企盼杀手级业务。到底谁来开发这种业务?或者说什么是杀手级业务,有没有这种业务存在?其实开放的网络环境建设起来以后,杀手级的业务就是网络开放,从中可以衍生出来千姿百态的业务。你开放了,自然就会有熟悉各行各业领域的公司来帮你做业务。

  记者:中国的网络是世界最复杂的网络之一了,有各种不同的设备在上面。以前我曾经和IBM的工程师聊过,他说,我们最早时候开发一个新的东西就到国外去学习一下,完了以后拿到中国来用,用的也很好。现在所有的东西都是在中国开发,因为国外的思想相对比较保守,或者他们比较平稳,比如说做一个新的版本他们不太愿意用。现在的情况就是他们愿意到中国来。中国可能用的都是新的。他们来看,学习后拿回去用。确实是在技术和应用方面,达到了和世界基本同步的水平。

  中国确实有这么一个情况,就是网络结构比较复杂。曾经有一个法国的代表团到中国来,说介绍一下你们的国情。介绍后他们比较吃惊,因为他们没有想到这么复杂。我们以后的技术更复杂,有业务层面和技术层面,搅合在一起,对此您怎么看?

  杨放春:我有同感。我曾经去过澳大利亚,跟澳大利亚专家说起中国的通信网络建设,人家对我说:“单从中国的通信网络技术水平,中国不应该叫第三世界。我们才是第三世界”。其实中国有很多的网络技术应用远远比国外的发达国家都要好。当然这里面有很多的原因。

  国外的设备相对来说,如果要是购买的比较贵的话,可能会制约下更新换代的速度。而国内设备制造商相互之间竞争激烈,价格低。因此运营商投资成本低。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原因之一。

  记者:真正从定义上,什么是下一代网络?这还是一个很泛的观念。

  杨放春:下一代网络包括的内容很多,是有具体内容的。我们所聊的下一代网络还只是NGN,还有下一代互联网NGI。在控制层面的下一代网络技术的具体体现是软交换,就是在交换技术里面代表下一代的技术。还有就是我刚才提到的业务层要开放的技术,让更多的第三方接入来做增值业务服务,要做内容服务。这些都是很具体的技术。

  记者:国家是不是应该有一个部门对这些有一个基本的定义或者是引导走向?

  杨放春:政府科技部门有负责技术开发的,例如科技部的863计划,其中的通信技术主题将软交换列为重大研制项目,北京邮电大学也承担了这一项目工作,所开发的系统叫支持多媒体和移动业务的软交换系统。这个软交换系统已经从固定网跨到移动网,其实不管是3G也好,还是固网,都有软交换的技术成份。另外,信息产业部下面有很多的网络技术标准委员会,包括设备和协议标准的制定,引导设备的开发和应用的实施。

  但是运营经验这个事情不是制定出来的,真的是需要做一些认真思考和尝试。刚才说了国外也没有大规模的商用网的经验。

  记者:我记得以前,交换技术中的模拟和纵横技术有这么一个情况,我们认为国家应该纵横制技术大规模发展的时候,结果很快就换掉了,换成程控。另外,过去运营商少,现在运营商多了。国家经济发展也非常不平衡。比如说东部和西部,以及经济发达和不发达的地区有巨大的差异。

  我想如果要是发了3G牌照以后,全业务的运营商至少有四个,互相进入,每一个地区差不多都是有四个运营商在进行运营。这样的情况是否会影响我们以后下一代网络布局。因为以前只是一个运营商,很快的铺开,接口也比较方便,更换技术装备也方便。总体来说,衔接还是比较容易的。到下一代的网络有这么多运营商,从互联互通包括接口的上面有很多的记者题,这些记者题会不会影响下一代网络的发展?

  杨放春:对,所以我觉得下一代网络要想大规模的发展,裁判的作用很大。过去运动员和裁判员是一家,也没有人监管,而现在就不是这样了。运营商不仅是政企分开,还上市了。上市以后,采用新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不产生回报的话也会有制约。另外也要看到现在的运营商受互相竞争的压力,必须要提供很多的业务,业务媒体要语音、数据,视频融合。过去都是垂直建网,从接入一直到业务层,互相之间很难融合。现在要水平建网,业务层要融合。

  多个运营商不是记者题。我画一个美好的蓝图:下一代网络在一定的监管力度的情况之下,各个网络运营商只提供网络资源的能力,不要管业务是什么,如果你的网络能力提供出来,外面有一群专门的第三方独立的业务开发商来关注业务的开发,他们是生态环境当中另一个值得培育的价值链角色。你今天记者IBM还关心它的计算机上面谁在开发软件吗?它不关心了,众多的软件开业商它是左右不了的。但过去IBM是提供软硬件解决方案。

  其实这种环境谈不上互相之间是一个你死我活的竞争,实际上是一个共融、共存,共同发展,繁荣业务。

  记者:从监管来说有很多的记者题,说互联互通也有很多的记者题。尤其像我们这个圈子里需要大量的技术手段,由谁来做,说的实在一点,信息产业部也不过是300人左右,通信管理局全国加起来也就500人。每个省里面通信管理局也就是2、30人。而且真正对技术非常熟的,也不是特别多。而且国家给的拨款量也不是很大。要政府来监管,这些方面也还是下一代网络存在的一个非常大的记者题。

  杨放春:是的。但是有些是可以做的。比如说,我之前看到TOM网站上前面的访谈专家的内容,提到了号码携带,业务携带。包括香港和国外有这样的实施,政府定一个规则以后要求运营商都要为这个规则提供一个相应系统,实际上大家都遵守这个规则,这个游戏规则就建立起来了。政府不需要什么投资。

  下一代网络可能除了监管规则之外确实有一些独立系统。比如说你运营商什么样的网络设备接入让别人来用,谁来认证,业务提供商什么样的设备接入网络也要认证。包括各种资源的注册、查找和各种费用结算。这些网络功能放在运营商内似乎不好。

  记者:听起来下一代网络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记者题,很大程度是非技术记者题。

  杨放春:我认为技术记者题是20%,非技术因素占80%。

  记者:最理想的状态是业务上面运营商不管,别人来提供。实际上这种可能性是不是非常小。

  杨放春:没错,我们的运营商和互联网上的运营商起点不一样。现在的电信运营商本来就有一个客户群。而初期的互联网运营商没有这样庞大的客户群,需要靠别人来发展。我曾经跟很多运营商的主管说你的产品应该是网络的流量和通话的时间,你的产品不应该是业务,是人家做的业务来使用你的流量和通话时间,你的产品。要知道现在中国的网络设备利用率还很低。

  记者: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记者题,就是和我们的运营商发展不平衡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四个运营商,如果是纯业务的,可能会有这样的情况,如果我这个业务大家都能够用,互相可以连通了,可以会促进。你的客户可以达到我这边来,互相都有好处。现在最大的情况,第一步是全业务,第二个运营商之间规模相差较大,这样的话主导运营商可能会有不利于若小运营商的行为。

  比如说游戏,你的用户和我的用户联到一起,都可以赚钱。而现在主要的用户都在我这儿,我就想所有的用户都在我这个游戏,如果其他的人想要玩儿游戏就到我这边来玩儿,所以在业务上就压制其他运营商。这样就导致,我们大家一起来开发的心态不太可能。永远都是这种情况就是主导的运营商把信息运营商压住,可能有技术层面,会有业务的层面。

  杨放春:这个问题,其实我觉得依然是监管的问题,过去我们的运营商是以它为核心,所有的人都围着他转。后来逐渐发展成了英联邦的模式,比较松散,没有相互行政关系。下一代网络的运行模式中能不能发展到联合国的方式,一人一票。出现你刚才说的记者题,还是监管记者题。我们需要有一个让小鱼成长的空间。

  现在中国的管制,比以前已经好多了。我相信对下一代网络,如果大家更多的关注不是在技术方面,而是在如何运营方面,包括监管方面,充分的研究和探讨会找到一条路的。

  记者:你讲的比较乐观,我也同意,管制都在加强,包括监管体系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从我感觉来说,我这方面还是比较悲观。确实是路漫漫,要想把这个记者题解决好,非常的难。现在有一个很大的情况,尤其是在固网这方面。这样的话,到了3G的时候会不会整个的固网、移动网有了很好的融合?

  杨放春:融合这个趋势是肯定的。我现在没有办法评价固网运营商拿到3G牌照以后有多大的改变,因为确实,我觉得有很多的成分还不是在技术层面。可能它从运营商来说怎么看这个网络的能力和业务开放这样的一个记者题。所以现在也没有人评价说,拿到这个3G以后这个增长的趋势会怎么样。现在固网的运营商的压力比较大,大家谈的最多的就是固网的增值业务如何发展。这段时间,连续的举办论坛,包括固网增值业务研讨会,2004NGN峰会,软交换论坛和下一代通信技术等等。所以这是热点记者题。固网有两个亮点:一个是小灵通,一个是宽带。可是宽带圈完地后又该回来考虑如何种地了,即增值业务。如果靠运营商自己来去种这个地,恐怕很难丰收。

  记者:我非常同意这一点。运营商的能力包括网络的建设和维护,或者是现在的业务组织我觉得还不够。运营商这么看吗?

  杨放春:好像还没有找到方向,目前来说。总是希望天上突然掉下来一个杀手级的业务,一下子带来收入的提高,我觉得这样的可能性非常少。比如说金融行业,有公司会比运营商熟悉金融行业的需求,你为什么不想办法让它去做业务?有人熟悉教育领域,她就可以引领该领域的业务开发。如果把这些加起来实际上业务总量就多了。天上掉下来一个适合各行各业的杀手级的业务可能性越来越小。我觉得只有细分业务市场,业务才会真正发展。

  记者:规定时间不多了,我们看看网友有什么记者题。

  网友:惠普和北邮建立了一个下一代网络联合实验室,请记者这个研究室对下一代网络的研究和应用有什么意义?

  杨放春:这个联合实验室就是我在负责。我们跟惠普公司在智能网方面就有很好的合作历史。我们在网上大量应用的智能网设备的计算机平台是惠普的,所以惠普非常关注智能网下一步怎么走。刚才说了下一代网络解决很多智能网存在的记者题,因此我们是合作的继续。希望我们在下一代网络领域的合作也能象智能网这么成功。

  记者:IPV6也是下一代网络的部分?

  杨放春:对。IPV6是下一代网络中主要的技术,它涉及IP骨干网,因为今天IPv4技术还有很多记者题。另外,IP地址匮乏也是制约下一代网络发展的记者题。

  记者:对于中国来说IPV6是不是也是一个机会,因为我们现在的IP地址还不是很多?

  杨放春:对,对世界来说都是这样的。

  记者: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电话号码,以后的情况会不会我们每个人都有IP地址?

  杨放春:不止是人,地球上的每一个沙子如果需要的话,都可以分配一个IP地址。

  网友:记者一个下一代网络的安全性记者题,电信网的安全性较好,下一代网的安全性会不会更好一些?

  杨放春:电信网目前的安全性要好一些。当你的电信网走出封闭,跟计算机网跟互联网打交道的时候就会引入很多不安全的因素。而过去这种考虑的因素就比较少。下一代的网络安全记者题已经引起关注,很多研究正在进行。

  记者:最大的记者题就是被别人窃听。我想如果到了下一代的网络,这个安全性会更复杂。因为要攻击你的服务器,获取你的IP地址,或者他要破坏你的计费系统有很大的经济利益。因为你是开放的。

  杨放春:对,同样的安全记者题在互联网上也有。但对下一代电信网就严重的多。人们对电信级业务要求也高。

  记者:对,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记者题,电信网的安全性主要是防止调闸、防雷,这些方面我们做的比较好。而下一代考虑哪些东西?

  杨放春:过去考虑的是对自然、灾害,现在要考虑人为的了。

  记者:这个记者题要解决好,可能也是非常大的。你们专业的研究机构也要花更多的工夫来研究这些记者题。

  杨放春:我有一个课题组承担国家836项目,专门研究下一代网络应用层面的安全记者题。同样的业务运行系统,放到运营商内提供业务和放到企业内提供业务安全登记应该不一样。

  记者:硬件设备也有很大的关系,要提供高质量的设备。

  杨放春:包括硬件是谁提供也有记者题。底层是别人的东西,安全不安全呢?一直在讨论这个话题。

  记者:因为时间的关系,来不及回答网友的记者题,您最后对网友们讲几句。

  杨放春:感谢网友提的记者题,大家都非常关心整个国家下一代网络的建设,包括技术和非技术的原因。我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下一代网络怎么发展,希望我们在技术和非技术两个层面都走到世界的前面。

  记者:顺便记者记者,北邮计算机学院的人才培养。

  杨放春: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有两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网络工程,还有完整的硕士和博士培养体系。我们最显著的特色就是通信加计算机,我们的学生得益于这两方面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就业率和就业年薪都很高。专业特色与全国各大学计算机院系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