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团大战也好,千团大战也罢,团购网站风光无限的背后,也埋伏着无限的隐患,这注定了其短命的结局。
一、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
全球首家团购网站Groupon诞生于2008年12月的美国。其经营卖点是网友团购,通过买谷歌、Facebook的广告位以及1300万注册用户的口碑营销,实现了快速发展。从时间上看,2008年正是世界金融危机暴发之时,而美国首当其冲受到了影响,经济发展受阻,人们的消费水平一下子跌入了谷底。所以,在这个时候,以更低的价格购买产品就成为了消费者的一大需求。Groupon的出现,也正是满足了消费者的这一需求,可谓生逢其时。
中国首个团购网诞生于2010年3月。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经济内忧外患之时,一方面,迫于国际压力,人民币不断升值,另一方面,国内通货膨胀不但没有得到控制,相反却呈现加剧的状态,一连串的事件让市场变与既疯狂又无奈: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而房价在政府的打压下也越挫越勇,仍然呈现上升的态势。在这样的局面下,老百姓一方面要勒紧裤腰带为房子攒首付,另一方面还要精打细算过日子。所以此时的中国与2008年的美国一样,同样面临低价购买产品的需求。团购网站的一窝蜂出现,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不管从国外的团购网站,还是国内的团购网站看,都是特定时期的产物。它满足了消费者在这一时期的特殊需求。而一旦这种环境发生改变,团购网站的作用也将地随之发生改变。
二、繁荣表象下的疯狂乱象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0年中国网络团购调查报告》显示,从2010年3月国内第一家团购网站上线到2010年底,初具规模的团购企业即达到1215家,增长速度超过每月100家。千家团购网站为中国网络零售市场贡献约20亿元销售额。并保持18%的月度复合增长率。
团购网站的发展前景也吸引了众多风险投资者,如拉手网已获得两轮近6000万美元的融资,公司估值从初创时的100万美元增加到了如今的5亿美元。酷团网在上线前获得了浙商创投的1000万元投资。据糯米网透露,Groupon的老总前期到上海浦东,曾主动联系糯米网、拉手网等几家国内名列前几位的团购网站,希望进行合作。
但是,剥开这一繁荣的表象,我们就会发现疯狂生长的团购网站的一个个问题。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在2010年9月,指出了中国网络团购市场的十大隐忧,分别是:知名网站遭克隆,用户被钓鱼;商品与实际不符,用户受欺骗;哄抬团购量,造成热抢假象;在线支付缺乏担保机制,资金安全无保;集中爆发的人流量超出商户承受范围,体验度也打折;团购企业与商户合作意向不统一,用户消费被歧视;团购企业诚信难测,售后服务无保障;用户非理性购物冲动易产生“团奴群体”现象;团购缺乏行业标准体系,维权机制尚无;团购用户黏度低,盈利前景迷茫。
三、超低价格背后的利益纠葛
《钱江晚报》曾刊文发出过这样的疑问:40元可以买两张电影票、两杯可乐、哈根达斯冰淇淋球、爆米花;原价222元的套餐只卖88元,有姜母鸭、蒸排骨、烧河虾等5个菜加上米饭、饮料和水果……即使不是业内人士,也看得出这样的价格是亏钱的。那么,团购网站靠什么在赚钱?
实际上,类似这样售价超低,甚至低于成本的网络团购比比皆是。那商家为什么要做这样亏本的买卖呢?我们从消费者、商家、网站三个方面逐一进行分析。
消费者——
据一份调查资料显示,网络团购所吸引的消费者以18-35岁的女性为主,其次为同一年龄段的男士。主流消费者为中等收入人群,大部分是白领职员,其次是大学生。消费特性表现为乐享生活,愿意接受新生事物,有支付能力。从这些特征中可以发现,网络团购有其特定的消费人群,他们对价格和消费体验非常敏感。其中价格的吸引力占到了87%。之所以如此看重价格,与通货膨胀的大环境有关,也与他们追求时尚的个性有关。
但是,网络团购在给消费者带来低价的同时,也顺带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少麻烦。一是团购商品往往名不符实,这让他们会有一种“受骗”的感觉;二是扎堆消费,或预约困难,消费也变得有了“代价”;三是用团购券消费时,有时会遭遇商家的冷落,会在心理上留下阴影;四是由于没有时间消费,为图便宜反而更浪费。
上述种种问题显示出,网络团购的消费者将低价作为主要因素,因此对团购网站的忠诚度并不高。另一方面,当大量的问题困扰其消费时,他就会主动放弃网络团购这一行为。而且,当他的收入提高,消费档次提高时,也会主动放弃团购。团购并不完美,它给你鱼的时候,也会夹带许多虾和水草。所以,团购对消费者而言,就是特定时期有特定需求时的一种解决方案,它很难成为一种常态的消费行为。
商家——
商家为什么会选择团购呢?超低价格的背后商家图的是什么?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团购对于商家而言肯定有它选择的理由。
理由1:提升客流。对于许多生意不好的商家,或者位置不好的门店,或者是新开业的店面来说,提升客流是他们迫在眉捷的任务,而团购正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为商家带来大量消费者。
理由2:提高营业额。如果商家有闲置的资源,或者有库存、积压,可以利用团购进行消化,从而提升营业额。
理由3:改变促销形式。促销是商家经常采用的一种形式,既然有网络团购这种形式,那就用它来代替优惠促销。
以上三种理由,其实指向的都是短期利益,甚至是损失利润赚客流的短期方式。商家不惜以超低或亏本的方式招揽客户,其真正的用意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商家真正的用意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吸引到消费者,并期望产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从而将团购消费者转换为自己的忠实消费者,实现一次消费向会员消费的过渡。
有这样的可能吗?有,但转化的难度太大、能够实现转化的也不会太多。首先,你的产品必须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否则,价格敏感度极高的消费群是很难转变的;其次,你的相关服务必须要做好,否则,消费者不会忠诚于你。有人曾经总结出“消费者为什么离开我们”的规律:45%离开我们是因为服务,20%是因为没有人关心他们,15%是他们发现了更好的产品。
所以,对于商家来说,团购是一把双刃剑。要想达到会员转换的目的,必须要有一套精心的设计,否则还是不做为好。
团购网站——
对于团购网站,用“野蛮生长”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这是由于它有生存的环境和生长的空间。但是对于网站竞争来说,用“疯狂”与“血拚”来形容也非常贴切,因为它疯狂到无限量出生,血拚到负利润生存。
这种现状,源自于团购网站的三大问题。
一是进入门槛极其低,任何人只需几百元就可以注册成立一个团购网站,两三个技术人员外加几个销售人员就可以开始团购。二是同质化极其严重,不论是网站形式,还是运营手段,几乎都是克隆版的。三是用户粘性非常低,由于有上千家团购网站提供服务,他们就可以游走于各个网站间,寻找最称心产品。这三大问题,直接导致了团购网站的“血拚”。为了抢夺优质客户资源,提高用户粘度,网站不得不加大运营成成本,一方面,需要培养大量的销售人员去与商户询价议价,另一方面,当几百家网站同时争抢一个客户时,就会不惜代价甚至贴钱来抢,最后只能是“赔本赚吆喝”。八十年代中国家电业的价格战,使得中国家电直到现在还心有余悸,缓不过劲来。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血淋淋的教训不应该忘记。
所以,团购网站虽然进入的门槛非常低,但运营的成本极其昂贵,要想赚钱不容易啊!
四、路在何方
拉手网CEO吴波直言,团购要由跑马圈地进入淘汰赛了,竞争会很惨烈。这话不无道理。
从竞争方面看,因为有风险资本的进入,获得投资的团购网站便有了与其它对手“血拚”的优势;从进入者的角度看,已经拥有大量客户资源的公司,虽然进入稍晚,但已经拥有了先天的优势,在与商家的谈判中拥有更大的主动权;从技术角度看,新浪、腾讯、SOHU、千橡、猫扑等可以利用各自的优势和技术手段,个性化地将信息精准地发到目标群体。而对于那些跟风者而言,则不得不面对这种严酷的竞争,在一无消费者、二无商家、三无资金的情况下,只能眼睁睁地看浮萍飘远,听远处传来的那首老歌:一场游戏一场梦。
网络团购目前的境况,反映出了它自身存在的诸多缺陷。要想让这种消费行为成为一种常态,必须要对网络团购进行重新认识和重新定位。
第一,重新定位团购。团购就是团购,如同其它所有消费方式一样,在自己的地盘上做自己的事。团购不是神话,也不是万能的,其实它占据的空间很窄、很有限。它只是满足那些图便宜的消费人群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好转,消费者消费水平和欣赏水平的提高,这个空间并不会无限量地扩大,相反会稳定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水平上。
由此,并不是所有商品都可以做团购,并不是所有的品牌都适合做团购,并不是价格越低越有竞争力。团购会有其特定的范围,越俎代庖,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第二,团购必须要为消费者创造价值。虽然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最高,但在关注价格的同时也关注价值。从调查数据看,他们也特别看重产品品质和消费体验。如果团购仅仅解决了价格的问题,却并没有解决价值的问题,消费者还是会感觉不舒服。这种情绪的积累会导致消费者的远离。所以,团购网站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就是对团购项目进行严格把关,为消费者创造价值,走出恶性竞争的圈子,营造一片纯净的消费空间。
所谓的差异化,不在于产品、也不在于模式,而在于价值。任何时候、任何消费方式,消费者都是根,能不能抓住消费者的心,才是团购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消费者角度看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第三,团购必须要为商家创造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商家渴望通过团购得到的结果,包括提升客流量,转化常态客户。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就需要网站切实了解商家的需求,与商家进行科学的筹划,既要为消费者提供实际价值,也要为商家赢得声誉;既要实现客流的提升,又要为消费者提供实在的产品和满意的服务,从而提升消费者的忠诚度。另一方面,是网站为商家创造的价值,这种价值体现为网站实商家提供的空间渠道,它省去了传统实体店面的房屋租金、装修成本,省去了实体店面的渠道费用,而且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聚积大量客户。
团购网站如能在上述三个方面实现突破,也就找到了自己的盈利模式。
网络团购的真相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