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的文化设施布局重在量力而行


摘要:量力而行统筹城乡文化设施布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它应在节约型、高雅性、针对性和现实性等原则的指导下,以把握目前重庆市文化设施建设的总体现状及需求,做到知己知彼,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实现城乡对接帮扶与互动为着力点,促进重庆的文化大繁荣。
摘要:文化设施  布局  量力而行  城乡统筹
 
2009617-18日,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五次全国审议通过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为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的文化中心指明了方向。在市委明确的当前文化建设的九大实事中,把“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重大的文化建筑和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作为了其中之一,做好文化设施建设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一项重要的任务。文化设施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和重要载体,在推动实现文化大繁荣当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图书馆、剧院、文化馆(站)等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将成为政府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场所,成为加强城乡文化建设、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阵地。
重庆市作为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区,是一个典型的大城市与大农村相结合的城市,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虽然设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农村而言,其建设还相当滞后。在统筹城乡文化设施建设过程中,应首先对城乡文化设施等公共服务场所的建设进行合理规划与布局,结合实际,量力而行,即充分考虑城乡统筹文化建设中的主客观条件,实事求是,按照实际力量的大小做好去做,不要勉强,更不能脱离现实。
一、量力而行统筹城乡文化设施布局的背景
首先,量力而行统筹城乡文化设施布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统筹文化设施规划与建设布局中,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文化设施建设是既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又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对文化事业建设的有着重要的推动及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文化设施建设要体现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和人们不断增强的文化需求。特别是在我市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在加大对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的同时,又要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在文化设施项目的确定、总体布局和资金投入等方面都必须考虑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别是群众的迫切需求,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在文化设施布局上服从于当地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各方面资源,实现文化设施建设的布局与当地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及人的和谐统一,有效发挥文化设施这一载体的作用,弘扬先进文化的导向功能,实现文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其次,量力而行统筹城乡文化设施布局,是建设约型社会的要求。统筹文化设施建设及布局,既涉及到对已有文化设施及资源的保护,又涉及到新文化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其规模的大小、布局设置的科学化与合理化程度,直接影响到设施的使用效率及周期。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在统筹文化设施建设方面,需要充分考虑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文化设施的项目及规模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适应性。即文化设施项目必须是人民群众迫切需求的,能够发挥其作用的,其规模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可以适度超前,但务必防止借文化设施建设大兴土木,大搞“形象工程”。二是在布局上要统筹协调当地发展的总体规划,在有效提高设施使用效率的同时,还要避免重复建设。
最后,量力而行统筹城乡文化设施布局,是重庆市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与京、津、沪不同的是,重庆作为直辖市,是典型的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实施“大城市带动大农村”战略,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重庆发展的唯一出路。在统筹文化设施建设当中,不同于经济上“工业反哺农业”的是,文化作为人类群体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是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状态,具有很大的地域性、民族性和传承性特征,其相对应的文化设施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统筹城乡文化建设,不能简单地将城市的文化设施移植到农村,而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心理特征,进行相应的布局和安排,在实现现代科技文化下乡的同时,有效承载和发展当地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
二、量力而行统筹城乡文化设施布局遵循的原则
——节约性原则。如前所述,量力而行统筹城乡文化设施布局,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在规划布局及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其载体功能的同时,从经济学的角度,综合平衡各方面的资源,研究分析规划布局的措施,用最少的资源,发挥最大的功能。同时,领导干部在统筹城乡文化设施布局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防止将文化设施建设当成为少数人谋利益的政绩工程。
——高雅性原则。先进的文化需要高雅的文化载体来承载,文化设施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和重要载体,引领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在统筹文化设施布局中,应努力实现高雅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建立建设一批格调高雅、便于使用的文化娱乐设施,不断提高人们群众的参与热情,提高文化修养,推进文化繁荣。
——针对性原则。在城乡统筹的文化设施布局中,不能搞一刀切,而应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实现布局是便利性、合理性、可用性,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的科技知识需求和文化精神需求。
——现实性原则。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布局,必须面对我市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现实,特别是农村人口居住相对分散的特点。在规划布局上,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发挥文化设施建设的辐射作用。
三、量力而行统筹城乡文化设施布局的着力点
首先,把握目前重庆市文化设施建设的总体现状及需求,做到知己知彼。直辖十年来,我市城市文化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乡镇及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发展还相比较滞后,有的地区道路交通等连基本的基础设施尚待建立之中,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信息相对闭塞,文化基础薄弱。量力而行统筹城乡文化设施布局,在设施项目上,充分考虑乡镇及农村现实,以文化站、文化室、闭路电视、宽带等方式,真正实现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通过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的指导,调动农民参与文化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运用现代农业技术的能力。在设施布局上,充分考虑农村居民居住分散的特点,将文化设施建建立在村(社)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除了考虑到农民对农业技术知识的需求外,文化设施建设布局还应通过自身的吸引力,净化农村虚浮、赌博等少数不良风气,发挥“以文化人”的导向功能。
二是彰显地域文化特色。重庆虽然作为直辖市,但不同的地域、民族,其文化表现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特色。古老的巴国文明与近代抗战文化相得益彰,库区移民精神与当地的民族特色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不同的文化特色,有着不同的文化载体去表现。因此,在统筹城乡文化设施布局中,应充分考虑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把文化设施建设有效融入到当地优秀文化传统与特质当中,彰显出应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时,在规划布局中,注重建筑学原理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传统美学特点,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
三是实现城乡对接帮扶与互动。统筹城乡文化设施建设,除了靠政策扶持外,还应发挥城乡之间的结对帮扶及互动作用。目前,我市城市文化设施建设已经取得长足发展,但农村尚处于起步阶段,受到观念、资金等多方面的制约,在文化设施建设的规划及布局的思考上还不成熟,不能有效发挥文化设施应有的功能,在一定情况下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建立城乡帮扶及互动机制,可以有效解决乡镇、农村文化设施布局规划与建设中的不足,发挥城市对农村文化设施在规划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同时,由于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我们的一些传统文化在城市中出现了相对缺失,但农村的原生态文化却是能够展现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精华。在文化设施建设城乡对接帮扶的过程中,一方面,给农村带去了城市文明,另一方面,农村的乡土文化也对城市产生影响,以此实现城乡文化的有效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