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批上市股为市场带来了什么?



                                                                  2011-09-22《投资快报》

        今年的股市融资开始渐入“高潮”。继8月份及9月上中旬新股密集发行之后,本月19日,今年A股第一大IPO项目中国水电开始路演。而在8月29日,另一“巨无霸”陕煤股份已成功过会。按照两巨头的募集计划,中国水电欲募资173亿元,陕煤股份计划募集172亿元,两家欲募资总额高达345亿元,丝毫不比当年的中石油逊色。受中国水电将登陆资本市场的影响,周一股指低开低走,并击穿前期低点2437.68点创出新低。

        作为今年市场上首发规模超百亿的新股,中国水电无疑赚足了眼球,但其亮点显然并非仅仅如此。与中国中冶、中国建筑等一样,中国水电亦是一只特批上市的新股。其招股说明书中的“重大事项提示”显示,“根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的要求,报经国务院同意,本公司设立未满三年即可申请在境内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发行人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持续经营时间应当在3年以上,但经国务院批准的除外。中国水电成立于2009年11月30日,至今不满两年时间,明显不符合上市的条件。因此,中国水电能够跻身于资本市场,依靠的就是其“特保儿”的身份。

        其实,市场中有诸多“中”字头的央企,因为不满足上市条件,最后都是以“特保儿”身份挂牌的。以中国建筑为例。中国建筑也是因为特批才获得上市的资格。中国建筑发行前,其每股净资产值不足1元,只有0.85元,低于1元的面值,但这样的一家公司,却也成功上市了。

        随着“中”字头上市公司越来越多,其也在市场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些“巨无霸”纷纷上市,表明A股市场的容量与承接能力的提升。而且,在2007年大牛市期间,“中”字头上市公司的凌厉涨势,也曾给当时的投资者带来不错的回报。然而,时过境迁之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曾经,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青睐大盘蓝筹股,“中”字头公司亦曾经是其重仓股。但实际上,在市场风格转变之后,这些个股却没有体现出蓝筹价值来,反而遭到市场的用“脚”投票。关于这一点,在诸如像中国建筑等特批上市股中同样表现明显。

        中国中冶发行价格为5.42元,今年全年都在发行价下“徘徊”,自8月份开始更是沦落为“白菜价股”;中国西电发行价7.9元,但该股却成为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以来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第一股”,目前的股价在5元左右。中国建筑发行价格为4.18元,目前股价在3.5元左右震荡。这些特批上市股,上市后没有为投资者带来“特别”的回报,而套牢投资者的却不在少数。

        因为某些方面的原因,某些企业只能通过“绿色通道”特批上市,作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资本市场,吸纳这些新鲜血液的加盟,其实也无可厚非。而问题则在于,这些头顶光环的特批股,却也频现高价发行,频现套牢投资者的现象,而其分红却令人不敢恭维。既然是特批上市的,这些上市公司在回报投资者时,是否应该更积极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