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61家基金公司旗下763只基金中报全部公布完毕。基金上半年是如何回报基民的,统计数据给出了答案。来自天相投顾的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基金合计亏损达到1254亿元。又是一个亏损的上半年。
如果仅仅从指数的涨跌上来分析,基金上半年的亏损应该不会多。以上证指数为例。上半年股指收盘于2762.07点,与去年年末相比下跌46点,幅度为1.64%。但基金之所以亏损千余亿元,其实更多的是行情在“作怪”。自4月下旬开始的调整,不仅将此前的反弹成果全部吞噬,更由于其巨大的杀伤力,让基金净值出现缩水。
实际上,虽然全部763只基金整体表现出亏损,但并非没有实现盈利的基金产生,如货币型和保本型基金都实现了正收益,而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以及QDII基金等全部亏损。以往债券型基金在行情不好时一般有所表现,特别是2008年时,债券型基金几乎变成了资金安全的“避风港”,但今年其同样难逃厄运。
基金虽然表现为亏损,但个中并非没有赢家。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基金收获管理费149.22亿元,银行收取托管费26.56亿元,券商获得分仓收入27.13亿元,“三费”合计达203亿元。应该说,基金、银行、券商都是利益的分食者,也都是其中的赢家。并且,这203亿元的费用,都来自于基民。也只有基民,才是真正的受伤者。
从2008年至今,除了2009年上半年基金半年报显示的是盈利外,其它年份我们看到的都是亏损,2008年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自不必说,去年上半年,60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661只基金合计亏损4397.5亿元,创造了基金历史上的第二大巨亏。
如果说2006年、2007年基金为其持有人赚得盆满钵满的话,那么2008年亏损达1.5万亿的“战果”,早已将基金此前10所取得的盈利“一笔勾销”。
近几年来,有关基金的负面新闻接连出现。基金经理的“老鼠仓”事件已数度上演、基金频频踩中像双汇发展、华兰生物、紫鑫药业这样的大“地雷”,以及同一基金公司旗下基金的利益输送,近日媒体又曝出两基金公司涉嫌内幕交易的丑闻等,均使基金的声誉受损,形象打折。
其实,基金的负面新闻远远不止这些。像新股询价时拼命报高价,导致新股发行价格越来越高;只为扩大规模不为持有人利益着想;基金旱涝保收的管理费提取模式;基金重规模不重回报的“劣根性”等,同样受到市场的广泛质疑。
从基金13年来的发展历程看,靠“天”吃饭已变成基金的主要盈利方式。因此我们才会看到,只要行情不好,基金与一般中小投资者一样同样会出现亏损。而一旦行情来临,基金的净值亦会“水涨船高”。
基民总是受伤一簇,凸显出现行基金行业机制的弊端与缺陷。作为投资者,在市场中游泳“受伤”或许不可避免。但如果常常受伤,显然“伤不起”。基金行业要获得发展,必须摒弃重规模不重业绩与回报的现状。如果业绩与回报上去了,还怕规模上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