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该如何引导富二代向善
|
2011年09月26日 07:03:25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3版 【字号 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
郭美美事件之后,网上很快把卢星宇也进行了标签化批判,认为她年纪轻轻就当了“中非希望工程秘书长”,担任了负责筹款工作的重要职务。网上口诛笔伐她何德何能,无非就是有个有钱的爹。 但在我看来,生在一个有钱的家庭并不是什么罪过,而且郭美美和卢星宇完全不能相提并论。郭美美受到质疑是因为大家怀疑她以及她背后的一干人等损公肥私,用于自己消费。而到目前为止,从卢星宇被披露的情况来看,只是因为她父亲有钱,支持她投身公益事业,把自己家的钱拿出来建一个公益项目,并让担任重要职务以获得锻炼。这两件事没有一点没可比性,但公众却把他们放到一块儿讲。 我看最近看到网上有一个很火的段子,说的是“四大名爹”。前三个“名爹”的儿子或干女儿干的都不是什么正经事儿,而卢俊卿虽然也是个有钱的爹,却是让女儿投身公益事业。这跟前三个“名爹”性质不一样。而他们之所以都被放在一起,是因为他们的子女都是富二代。只要是当爹的有钱,就要被如此声讨。而就在并不遥远的过去,我们确实吃过以家庭出身论“好坏”的亏。 今天的民意也要警惕这样的倾向,不问青红皂白,不管你是做公益还是炫富,只要被贴上“富二代”的标签,就把你狠狠批判一番,就说你是官商勾结,腐败分子。这种现象非常让人忧虑。 有一些人成为经济上的成功者,既有个人才干的关系,也与机遇、背景密切相关。虽然贫富差距的事实会让人觉得不舒服,但中国不能再走打土豪分田地的道路了。对于已经在改革开放几十年中成长起来的富人,引导他们如何“散财”,体现了这个社会的理性和智慧。怎么处理他们的财产才是对社会福利最好的方式呢?让他们的孩子投身公益事业往往是最好的选择。我看到中国已经有了这种趋势。据我所知一些富二代们组织起来,到美国去考察洛克菲勒基金会、福特基金会。在这种熏陶之下,“富二代”们可以认真思考财富的归宿。不管父辈是靠什么手段积累起来的财富,作为孩子而言,若只知道享乐炫富,就滑入“X美美”之流。 这种思考财富归宿的方式不光是发生在中国。在美国最好的例子就是洛克菲勒。他将自己在商业上的才干发挥到了极致,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拥有十亿美元的富翁,是当时的世界首富。当时美国社会对他争议也非常大,他被当做唯利是图的人,而且有人指责他剥削工人。 在老洛克菲勒写给他儿子的信中,可以看出来,当时老洛感到非常委屈,后来培养孩子做慈善事业。小洛克菲勒在洛克菲勒基金成立时就担任负责人,并在创办伊始就到中国考察访问,研究如何改善中国的教育医疗。洛克菲勒当时培养儿子路径在今天看来和卢俊卿这样的有钱人非常像。而且我觉得公众应该承认人的差异性,处在优势地位的人拥有更多的背景和资源。他们能让孩子投身公益事业,是对整个社会有利而无害的,哪怕他们去非洲做公益,非洲孩子也许长大了,会记住,是中国人来做过好事,也是为中国人积功德。一个理性的社会应当对这些行动表示支持,而不是进行文革式的批判。 郭宇宽(本报特约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