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国际化


  记得20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不到10年时间,一部关于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电视片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大讨论。基本的共识是中国过去几千年是大河文明的典型,而西欧是典型的海洋文明,两种文明的差异也是近代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20多年来,大河与海洋界限在模糊,大河与海洋直接连接。中国造产品已经在地球家园无处不在,占领了全世界大部分国家的商场货架,以至于国人出国买回来的商品往往是外国品牌中国造。

  中国品牌企业通过自身拓展或国际并购在国际化进程中收获也颇丰。1984年下海的柳传志在20多年后的今天,终于可以面对媒体表示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六年后,“我们可以自豪地、肯定地说,这次大规模并购是成功了!”下海成功的柳传志终于率领联想出海成功。柳传志的自豪源于2010年联想集团漂亮的财务报表和在国际新兴市场上超过主要竞争对手的业绩。

  2010年,TCL起家之本的电视业务出现巨亏,而通过并购方式得以出海的手机业务却在海外市场尤其是欧洲市场取得佳绩,销量排名跻身全球市场第七位。历史上第一次,TCL海外取得的利润填补国内市场的亏损,国际化的这条腿终于可以支撑TCL集团的业绩。

  靠自有品牌闯世界的华为已经成为一个标准的国际化且具全球影响力的企业。2010年,华为海外收入比重已达65%,位列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商。而同城兄弟与竞争对手的中兴通讯海外收入的比重也超过了一半达到了54.18%。

  笔者最近与这些国际化领先的企业有过密集的交流与沟通,国际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酸甜苦辣每一个企业都可以写几本书。有一点毋庸置疑,经过多年的摸索和自身实力的成长,这些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已具备国际领先水平,拥有了国际化竞争能力。但最近这些企业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超越了品牌、产品与服务的本身,那就是由于中国国内市场环境的不那么国际化,使中国企业在国外市场不断面临着反倾销与不公平竞争的诉讼,譬如某块没有经过拍卖程序给企业的厂房用地也有可能被国外认定为拿了政府补贴。

  笔者同时注意到另一条消息,那就是不少企业实行国内国际差异化对待,销往国内的商品质量往往比国际市场的差,这从不少服装店打着外贸商品内销旗号也可见一斑。有媒体报道称国内企业生产的儿童玩具有两套标准,出口的标准很高,使用无毒无害的漆和原料,而国内使用的是有很多隐忧的低成本染料和原料,玩具生产内外有别,“毒玩具”只伤害中国孩子。

  大河与海洋的对接,事实上是两种文明的对接。我们加入全球市场,目的不仅仅是使中国商品走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实现文明内涵的彼此融合与创造。一些国际商业市场的基本准则,比如公平竞争、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权益的保护、消费者利益的保护等等,是大河文明面对海洋文明必须真正对接真正国际化的方面。要想真正赢得国际市场与世界消费者,我们必须尊重和赢得我们本土市场与消费者,这需要我们在制度和立法上真正突破与规范。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助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发展成有国际化影响力的企业,同时中国国内的市场也会越来越正常化,消费者在本土市场也能获得与国际同步的产品质量与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