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爱一个现实的支点


为爱找一个现实的支点

 —— 读安顿《结婚吗》

/古秋建

久未谋面的安顿,近日由九州出版社出版了本新作,名字叫《结婚吗》,依然是她的采访实录,内容关注的是现今颇受惹眼的“剩男剩女”的婚姻困惑问题。

         作为一名已经步入婚姻的过来人,阅读安顿的著作,着实需要耐心和自省力。自己一直以来很喜欢安顿那种平白直叙而又透露着丝丝睿智的文字,因为她总能在让你听她讲故事的时候,悄悄的潜入你心底最为隐蔽的空间,把我们心理最不想人知的部分暴露于天宇之下,这就是安顿的能力和功力。

         从《绝对隐私》开始,安顿一直坚持做的一件事,就是探访中国当代人情感变迁,她讲这是当代国人的情感实录。既然是实录,肯定要采访各种各样的人士,真实的记录他们的故事,原本的展示他们的情感原貌,或是困惑,或是苦楚,抑或是忧虑,原原本本地展露无遗。其实,一直以来有个问题困扰着我,那就是安顿笔下那些被访者,为什么就能敞开心扉,对一个陌生的人述说自己最为隐秘的那个区域呢?特别是看了安顿的诸多文字之后,这个疑问更为强烈。然而,所有疑惑在从我见到安顿的第一眼,谈的第一句话之时,旋即通通破除。生性率真,性格活泼,行事洒脱而又不失女性细腻的她,简直可以轻易打开任何闭塞的心门。

         结婚,可以是个很轻松的话题,也可以是个异常严肃的论题,但对于安顿而言,婚姻,就是一个第三者眼光下的清醒而客观的评述。《结婚吗》,无疑就是一部行文读来异常冷静,但却又饱含如火激情和摄人心魄的激越之作。安顿的文字依然冷峻而流畅,与她如火的个性大相径庭,可以看出安顿在努力保持第三者旁观的角色,不让自己陷入每一个足够让人疯狂的故事讲述当中。但是,透过这些她选入《结婚吗》书中的人物,我们依然能觉察到安顿一些若隐若现的个人情感已经渗入其中。因为,作者也是人,况且还是一位表面火辣但内心甚为细腻的女人呢。笔者认为,恰恰正是因为这种安顿式的著述方式,才更能唤起更多相似人物的共鸣和回应,所以,主观一些又有何妨呢?

         幸福的人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面对婚姻,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完美,如今从憧憬婚姻,到屡战屡败,直至随风而遇,放逐自己的情感,这样的人越来越多,这些被剩下来的人,被称为“剩男剩女”。这样的一个无形的群落,只是人人都在说,又有谁深入第一线了解他们?又有谁愿意跑遍世界找他们倾听他们的倾诉呢?《结婚吗》选录的这些“剩男剩女”果如前面所言,不幸各有各的不同,身世迥异,有外企白领,有凤凰男,有孔雀女,林林总总,颇具代表性。诚然,一本书不可能包罗所有的婚姻困境,但至少从书里的每一位被访者身上,你肯定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他们的故事,自古已有,将来肯定也会继续上演,但至少上演的形式和程度或有差别,但这些人代表的是现在,代表的是当今国人的整个“婚姻困惑”群落。

         出版之前,安顿将原本的《结婚吧》改为《结婚吗》,一字之差,感觉迥别。婚姻并非儿戏,结婚并非过家家。需要有责任,需要有默契,一如于丹曾经说过的:婚姻是一个烧杯,进入的两个人其实是两个活性元素。如果没有认清自己就去寻找另一种元素,那么很有可能,你寻到的是一个好元素,但是这个好元素跟你之间没有反应,甚至生成恶的反应……,草率决定,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将来另一半的极其不负责任。所以,安顿将书名改为《结婚吗》,其实,是并不鼓励草率的步入婚姻殿堂的,而是提出深思、提出问题,让全社会都在思考,婚姻不是儿戏,考虑好了吗?正如当牧师询问双方,你考虑好接受对方,并会永远爱对方不会反悔的时候,真的已经决定了吗?

         用安顿的话说,她觉得能被剩下的人,并非是过于追求完美,而是对自己绝对不能凑合,不是为了有缘分,更是为了等待相见一眸那令人心醉的感觉。

         《结婚吗》就是这样一本由绝对不能凑合的人讲述的他们自己的故事。或许,你还没有步入婚姻,并且在寻爱的路上遍体鳞伤,那么,《结婚吗》将给你共鸣之外的指导和建议;或许,你已入围城,但并不完美,这本书会是你家庭美满的润滑剂,记得要爱爱人,对他们好;或许,你已经决定长此以往,决定放弃,看看《结婚吗》这面镜子,你确定还要坚持自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