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进步奖是促退奖


  在21日开幕的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上,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就现在的科技奖励机制和学术评价制度提出了批评,他说,科技奖励制度中的不少做法确实已不能适应当前科技发展,“现在奖励名目过多但质量不够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术浮躁。”他指出,奖励要强调经过时间沉淀和考验,而拒绝授予既没有原始理论创新,又还没有证明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所谓中间成果。(北京晨报9月22日)

  韩启德是针对81岁、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背景、无两院院士光环的屠呦呦最近获得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有感而发的,这位“三无”教授的获奖经历,确实值得我国学术界反思。 在今年两会期间,诸多代表、委员就提出与韩启德类似的观点,认为我国一系列科技评奖中存在十分严重的问题:科研项目鉴定不规范、许多评奖存在不正常操作、各级科技进步奖“太多、太滥”,以至于科研人员无心做费力不讨好的基础研究。由此可见,规范、减少各级政府奖项,已在科技界逐步取得共识。 围绕成果奖励转的学术研究,已经制造出以成果奖励去申请项目,对项目进行包装,再去申请成果奖励、把成果奖励作为集体和个人科研最高成就这样的“成果学术”利益链,学术越来越功利,在各级政府设立的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评审过程中,不时曝出“包装报奖”、“跑奖要奖”的丑闻,极端的事例是,研究还在进行中,就已经报奖了,此即韩启德所指“中间成果”。另外,由于获奖事关领导的政绩、集体的荣誉,个人的前途,因此,也演绎出各种报奖怪像:比如组织出面运作包装、造假;以行政领导为第一成果获得者去攻关报奖;学者间因成果署名结下梁子,同室操戈等等。我国学术出现一片繁荣的荒凉景象:科研经费越来越多、课题越来越多、论文越来越多,“成果”越来

  在今年两会期间,诸多代表、委员就提出与韩启德类似的观点,认为我国一系列科技评奖中存在十分严重的问题:科研项目鉴定不规范、许多评奖存在不正常操作、各级科技进步奖“太多、太滥”,以至于科研人员无心做费力不讨好的基础研究。由此可见,规范、减少各级政府奖项,已在科技界逐步取得共识。

  围绕成果奖励转的学术研究,已经制造出以成果奖励去申请项目,对项目进行包装,再去申请成果奖励、把成果奖励作为集体和个人科研最高成就这样的“成果学术”利益链,学术越来越功利,在各级政府设立的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评审过程中,不时曝出“包装报奖”、“跑奖要奖”的丑闻,极端的事例是,研究还在进行中,就已经报奖了,此即韩启德所指“中间成果”。另外,由于获奖事关领导的政绩、集体的荣誉,个人的前途,因此,也演绎出各种报奖怪像:比如组织出面运作包装、造假;以行政领导为第一成果获得者去攻关报奖;学者间因成果署名结下梁子,同室操戈等等。我国学术出现一片繁荣的荒凉景象:科研经费越来越多、课题越来越多、论文越来越多,“成果”越来越多,每年的各种奖项越来越多,但真正有原创价值的学术成果却寥寥,学者的操守、学术的尊严饱受社会质疑。

  要扭转学术的急功近利、浮躁现象,减少科技奖项,回归科技奖励的本质,是当务之急。我国应该对具代表性的国家科技奖“瘦身”,并据此清理省市级奖项。首先,应取消意见比较集中的国家科技进步奖。这一奖项本应强调市场应用、科技成果转化,但急于报奖使不少奖项根本就没有经过市场和时间的考验,去年科技部撤销了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其推荐材料中存在代表著作严重抄袭和经济效益数据不实的问题,而“三聚氰胺奶粉”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也饱受舆论诟病。诸多事实表明,这一奖项已经逐渐失去其正向激励的评奖价值。

  而据媒体报道,在已结束的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中,象征一国科研领域原始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再一次出现空缺。这是自2000年以来13年中的8次空缺。而与此同时,有219项科技成果拟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去年这一奖项的授奖项目为273项。为什么我国原创成果少,从上述授奖项目可见端倪。——不少科研人员的精力被导向去争取较容易获得的科学技术进步奖,而不再潜下心从事基础研究。在“十五”期间,全国高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75项,技术发明奖64项,科技进步奖433项。这是多么丰硕的成果啊,可是,我国大学的学术竞争力又是如何呢?为此,建议取消科技进步奖,而由于科技攻关大多是团队协作的结果,不像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更突出学者个体的贡献,因此,对于科学技术进步奖,重在支持、奖励团队,而非某个个体。

  其次,改革、整合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的评审。相对而言,授奖项目较少、更强调原创价值的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发明奖的评审,目前争议还比较少,因此,在取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基础上,可保留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的评审——依照现在的授奖规模,每年的授奖项目在60~70项;同时视时机,借鉴诺贝尔奖的模式,每年只设少数几项真正的“最高科学技术奖”,同时由独立的专家委员会评审。

  其实,从学术发展与人才发展角度,政府部门设立奖项,是对学术和人才进行行政评价,而非学术评价和同行评价,因此奖项越多、评审越多,政府行政部门对学术和人才发展的干预就越大,学术行政化、功利化的趋势就越强烈。我国去年6月颁发的国家《人才发展纲要》和7月颁发的《教育规划纲要》,都已鲜明提出行政评价退出,让位于专业评价和学术评价的教育管理改革、人才评价改革。所以减少,甚至完全取消所有政府奖项,是符合改革的精神的,只有这样,学术的管理和评价才能打破既已形成的学术利益链,回归学术本位,给每个学者创造安心做有价值学术的学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