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以来,我国的房地产调控进入了一个怪圈:政策密集出台,政策力度也越来越大,甚至动用了“限购”、“约谈”、“监察”等非常规手段让“地方政府对房价上涨负责”,但市场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从全国总体看,房价仅仅在2010年4月份“国十条”房地产调控政策(被称之为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后出现连续三个月的下跌,而后房价一直是上涨的,即使是严格实行限购的北京、上海等城市,住房交易量出现了大幅度的萎缩(住房交易量下跌三成到六成),但价格依然很坚挺。
2011年6月底,国务院常务办公会,提出“房价上涨过快的二三线城市,也应采取限购措施”。随即,与国务院要求几乎同步,住建部开始着手起草新一轮的限购城市名单,并与地方政府展开积极沟通,至8月中旬,住建部已陆续和20余个城市达成“新限购”协议——8月底,浙江台州发布限购政策,遂成为首个限购的三线城市。不过,对于“新限购”能否扼住目前还在硬挺的房价?有专家认为,即便全国新一轮限购名单扩大到30甚至50个二三线城市,也未必导致房价大跌,“相对于全国661个城市,限购城市还不到十分之一,根本不会改变房价上涨的趋势。”
关于房价,最新的消息是:中国指数研究院昨日发布最新报告指出,上海、深圳等十大城市住宅均价环比下降0.41%,为去年9月以来首次出现月度环比下降。于是就有人把这解读成房价退烧了,殊不知已经成神话的房价那是高位横盘,为这样的房价说成是退烧那只能是美好的愿望。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说银行压力测试表明银行并未被房地产裹胁(俗称中国银行与中国经济被中国只涨不跌的房地产“绑架”),房价跌50%都没关系时,必须表示下态度:表光说不练,先跌再说!
房价:涨得少那是基数太高
在谈论房地产时,面对同一个数字空头和多头总是能解读出不同的含义。比如,这次7月百城房价数据,空头大概是这么解读的:这可是从去年9月开始最低的涨幅啊,才涨0.21%啊,而且,33个城市住宅环比开始下跌,这可是从去年9月以来下跌城市数量最多的一个月啊,这事太有示范效应了。而多头看到的是:涨0.21%就不是涨吗?这100个城市住宅均价是8874元/平方米,而现在的职工平均工资是多少呢?
都说十二五期间会让工资翻番,但是房价早就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超额完成了翻番的“任务”,如今房价原地观望下,就有同学耐不住性子说要“退烧”,这也太心急了。在传播学上,这被称为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因为要避免认知失调,所以人们只会接受与自己原本态度相同的信息。把房价比作退烧那是太便宜现在的房价了,好像不涨就是正常体温了,但是,如果各位认同房价有泡沫,那应该要求的不仅仅是退烧而已。
银监会:降房价能咋样?
银监会够给力的,刘明康主席说,“压力测试的结果告诉我们,就是最坏的情况,就是房价下跌50%,30%,跌掉三成、五成,这种情况,我们的不良贷款都可以承受。”他并不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已经“绑架”了中国银行业,绑架了中国经济。
但是据媒体报道,刘明康主席说得压力测试是这样的:通过对高风险地区和一般地区进行分类测算,前者的轻、 中、重三种压力情景标准提高,分别为房价平均下跌30%、利率上调27个基点,房价下跌40%、利率上调54个基点,房价下跌50%、利率上调108个基 点的情况。最近一次测试还增加了住房成交面积下降等假设情境。
财经专栏作家叶檀认为“以为房价下跌与利率上升只会影响房地产市场,而对宏观经济没有影响,相关行业不受牵 连地方财政依然稳定,是犯了孤立、片面的错误。”而我们的疑问其实更直接浅显:现在央行都以25个基点为单位上调利率了,怎么银监会还在用27基点来做压力测试呢?
跌:那才是硬道理
叶檀还认为“银监会别忽悠市场,挤压房地产泡沫是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之一,但为了达到调控目标不惜以虚假推测安慰人心只会让调控偏离正轨。熟悉投资市场的人都清楚任何投资品种下跌50%,就意味着打开崩溃大门。以个别银行过于乐观的测试说事只能是意在言外。”
其实房价就是个导火索,房价要跌50%的话,房企、房奴会咆哮,多少房奴会放弃按揭其实并不为惧,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地方政府,我们不是在说“卖地财政”,而是说那越积越多的地方债平台,地方债仰仗的重要抵押就是那飙升的房价,要是房价跌50%,那地价得跌多少?地价按市值入账的话(Mark to Market),那地方债平台用啥去还呢?。”
如果您认同我们以上分析的都是事实,那么我们必须得出这样的结论:房价上涨没压力,不跌不要瞎测试。跌,才是硬道理。
结束语: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才是最根本的出路。不论怎么说,虽然增幅放缓了,但我们还是最期待房价能降下来,不要如此高烧不退。也只有当房价降低到能够真实反映其价值的层面上,才能说明我们的调控是真正起作用了。
跌,才是硬道理!
只有当房价降低到能够真实反映其价值的层面上,才能说明调控是起作用了
评论
1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