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东方有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
中国被称为“龙的故乡”,华夏子孙称自己是“龙的传人” 这是为什么,龙到底是什么?
让我们沿着历史的长河顺流而下去寻根探源,答案就会一目了然。
远古时代,能直立行走的中华人种在中华大地上延生,在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适应了四季变化的生存环境,学会了同自然和谐共生的本领,率先发明了钻木取火、舍饲牲畜、熟食炮牺、栽培莱麦,蒂造了人类初始文明发祥肇端的农耕文明。
在氏族公社母系部族林立的时代,每个氏族都用一种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作为氏族的名称,视为自己的亲族,由于氏族之间的繁衍、分化、联姻与融合,以龙为图腾微记的伏羲氏族部落集团和以凤为图腾的女娲集团在联姻和融合的过程中,氏族的图腾微记也逐渐被汇集融合成为角是鹿,头是马,鳞是鱼,身是蛇,爪是虎等多种动物复合为威武刚猛,隽美飘逸的龙形象。就这样原始的龙图腾在古老的中国诞生了,新文化形态的形成过程,证明了中华龙一开始就蕴含了中华各民族追求团结统一,坚持和谐共生、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深刻精神内涵。因此,龙成了远古时代氏族徽记和权力的象徵。伏羲和女娲成为中华民族最早的人文始祖,是中华各族人民的共同祖先。
伏羲时代,先民仰观天象,附察地理,经过生产生活实践发明了代表星象历符号的《河图》、《洛书》,并据此创八卦,发明了扶木、建木、圭表八卦太阳历、北斗九星天齐星象历等早期天文学及文字并推广。伏羲氏成为上古中华民族的自然人文科学之集大成者和再创造者,在古神话中伏羲被称为中国最早的龙神。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抟黄土造人;始创嫁娶繁衍人类,断鳌足以立四极、积芦灰以止淫水、杀黑龙以济冀州;女娲也是一条功力非凡的善龙。
顺着龙起源的脉络探索,继伏羲、女娲、神农三皇之后,五帝诸代表人物都有“绝地天通”的壮举,古史传说中都被神化为龙。
生活在华山以花为图腾的华族和生活在江夏流域的夏族等伏羲氏龙族后裔又统称为华夏民族,这也就是为什么华夏子孙都把自已称做龙的传人,把龙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志,把龙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原故了。
中华民族起源于农耕文明,“龙”自诞生以来,就以治理水患、兴云布雨、影响晴雨旱涝、降福消灾的广大神通造福民间,成为与天、地、人沟通的通天神兽受到尊崇。因此,祭龙祈雨的古老风俗延续至今不曾中断。这样龙的观念就反映了天人合一观和佑神祛祸观的民族心理,龙的精神逐渐升华为中华民族的灵魂。
春秋战国朝代的孔子,继承发展了《周易》龙学的萌芽,把“龙”作为中国人君子之德优良品德的象征。形象而精僻地描绘了龙的六种形态:“潜龙勿用、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群龙无首”。其中蕴含的伟大哲学思想至今深刻地影响着全球各界人士的修为。
从汉代起,龙的内涵渗透到国家意识形态之中。龙与至高无上的皇权联系在一起,从刘邦起历代帝王都称自己为“真龙天子”。但龙的原始观念,仍在民众中扎根为多民族所信仰,成为一条主线延续至今,并始终保留了它代表和谐、吉祥、喜庆、富足、积极进取和自强无畏等精神含义。渗透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和民俗等各个领域,影响到艺术、建筑、宗教、服饰、绘画等等。如今,龙的形象无处不在。在中国的任何地方,几乎都可以看到龙的形象和踪迹。在海外凡是有华人生活的地方,就有以不同形式出现的龙形象。毫不夸张地说,在华人当中“龙的传人”是最有亲和力和号召力的词语。它沟通了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华人的联系。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和凝聚力的象征。
在人类文明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能象龙文化一样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并先后播迁到东南亚及南美洲各国。也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影响着全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有理由说:“龙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人类的。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献给人类最珍贵的精神礼物”。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再一次强调了继承、发展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并对通过文化为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雄伟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目标和方向。
由于文化背景和文字翻译概念的差错,有些西方人不懂中国龙而存在误解,偶有“中国威胁论”的鼓噪之声顺硝尘上。2006年未一位中国学者想讨好西方发出了“弃龙形象”的呼吁,结果激起国人的愤怒,纷纷在互联网上严词批驳痛斥,甚至以粗野言辞恶骂,足见国人崇龙情怀之深,对弃龙非议受到的剌痛之重。
网上的调查结果表明,有93%的网民对弃龙说表示强烈反对。然而,另一项调查结果则令人担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但有70%以上的人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龙文化将靠谁,怎样传承下去?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无数次地面临灾难和生存的危机,炎黄子孙都是以龙那种自强不息和奋发无畏的精神战胜了灭顶之灾。
原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在题为《深刻开掘和研究龙文化的内涵》的文章中指出:海内外的华人都以龙作为自己的民族文化标志,都把自己作为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力量的向征,龙也是中华民族奋发开拓、自强不息精神的代表。飞龙在天、龙腾虎跃、生龙活虎等成语就形象地描述了龙的这种能力。龙既能在空中飞,也能在水中游,还能在陆地上行走,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体现了中化民族追求天、地、人沟通和统一,追求人与自然沟通和统一的宝贵精神。这种精神以后也体现在中华民族的各种典籍中,是我们今天必须珍惜和吸取的思想财富。
长篇系列电视专题节目《龙》组委会的主创人员会同一大批权威专家学者几年来针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反复的论证和研讨,最终产生共识,将把龙起源、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以及无数神奇灿烂的神话传说摄制成电视系列节目,通过大众媒体向海内外广为传播,告诉西方人中华龙的真正的定义和内涵,中国龙永远不会威胁任何人,让海内外所有的华夏子孙,特别是新生代都知道自己为什么是“龙的传人”,龙究竞是什么……以使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的、先进的龙文化能千秋万代,声声不息地传承下去。
节目的形态创意
一、
全片原设计通过至少九十个龙故事摄制九十集以上电视节目,按上、中、下三部分期进行摄制。但龙的故事永远都讲不完,我们会持续不断地讲下去,直到永远。
1、首先制作成电视播出版,每回片长为30分钟。各集分别按各自的主题确定的主线展开论述。最后整合为统一完整的全篇。
2、根据手机电视、网络电视及其它需要分别制作成3分钟,5分钟,10分钟等不同规格的版本。
3、根据数字院线影院,传统影院,电影频道的规格要求制作成电影放映版。
二、节目特色
1、《龙》片在创意上独具特色,持续集中讲述亘古至今龙的故事,龙的传说,收集龙的文史资料。新奇动人的故事情节使观众享受超级的艺术欣赏,龙的品德情怀使观众的心灵得以净化。
2、首次以电视片的形式,开掘龙文化内涵,梳理龙文化史料,系统展现龙形象及龙文化内涵。
3、创意新、规模大、权威性强,在政治性、艺术性及知识性等方面有较高的定位。
三、风格定位
1、龙的文化贯穿于历史、考古、文学、美术、民间传说等各个领域,使用高清数字前后期设备拍摄,运用三维动画等高科技电视表现手法,来再现原始龙纹到现在神武、飘逸形象的演化过程。
2、本片通过科学的分析、客观的态度、确凿的事实根据将龙的典故、神话传说、风俗习尚讲述给观众。使全片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故事性和可视性。
3、在拍摄过程中,所涉及的景物遍布全国许多省、地、市以及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我们的摄制组将赴当地实地拍摄。并通过对专家学者的现场采访作为主题线索。使节目具有很强的纪实性。
4、以人文、历史为载体的综合性主题定位,及其民族传统文化的重大选题,使本片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
5、本节目采取独特新颖的风格样式、通俗的手法以具体生动的故事贯穿始终;每集讲一个龙的故事,给观众以生动有趣,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并从中获得大量知识而产生充实感。
节目播出和发行
1、与合作的省级电视台安排首播。牵头组织地、市级台联合播出。
2、通过海内外传播渠道,向海外华人集中和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国家和地区的传播媒体、影视机构发行、交流。
3、向网络公司发行网络版,向通信网络公司发行手机网络版。
4、制作成DVD音像产品推向海内外市场,面向大众销售。
1、《龙》片需要拍摄的内容主要由考古发现、人文景观(名胜古迹)、文史资料、民间凤俗和专家访谈等五个部分构成,拍摄地点涉及全国各省、市(包括直辖市)内的近三百个市、县的五百多个拍摄现场,需要采访近百名专家及相关人物。行程二万五千多公里,囊括大量龙的实物、资料及研究成果。
2、本片将于2011年8月中旬正式开机拍摄,2012年二月二龙抬头之前制作成首批开篇版本向海内外播出媒体公开发行。
节目运作程序
一、已完成工作:
1、制订了详细的拍摄计划和拍摄大纲。撰写完成了分集主题纲要和文字初稿,完成了整体策划方案、全部资料的采集及相关工作。
2、数次召开了专家论证会,对项目的可行性、可操作性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创意取得了龙文化研究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同与肯定。
3、组织成立了《龙》片组织委员会和专家顾问组,聘请国家及各省顶尖级权威专家担任学术顾问为该片在政治上、学术上进行论证。
二、组建《龙》片组织委员会
国家文化部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龙基金)
中国国际龙文化研究促进会
中华龙文化协会
全国科管委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旅游电视协会
北京百年风云文化艺术中心
北京天一宏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神州龙腾(北京)国际文化传媒中心
河北电视台、河南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山西电视台、辽宁电视台、湖北电视台、陕西电视台
以上单位组成组织委员会共同承担节目的组织领导及摄制工作。(摄制委员会组织机构、人员组成等暂略)。
长篇系列电视专题片《龙》组织委员会
2011年7月11日
———————————————————————————————————
99集大型系列电视专题片《龙》组织委员会
地
电话:(8610)6757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