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堪称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无论是站在过去、今天还是未来的角度看,大运河既是一条人类文化遗产廊道,比单一的文物点要重要得多,同时又是我国东部的生态廊道,是支撑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那大写的人字不可或缺的一捺。
运河开发:商业利益下的治理短板
随着大运河水域的污染日益严重,利益导向且缺乏总体战略规划的双重作用下,运河两岸的破坏性开发带来了难以破解的困局。
1、自然环境破坏历史旧账多,生态功能退化
随着工业经济发展,运河两岸工厂规模扩大,由于缺乏排污设施,生产污废水直排运河。同时,由于运河两岸市区人口急剧增多,生活污水日益增多,加上运输船上人家的饮食起居,形成的生活垃圾也直接抛入运河,造成水体常年黑臭。
运河既有文化、旅游的历史功能,又有生态、运输等的现代功能,这种混合型功能在运河岸线地区没有得到整体有序的规划,现状显得杂乱无章,生产与生活功能交错,旅游功能受到运输、工业发展的限制,部分码头位于人口稠密区,与城市布局发生矛盾。
3、用地功能混杂,居住功能削弱
运河沿线各区域工业仓储用地比例过大,居住、工业、码头、仓储等用地交错混杂,功能分区不明晰,公共建筑用地严重不足,缺乏公共活动区域。此外,运河景观布局零乱,景观效果不理想,景观文物保护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措施。新开发的建筑之间、项目之间、区块之间缺乏协调。居住在大运河周边的数百万居民,很多住房条件较差,缺少公共服务用地和生活配套设施,而且受到噪音污染、水体发臭等运河环境恶化的困扰,生活环境极差。运河周边的农转非居民,在城郊地区,长期以出租农民房为生,集聚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形成了不少“城中村”。
4、文化功能衰落,文化产业开发滞后
大运河及两岸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漕运文化、商业文化、民俗文化、景观文化,为后人留下了众多文化遗传和动人事迹。而如今大运河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正在遭到破坏,自然景观开发层次低,人文景观也缺乏知名度、影响力。在很多的城市及至区域规划中只注重功能性,而忽略其间应有的文化含量,只把眼睛盯着建筑、道路、人居、交通、广场、商贸等城市的物质结构,而忽略了文化生态、人文精神含量、历史文化内涵等城市文化内容,导致各地多年形成的运河文化特色丧失殆尽,从南到北千城一面,文化产业开发也远远滞后。
杭州方略:求解运河治理困局
大运河是杭州的生成之河,兴盛之河。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杭州”之名,就在隋朝凿穿大运河之后,废“钱塘郡”,设“杭州”。至南宋,杭州形成了以都城临安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运河水运网,凸现了杭州的“江南水城”风貌,成为了当时全国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乃至世界级的大都市。建国以后,为了改变运河脏乱差的面貌,历届杭州市委、市政府对运河都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治理措施。
1、规划先行
历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规划为先导,本着“建经济强市,创文化名城”的高度,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和决议,来规划运河及沿河地带的开发与保护,使运河达到发挥生态功能、提升文化功能、开发旅游功能、注重休闲功能、追求商贸功能、优化居住功能、科学利用水利功能的目的。
2、生态修复
(1)河道整治
一是沟通江河。杭州于1983年正式启动了京杭大运河和钱塘江沟通工程,开辟了这个七公里长的河道,从艮山门到三宝船闸,后来又建了船闸第二通道;二是疏浚河道。从20个世纪50年代以后开始,先后多次对运河主航道开展疏浚、拓宽、接弯、曲直工作。现在运河的主航道是五级航道,可以通三百吨级以上的船;三是集污纳管。1993年开始,用了八九年的时间,投入9个多亿,铺设了一条总长约60公里的排污管道,新建了10座污水提升泵站和四保污水处理厂,后每年逐步扩大集污纳管的范围;四是整治内河。建国初期就对运河内河中东河进行了疏浚,1982年对中东河长达十多公里的河道进行了综合治理,开辟了十里河道、绿带走廊。同时还对余杭塘河、贴沙河、上塘河一些河道进行了综合治理。
(2)历史遗存保护修缮
一是修建桥梁。建国以后,为提高市区道路通行能力,适应现在的交通要求,在运河杭州段自南而北建了21座桥。现在运河主航道上真正的古桥就是拱宸桥,其他桥梁都是后来新建,有的可能是后来改造的;二是按照“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可识别性”原则和“修旧如旧、似曾相识”理念,完成了拱宸桥、高家花园等一批重要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修缮,推进小河直街、桥西街区、塘栖古镇、珠儿潭、大浒路、大兜路、清代杭州海关、通益公纱厂旧址、同福泰官酱园、国家丝绸仓库、香积寺石塔、富义仓、郭璞井、广济桥、乾隆御碑等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和文化遗址的保护、修缮和恢复。
3、打造运河景观带
杭州按照构建“梦幻未来区”、“都市风情区”、“历史风貌区”、“城郊江畈区”和“塘栖古镇区”的思路,通过实施运河综合保护一期工程,再现了以“一馆二带二场三园六埠十五桥”为重点的运河系列景观。2007年—2010年实施运河综合保护二期工程。2007年建成开放了“一廊二带三居四园五河六址七路八桥”为主体的运河系列新景观;2008年推出运河——钱塘江、余杭塘河、上塘河三条水上黄金旅游线,共开工、续建53项建设工程;2009年推出“一寺一厂三区三馆五街九路”系列重点项目;2010推出“一带一馆一园两寺两址三居七路八街”运河景观,以路、河等设施有机更新带整治、带保护、带改造、带建设、带开发、带管理,带动运河新城的“城市有机更新”。
4、创新运作体制
杭州按照“统一领导、市区联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对运河综合保护的运作模式进行了大胆创新,实现了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和市场配置力的“三力合一”,调动了市、区、部门多个积极性。
一是管理架构创新。杭州市委市政府牵头组建了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委员会,与市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办公。成立了市属国有独资企业——杭州市运河集团,与市运河综合保护委员会“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二是投融资创新。杭州市政府按照“坚持标准、自求平衡”原则和“市场化筹资、多元化投入”思路,充分调动市运河集团和3个城区的积极性,“借地生财为主、财政投入为辅”,通过市场化运作多渠道筹措保护开发资金。
……
——本文系杭州运河(河道)研究院运河学研究课题“杭州运河文化产业战略研究”成果
——《环境保护》杂志201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