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果城“好梦难圆?


  “瓜果城“好梦难圆?

  ——西行旅怀之三

  常有人把甘肃兰州与新疆、西藏联系起来,说是“新、西、兰”,让人无形中产生一种荒凉、闭塞、落后的印象。不是亲临其境,哪里知道它是一座丰饶的瓜果之城呢!

  从7月份到中秋节前后,是兰州瓜果的全盛时期。这时,除了有各种大瓜、小瓜供应市场外,各式各样的梨子、葡萄、石榴,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种苹果,也都不约而同地应时成熟,接踵应市。

  白兰瓜可谓兰州瓜中上品。据说,这是用美国前副总统华莱士1944年旅游兰州时留下的一种蜜瓜种子繁殖起来的。试种成功之初,人们就叫它“华莱士”。后来瓜农们觉得这名字费解,便因其皮白,产于兰州,而称之为“白兰瓜”,又叫“兰州蜜瓜”。据测定,这种瓜的含糖量,一般都在10%至15%,一个瓜简直就是一个蜜罐罐!几个人团团围坐,剜瓜,切开,咬一口,“瓤口”细而柔,味道香而醇,瓜汁特多,瓜皮特薄,大热天能吃到这样芳香袭人的甜瓜,委实是一种享受。

  兰州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据称,这里的许多瓜果蔬菜,原本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从中亚、西亚或西域传过来,只是到了这里,遇到黄河之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几乎都一个一个衍化成优良品种,使兰州成为瓜果的传统产区。现在,生产瓜果的基地有数十处之多,还专门建立有瓜果研究的科研机构。据统计,目前的兰州瓜果品种共有40多个,果类品种则有100多个,其中,梨就有20余种,与解放初比较,产量也获得喜人发展:瓜类总产值平均每年由一千来万斤增加到六七千万斤,果类也由不足一千万斤提高到七八千万斤以上,要说“瓜果城”,现在的兰州确实名副其实!每逢瓜果成熟上市之时,国内外的游客奔来品尝瓜果,到丝绸之路寻梦者络绎不绝。

  作为西北重镇的兰州,有此一大优势,第三产业大可广拓财源,事实也如此,近来“西北风”大吹,兰州旅业看好,床位爆满,而这又恰恰使兰州第三产业弱点暴露无遗,我们在兰州的遭遇,便反映出一二。

  话说7月23日(1992年)抵达兰州之时,已届下午5时许,我们直奔兰州饭店投宿。岂料这家相当于广东大厦性质的饭店,因会议客满。初临贵地,傻乎乎不辨东西。好说歹说,总算说服营业员大发慈悲,给了一个每晚收费150元的套间,却只有一张床,要求服务员给加张简易床,答曰,全部简易床均被搬到西楼给外国人睡去了。细一思忖,连“老外”都如此,我们也算是备受照顾了。“有房聊胜无”,是晚,把那张床上的席梦思搬到地上,一张床一分为二,将就着度过踏入大西北的第一个炎热之夜。

  我们在兰州饭店“将就”了两天,甘肃省计委的同志知悉,热情相助,为我们联系了另一家宾馆。然而办手续时,服务员强调将要接待一个全国性会议,只能让我们住两天。兰州旅馆业趣怪,住宿截止时间为第二天早上8时,这对我们这些习惯于开夜车的老记们来说,正是良宵好梦之时,25日晚住进去,27日早上8时又要搬走,显然难以安定下来,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广东威达医疗器械集团公司驻兰州办事处的同志,带我们挤进也在举行会议的兰州部队经营的西北宾馆,总算开了个双人房。入住进去,却又通宵难眠。事缘这些天适逢兰州高温季节,室内温度高达32℃以上,这样的高温,遑论空调,房间里居然连电风扇也不设一把。这在兰州也属普遍现象。兼之饿蚊成群,嗡嗡营营,睡在席梦思上,与煎烤咸鱼无异,一夜辗转反侧。

  熟料住这样的宾馆,也是好梦难圆。第二天我们还在酣睡,服务员便把房门敲得山响。原来那个早上8时的住宿截止期到了。

  兰州数天,给我们这样的印象:一是兰州旅业的容纳能力相当有限。各大宾馆饭店采取的是先会议后游客的方针,把接待会议视为政治任务,对“散客”采取“畏”而远之的态度,不免使各地游客和出差之人有被冷落之感。二是条件和管理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降温设备是当今旅业所必备的,而兰州的旅业普遍欠缺。每天的住宿截止时间足足比广州及全国大多数城市的旅业提早了4个小时,这显然和现代人的生活习惯相悖。如果说,这一点因“西北风”盛刮,各种会议云集于此,兰州旅业是出于无奈的话,后一点其实并非是难解决的问题。

  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必然在第三产业上具备极大的容纳能力。一个发展中的城市要建立发达的经济,必须努力扩大这种容纳能力。容纳能力的含义,不仅是四方来客呆得住,而且要住得好,吃得称心,行得方便,玩得愉快。兰州,包括整个大西北,要让丰富的人文资源转化成财富,圆其大西北崛起之梦。我想,“容纳能力”这四个字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起码,不要让四方涌来的大小“财神”好梦难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