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焕之的蛏浦论:八百年的历史文化明珠


八百年之蛏浦

——萧绍平原上一颗沉睡的历史文化明珠

王焕之

 

 

00七年,由一批山东台儿庄人寻根蛏浦,建“蛏浦亭”,立“敦亲睦族”碑,蛏浦这个地名在绍兴的新闻媒体上才又重现人们的视野。原来,在清乾隆四十二年时,蛏浦王氏的王炳从这里北上寻根书圣王羲之的出生地山东琅琊(今临沂市城北孝友村),居台儿庄未返,发展成为蛏浦王氏台儿庄支派。由于半个多世纪的音信隔绝,年轻一代人不忘祖训,终又重温久违的故乡,再叙族亲,令人感怀。

这里,不妨让我们延着台儿庄王氏的寻根之路,一探蛏浦的历史踪迹。

 

古渔村的历史机遇

 

蛏浦这个地方形成村落的年代已无可考,相传蛏浦因盛产蛏、蜆、蛤而得名。浦,汉语中的意思是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考察蛏浦的地理方位,绍兴东偏北方向,直线距离不过十公里,曹娥江入海口处一段东西走向的南岸,小桥流水,江南人家。

类似于江河入海口的村落,大都是偏安于海生物,临水筑茅,随潮汐的善恶时进时退。而蛏浦则不同,选居此处,杭州湾的海潮对其影响甚微。在宋朝进行新一轮大规模海塘、运河治理以前,伴随着潮起潮落,这里的村民悠然于濒海蛏、蜆、蛤的丰盈而自乐,一守不知过去了多少个世纪。

据《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始构筑萧绍海塘之雏形。随着朝代更替,社会生产力发展,初筑土塘、柴塘,宋兴石塘。萧绍平原以宋嘉定四年(1211年)砌石塘为里程碑,同时引发新一轮的萧绍运河治理,蛏浦的机遇亦自此际悄然而至。

《绍兴县志》载,萧绍海塘“在绍兴县境内者,西起益农闸,东至万圣庵(蛏浦)。”

《清史稿》载,萧绍运河“东北自山阴入,迳沥海城,南接蛏浦。”

《海塘挈要》载,当代堤线外纵深二十多公里的海涂则是清康熙五十三年以后逐渐形成的。

曹娥江出上虞城,直指西北至蛏浦的上端打了个“Ω”形结,江流大缓。

关系蛏浦的钱塘潮、海塘、海涂、运河、曹娥江,上述史料给了我们这样的描述:萧绍海塘、萧绍运河、曹娥江入海口,汇聚蛏浦。

蛏浦自此在史料中有了自己的姓名,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因此焕发蛏浦的新生。

 

蛏浦之兴

 

蛏浦的兴与衰与萧绍海塘的治理有着直接的关联,海塘线的进与退关乎出海港建设的进与退。《绍兴县志》记载,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新的海塘线落实之前,绍兴的唯一出海口——新埠头港就坐落在孙端镇外江与内河衔接处。那么,蛏浦在这个“衔接处”的什么位置呢?我们不妨翻开清初地图一览,所谓孙端镇外江与内河的衔接处,包括王公浦、楝树下和蛏浦三处衔接点,蛏浦位东,王公浦位西,两点相距一公里余。曹娥江在这里弯过“Ω”形结后,江势由南北转为东西向,江水舒缓,江面宽阔,风浪较小,最为适合港口建设。

新埠头港既为当时绍兴的唯一出海口,那么,绍兴唯一的妈祖庙亦在蛏浦。尽管史料对新埠头港缺乏详细的记载,亦不难看出当年蛏浦正处于新埠头港的中心地带。

《绍兴县志》记载,新埠头港海运物资以食盐、咸卤、鱼鲜、粮食为主。运出物资以毛竹、木材、基建材料、酒酱为主。其海上航线,向南上溯曹娥江至百官,向北出曹娥江口至杭州湾,转东可至庵东、舟山、嵊泗,向西鳖子门溯富阳,向东北可至乍浦、上海等地。进出船只多为20~50吨级,3~5道风帆船。新埠头港不仅承担着海运货物的周转,因萧绍运河“南接蛏浦”,亦担负着内河至绍兴城、至萧山沿线的货运集散。

可见,这样一处繁忙的码头,仓储、装卸、短运、客栈、餐饮、邮递、集市、银号、典当、学堂等等服务业应运而生是自然的事。因此,蛏浦的兴盛自不言喻。蛏浦曾兴盛到何种程度,史料记载无多,我们仅从妈祖庙和王氏建筑遗存,亦可见一斑。

蛏浦的妈祖庙始建的年代不详,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第一次大封妈祖位灵夫人对全国的影响甚广,据传蛏浦的妈祖庙即是在宋廷对妈祖的不断褒封中成庙于晚宋。据蛏浦的年长者回忆:建国前后的蛏浦庙会依然盛况空前。每年的三月二十三日妈祖娘娘生日这天,是三天庙会中最热闹的日子,从村西王氏宗祠往东,近里许的沿河两侧,生产生活用品应有尽有,方圆几十里路的民众纷至沓来,或交易,或拜庙,相拥密不透风。妈祖大庙位于蛏浦东首,庙前广场马戏杂耍呼风唤雨;进得山门,戏台花楼锣鼓喧天;正殿祭厅,仪式庄严肃穆,妈祖圣母端坐其上,共人朝拜;后殿、配殿贵宾捐赠叙茶。相传该妈祖庙鼎盛时期建筑规模与苏州寒山寺相当,现存始建时的部分人物、花鸟壁画保护如新,为难得一见的宋人国画之佳品。

王氏建筑遗存进一步反映蛏浦有过不一般的辉煌。走进蛏浦,纵横交错的河流间,主河道横边曹娥大堤,石拱桥罗列其上。河北岸自东至西依次排列十几处台门,大王台门启首,十七王台门居尾,其中不乏进士台门,旗杆台门。这些台门是蛏浦王氏较为集中的一部分,台门之间相互独立,门楼条石立壁,进得道道院落亦条石铺地,里院有类似排坊者,深宅里许。门前河道,条石砌筑,逢台门必有码头,拴船缆石孔勒痕如缺。这一切都诉说着蛏浦的昨天而非等闲之地。

 

越城王氏徙蛏浦

 

蛏浦之兴,缘于海塘,蛏浦之盛,缘于王氏。南宋景炎元年(1776年),蒙古兵陷临安(杭州),有越城王 徙蛏浦,蛏浦王氏立。

显示越城王 徙蛏浦的记载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方志,另一类为谱碟。

《绍兴县志资料》记载:“晋王羲之家越城之蕺山,羲之第五子(应为第六子)操之世居会稽……俊彦(羲之第三十世)生六子,长子佐,字敬斋,绍兴十八年状元,官至户工二部尚书;次子公衮,字补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官尚书司员郎……公衮曾孙( )避元乱由江桥徙蛏浦。”

清光绪年间修《王氏大宗谱》记载:“俊彦生子二,佐、公衮;继取荣国夫人,生四子,公圭、公佩、公价、公僎。吾族蛏浦祠堂公为始祖。”

,字国珍,号万一,庆远将军转浙江提领,宋末元乱自江桥徙居蛏浦,取魏氏,封贵一恭人,生一子锭。”

,字知止,号泰庵,特赠朝列大夫,生五子,盛、 、盟、盈。

据《王氏大宗谱》世系记载,盛,号嵩一,赠朝列大夫,居蛏浦,后来的蛏浦王氏,皆此支子孙。其余四房 、盟、盈或授封,或举试,均徙他地。

若究王 徙蛏浦个中原因,通过上述对蛏浦的考察,笔者认为不外乎有三:一则蒙古兵陷临安,绍兴城亦岌岌可危,朝代更替之战,刀枪不问族群,一族之力焉能抗拒?王 欲求完卵,离中心城市避之,实属不得已而为之;二则,蛏浦属新埠头港,徙之可居,遇危可驾船出海,远离兵患;三则蛏浦商机丰盈,投资兴业,有可为之处,且距绍兴城十公里,离祖根只举步之遥。

《王氏大宗谱》记载,自王 至王炳徙山东台儿庄,计十六代人中,为官者不绝于代,建设蛏浦自然是该族不二之责,以至有“道墟章,蛏浦王,要吃鲜鱼鲜虾小库、皇浦庄;要住大楼大屋蛏浦、大鱼汪”之说,可见蛏浦王氏一直以来远近闻名。

笔者近年多次走访蛏浦,只是眼下尚居蛏浦的王氏族人以老者居多,年轻人早已外出工作。与年长者相叙,记忆最多者莫不是八王台门。史料多有记载,绍兴自明代始,中医技术名著全国,医者除皇室之外,莫不以绍兴是尊。蛏浦王氏出身绍兴大士族之家。研究医术者当不乏其人,据说明清两朝八王台门名医辈出,寻八王台门求医问药者,时有候三天方能获诊,河道中舟楫首尾相接望不到尽头。山东台儿庄王氏荣寿、仁寿、宝寿三大医堂闻名苏鲁两省边界,应出自八王台门。

各方求证,蛏浦王氏对蛏浦的影响,山东台儿庄王氏族人对蛏浦旧事却有相当多记忆。

台儿庄本是一座古镇,位于鲁南与江苏接壤,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这座历史悠久的水旱码头,曾在中日大战中损毁殆尽。清乾隆四十二年,蛏浦王炳徙居此地,成为蛏浦王氏台儿庄支派祖。近二百年间,每年清明节须遣使蛏浦祠堂祭祖问亲,直至中日台儿庄战后,国土沦丧,祭祖搁浅。

台儿庄王氏族人关于蛏浦王氏的传说相当丰富,其内容大致可分为王氏家风、王氏产业、王氏学堂、王氏医学、王氏迁徙等。这里我们略录几则,从一个侧面以窥蛏浦王氏对蛏浦的影响

其一,王 徙蛏浦,人口不几代便繁茂起来,置土地,造房子,投资产业,安居下来。在投资产业中,货栈、客栈、盐行、典当行、学堂等。族长规定本族各台门不得同行业无序竞争,各安其业。

其二,重视私塾教育,声名远播。琅琊王氏向来重视族门子弟教育,传统久远。近年“六朝会稽王氏文化学术研究会”并入兰亭书法节,研讨的课题之一即文化教育对王氏家族的影响。旧时的蛏浦王氏办教育,目的不外乎严族规,和谐乡里,促举试。王氏学堂不仅纳本族子弟,徙居远途的族人亦较多送子弟寄学。族内有类似现在的基金,供学堂经费开支。

其三,王氏一族重视蛏浦妈祖庙建设,远胜于自己宗祠的投入。各台门每年都要在各业的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银两,供修缮、扩建妈祖庙之用,成为王氏族内的一条规矩,以此祈福妈祖佑护蛏浦各业兴旺,祛避灾祸。

其四,书法传承得到可贵保护,书圣王羲之的书法用笔在这一支族人中代代相传。王炳徙山东台儿庄时,随身携带的两件重要物件之一,即族内文刊《三之书帖》,王羲之书法用笔因此在台儿庄落地生根。现在台儿庄王氏的“三之书院”已是市级审批的王羲之书法研究机构,其研究成果《王羲之书法用笔》和《后王羲之书法用笔》早已风靡上海复旦大学等著名学府。

其五,王炳携带的另一重要物件,即是清顺治十二年首版的《本草纲目》和家传中医处方。台儿庄王氏在台儿庄开办的荣寿、仁寿、宝寿三大医堂成为该族的一大名片,素有“富绅有钱治病,穷人无钱也支药”之美誉。特别是中日台儿庄大战之时,救死扶伤,控制疫情,为战后恢复建设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

自宋至清,蛏浦大约繁荣了五百年,在古越绍兴的历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蛏浦王氏如同他们的上祖六朝王氏,拓疆一地而几百年不衰,在萧绍平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始终谱写着闪光的华章,给今人社会留下了丰富的文化滋养。蛏浦虽然随着海塘治理的进展,走向了衰落,但蛏浦的王氏却没有因此而没落,由于其丰富的文化积淀,迁徙他乡的王氏族人依然表现出固有的性格,继续营造理性、开拓、益于社会的文化氛围。

 

衰而不衰

 

据《清史稿》记载,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始,清皇室投巨资三万三千两白银,集劳十余万工,由绍兴知府俞卿主持修鱼鳞石塘,将宋塘线前推最远处二十七公里,曹娥江口亦向前推约十五公里。塘线的前移,新埠头港的区位优势锐减,蛏浦的繁荣局面第一次受到遏制。其结果引发原有的产业北进,萧条之象降临蛏浦。

影响蛏浦繁荣走向不归路者,当属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萧绍公路等陆路交通设施的投资运营,快步改变了萧绍平原贯以水陆交通的传统依赖。交通运输方式的转变,冷落的蛏浦又被迫返回到几近原始的自然村落,令人慨叹。着实让笔者惋惜者,建国之初因行政区划,将蛏浦依河为界分属绍兴和上虞两县辖治,尤2004年行政区划撤并,河南岸并入孙端镇三条三娄村,河北岸并入联浦村,自此,蛏浦之地名从绍兴的地名库中消失。

蛏浦是衰落了,但蛏浦的历史遗存和文化积淀依然存在,此举一二:

一曰蛏浦王氏的台门建筑群,河网环顾中背依曹娥江堤,清澈的河水倒映出道道石拱老桥,条状巨石横枕河道两侧,台门石壁上不时沁出如泪的水滴,它告诉游人,空旷的宅院已不见往日的主人。

二曰妈祖圣庵,今日的落寂呼唤着昔时腾着雾霭的香火,无奈中怀藏着始建时宋人的壁画,虽鲜艳如初,却廖人近睹。

三曰曹娥江,船工的号子,密布的帆船,如山的货物,如织的商贾,随着入海口的延伸,依然宽阔的江水中,只剩下淡咸二水相吻出的一条“唇线”。

四曰萧绍运河,东首的蛏浦,起点的西兴,再无纤工的躬耕,远去了商贾、达官入浙的身影,悠悠江漕水,谁寄蛏浦情?

五曰萧绍海塘,塘线残垣,枕蛏浦于依然,拱卫之功不敢再邀,记挂的只是对蛏浦的恩泽。

六曰蛏浦王氏的文化积淀,执业规,竞业矩,拓疆论道,居业乡泽,矢志报国益民,代代相传。

七曰活着的遗存。古有山阴兰亭,二王留遗韵;今有会稽蛏浦,王氏承用笔。书圣笔法原有“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涣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之说,蛏浦支系操之之后。今寻书圣笔法,唯现蛏浦支。

 

蛏浦的历史遗迹,承载着蛏浦原有独特地理区位曾经对古越绍兴的历史贡献,人们没有忘怀,亦不可忘怀;承载着蛏浦王氏发展蛏浦、建设蛏浦的见证,亟待当世给予足够的重视、保护和发掘。山东临沂有“  书圣还乡”创意,而今蛏浦何不书“迎书圣用笔还故里”之笔?一个文化激活的蛏浦大有可为,蛏浦不可衰。

 

激活蛏浦

 

国务院第524号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提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科学规划严格保护重大原则,对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文化特色等历史文化遗存,要求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

《绍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列曹娥江沿线旅游资源为整合开发重点之一。

蛏浦不仅为曹娥江山水文化旅游带之一环,亦为萧绍海塘、萧绍运河、新埠头港区诸文化旅游带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集多带系于一身,具有激活一环,辐射多带之功能。

笔者呼吁:蛏浦的妈祖庙系绍兴唯一的妈祖庙;蛏浦的王氏台门及祠堂不失为绍兴的一大特色;蛏浦的海塘、河漕、石拱桥等他处非同,施以保护,时不待我,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不失时机地展开调查,勘察和规划,以发挥其应有的历史文化价值。

笔者认为:保护、修复蛏浦的历史文化遗存,对于营造书圣文化大氛围不可或缺。前文提到“古有山阴兰亭,二王留遗韵;今有会稽蛏浦,王氏承用笔”,事实上,书圣王羲之裔孙中留存越城的两大旺支,一为王佐之后,一为王公衮之后。长支王佐后裔聚居山阴仁里,二房王公衮后裔集中于会稽蛏浦。八百年来,人们只知山阴兰亭诞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却不晓会稽蛏浦“王羲之书法用笔”传承不绝。学者公认,王羲之书法用笔自宋断世,觅之不得其踪。前文亦交待,山东台儿庄王氏三之书院抢救挖掘《王羲之书法用笔》已为海内外所追捧,受之者无不称奇。现在台儿庄王氏寻根蛏浦尚未意足,三之书院意将“王羲之书法用笔”还归故土,岂不是激活蛏浦的一大“引擎”?

笔者愚见:首先整合恢复蛏浦自然村建制,是保护其历史文化遗存的首要之举;其次,尽快申报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蛏浦”地名保护,避免在新一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发浪潮冲击破坏之危险;其三,研究、规划蛏浦与绍兴新一轮文化旅游开发的关系,挖掘其文化旅游潜力,为绍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

让蛏浦这颗萧绍平原的历史文化明珠不在我们手里继续沉睡。

 

 

0一一年八月十九日于三之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