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沿街看景


  乌鲁木齐沿街看景

  ——西行旅怀之七

  

  

  第一次在乌鲁木齐沿街看景是在1992年,觉得这里的风采韵味,非常新鲜有趣。

  就说上饭馆吧,晚上9点来钟,食客们才姗姗来迟。此时在广州,老饕们早已酒足饭饱,打道回府了。原来乌鲁木齐比起广州来,太阳要晚出两个小时,晚落两个小时,再加上实行夏令时,时间又向前推了一小时,这么一来,晚上10时左右,太阳才日薄西山,直到11点钟,天际才拉上帷幕。故而这里的上班时间,一般是上午10点到下午2点,下午4点上班到晚上8点。8、9点钟饭馆才热闹起来,也就再自然不过的了。

  乌鲁木齐这座新兴城市的繁华、整洁,比我们想象中的形象不知要好多少倍。据说在建国前夕,乌鲁木齐是一座民生凋敝、满目疮痍的城市,全市人口不足10万,唯一的一座三层楼房,是远在上一世纪修建的“镇边楼”,全市只有两三公里破旧不堪的柏油路,三辆破旧的公共汽车。基础工业更是谈不上,一斤钢铁、一颗铁钉,一尺细布也生产不了。今日的乌鲁木齐,“草莱辟兮陌纵横,城堡起兮聚落兴”。人口已发展到120多万人,并已初步形成机械、石油、纺织工业为骨干,并拥有冶金、建材、电力、食品、民族特需产品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基地。站在繁华的新华路极目远眺,确实令人陶醉:新辟的街道是宽阔的,没有骑楼却种着绿绿葱葱的道旁树。新建的楼房,错落有致,颜色各异,美中不足的大都是火柴盒式的建筑,显不出新颖的民族风格。最为迷人的是大十字和大西门夜景。每当夕阳西下,暮色茫茫,就像得着谁的号令似的,大街两旁的华灯一起亮了,那么明亮,那么璀璨,恍若无数的星星在苍穹中闪耀。花朵般美丽的霓虹灯,也刷地亮起来,放出熠熠光华。这些迷人的灯光,为这座景色迷人的城市增添了无限的色彩。

  乌鲁木齐是一座多民族城市,走在大街小巷的行人,大量的是少数民族同胞,细细观察,维吾尔族姑娘的脸庞,白皙、细腻,身材高大,但匀称,高鼻子,大眼睛,和东亚人有很多相似之处。细看他们头顶,四方纱巾对角一折,两头往发髻后一系,头上那三角便向后飘去,街上人一多,满街便像飞舞着无数彩蝶,煞是美丽。维吾尔族的男子或戴浅色花帽,或戴无沿白帽,他们的身体都很健壮,宽宽的脸膛上泛着红光,走路昂首挺胸,步子很大。跟随那坚定的步伐走,一会儿就到达城中的闹市区。再看那穿上金丝绒坎肩,下拖百褶裙的秀丽的哈萨克少女,三三两两西装革履颇有风度的乌兹别克的小伙子,还有围着绣花肚兜的其他少数民族和头戴缕花黑色头罩的东乡族姑娘,无不对生活充满信心,对乌鲁木齐这座北疆边城倾注着热爱。

  此后到二道桥商场打了个转。二道桥商场其实是一条商业街,类似广州高第街那样的格局。街心是两排背靠背的货摊,街道两头是小食档。货摊上摆满帽子、成衣、靴鞋、百货、土布、乐器、水果、蔬菜、旧货、陶瓷、铜器、首饰一类的货品。单说那售卖布料的,品种就有纯毛的、真丝的、涤纶的、混纺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要什么颜色有什么颜色。衣裤样式繁多,中式、西式、中西式、民族式,应有尽有,林林总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广州产服装,在这里卖的都在上好价钱,一条在广州卖100元的裤子,在这里可卖到150元以上。

  逛够了衣服百货区,若想尝新疆小吃,那更为方便,街道两头都是个体户开的小饭店和小食档,摆满烤羊肉串、羊肉泡馍、烤包子、酿皮、凉面以及清凉饮料等。蔚为壮观的是烤羊肉串摊档,一字形排开,少说也有一两百档。只要你朝那些摊档瞧上一眼,顿时就会有人唤你:“来哇。吃羊肉串!羊肉串!”左右两边的摊档,随即同声呼唤:“羊肉串!羊肉串!”这情景,仿佛是旧时衙门的喊堂威,令人为之一震。当然罗,这是热情地招徕。你尽可放下心来,掏出二角钱买一串来品尝。据说,这些烤羊肉的小贩,家产在数十万元者不乏其人。

  乌鲁木齐给我们留下的最初印象就是如此。当人们面对眼前川流不息的车流,再环视一眼周围无数幢拔地而起的新楼时,你无论如何也得承认,你强烈地感觉出乌鲁木齐在前进,而且是大踏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