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平湖市始终将培育新兴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该市率先起草形成平湖市“十二五”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计划,明确光机电、临港、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六大新兴产业要实现产值成倍增长,确保“十二五”末达到800亿元。该市将通过强化六方面有效举措,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步伐。2011年上半年,六大新兴产业实现规上工业产值293.5亿元,利税22.8亿元、利润16.9亿元,分别占全市规上工业的67.6%、78.1%、89.9%,同比均实现较大幅度提升。特别是生物医药、新能源产业产值增长超100%,分别增长103.1%、122.8%。主要做法:
一、注重平台基础,打造一批产业集聚基地
对照六大新兴产业培育目标,着力打造六大基地,即加快平湖经济开发区国家火炬计划平湖光机电产业基地和生物医药产业园、平湖独山港区装备制造园和石化产业园、平湖新埭临沪机电产业园、平湖新仓光伏(新能源)产业园“六大新兴产业特色园区”建设,加快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的集群效应。其中,平湖经济开发区内光机电2010年规模企业产值占全市光机电产业比重超过50%,达到65.1%;独山港区临港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增强,石化产业园完成规划编制并通过评审,华辰能源、杰森石膏板、浙江玻璃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相继集聚落户;平湖经济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相继引进南六、欣宜、嘉吉等10多家企业;新仓光伏(新能源)产业园已入驻鸿禧光伏、九胤新能源、华源光伏、申能太阳能等多家企业,并初步形成以鸿禧光伏为龙头的光伏产业群;临沪产业园建设全面推进,基本编制完成规划面积41.3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
二、注重项目拉动,建设一批产业示范项目
按照“十二五”期间“六大新兴产业”项目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超过60%目标要求,全力加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推进力度。2011年重点推进60个新兴产业重点项目,总投资130亿元,计划投资36亿元,上半年六大新兴产业投资已累计完成32亿元、同比增长42.8%,占全市投资72.4%,其中光机电产业10.7亿元、临港产业8.4亿元、生物医药产业1.5亿元、新能源产业7.2亿元、新材料产业4亿元、节能环保产业2000万元。同时,切实强化新兴产业定向招商,2011年上半年,六大新兴产业累计到位市外内资10.5亿元,占比55%。光机电、临港、生物医药实到市外内资3.07亿元,同比增长10%,外资项目新增20个,合同外资10367万美元,占全市43.9%;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实到市外内资7.43亿元,同比增长245%,外资项目7个,合同外资5963万美元,占全市25.3%。
三、注重龙头带动,培育一批优势骨干企业
坚持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两手抓,着力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关联度大、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型企业。在连续两年实施大企业“培育工程”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十二五”大企业倍增计划,今年争取新增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10家以上,累计达到120家以上,新增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3家以上,累计达到10家以上,着力培育“规模型”、“技术型”、“品牌型”、“集团型”、“嫁接型”大企业。坚持将股改上市工作作为加快行业龙头企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完善企业上市政策,加大扶持企业上市力度,莎普爱思药业、茉织华印务、鸿禧光伏等企业均有望在今年底或明年初上市。同时,努力培育50家以上新兴产业亿元企业,对企业改革改制、兼并重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大项目建设给予重点支持。重点指导新兴产业企业向上推荐申报,对照省九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结合平湖新兴产业发展实际,选择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共6个项目组织申报。
四、注重创新驱动,搭建一批公共服务平台
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工作,着力强化产业配套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十一五”期间建成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科技创新服务平台,2010年建成启用的平湖市科创中心一期工程已有30个产业化项目(研发中心、中介机构)入驻,注册资本达4200多万元;浙江平湖光机电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被浙江省科技厅授予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称号,这个平台由光机电信息服务中心、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中心、光机电企业孵化中心、光机电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四个中心支撑;正在筹建的浙江省光机电质量检验中心获省质监局批复同意;中科院嘉兴中心平湖无极非金属材料分中心服务面不断拓宽。这些平台的加快建设将全面带动延长新兴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服务企业发展。
五、注重招才引智,汇聚一批创业创新人才
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建立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三个新兴产业专项招才工作组,赴北京、上海等地开展专项人才引进,并建立产业发展特聘专家组。各工作组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走访联系,拜访高瑞耀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等6个公司和北京大学工学院等知名院校,与同济大学就环境保护工程、技术项目进行洽谈联系等。同时,积极组织院企对接、专家进企活动,为企业做好牵线搭桥工作,鼓励企业以产学研联合为纽带,实施重点创新项目和产业化项目,如协助以谭建荣院士为首席专家的省光机电专家服务组来平指导服务,对接活动8场次,有针对性地推荐7家企业与专家对接并签订技术顾问协议,开展实质性的技术攻关工作;接待美国医疗保健协会产品开发项目组实地到市生物医药产业园,并就医药器材项目进行座谈交流、项目对接;六大特色产业园区也积极寻求对外合作,其中临沪产业园正积极寻求与上海张江高新园区合作,新仓光伏(新能源)产业园成功举办上海投资环境推介说明会。
六、注重政策引导,出台一批鼓励发展政策
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股改上市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政策,进一步强化新兴产业发展政策扶持,如对市政府批准并规划实施的新兴特色产业园区,给予三年、每年80万元补助;对光机电、临港、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技术创新投入和设备投资合计500万元及以上,给予技术创新投入8%和设备投资额3%、最高80万元补助;对市政府批准的新兴特色园区内主导产业项目给予设备投资额3%、最高100万元补助。此外,强化考核引导,根据“十二五”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计划,为激励镇、街道主体培育新兴产业的积极性,2011年调整对各镇、街道考核设置,新增新兴产业培育考核项目。——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