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成长冠军到下滑冠军,比亚迪现象背后的思路与逻辑


  近几日,关于比亚迪销售大幅度裁员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曾经的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明星,大有一转眼成了自主品牌衰退代表的态势。展望下半年难见起色的宏观汽车市场,想必比亚迪在这样一种舆论氛围之下的销售,必将遭遇外部市场与自身信心两方面的困难,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比亚迪销售现状大幅度下滑和裁员引起的舆论哗然,还是让我认为,有必要提醒中国汽车营销界人士,在此营销压力下,无论是采取主动而为之的策略,或者是不得以为之的决策之前,一定要三思而行,并且从理论和和思路上,进行自我梳理,避免混乱,病急乱投医、人急乱跳墙,效果往往很差。面对今天不利的销售形势,愚以为,中国自主品牌,在经过10年的奋斗之后,必须将决策上升到理论层次的创新,才能真正解决中国汽车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去年,本人在汽车界赞助下,到南非参加了世界杯开幕式,世界杯开幕式并为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影响,但是,顺便而为的非洲草原旅行,给我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在非洲草原上,我深刻体会到了,人类在过去二十万年的演进与进化过程中,所依托的三种基本创新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本能被动创新,即人类在外部环境和压力之下,做出的本能层次的创新。第二种创新,则是标杆模仿创新,例如,爱斯基摩人在北极生存下来,就是模仿了北极熊雪地铸穴,而进行的创新,第三种则是系统理论创新。前两种创新,都是动物层次上的创新,而后一种是人类独有的创新方式。在比亚迪推出F3的时候,比亚迪做的非常成功,在资源非常有限,企业竞争力相对较弱的背景下,比亚迪非常明智的选择集中有限资源,聚焦在特出市场当中,形成品牌声势,完成产品销售方式,这是,06年~08年比亚迪的主要营销方法,这种本能被动创新,而且是初出茅庐谨谨慎慎本能被动创新,为比亚迪的初期销售奠定了宝贵的基础,也因为企业初期产品销售锁定在特定的区域范围之内,即使产品出现了一些问题,在整体上,也不会对品牌构成很大的影响,应当说比亚迪这个阶段是成功的,体现出的弱势品牌聚焦战略的一种谨慎和有效。

  在这个过程当中比亚迪,采取二种手段,一种是比附式营销,即将自己的研发,非常严格的锁定在模仿丰田花冠品牌的概念上,满足在这个阶段,由于购买力局限,无法购买花冠但却渴望花冠的消费者需求,另外一点则是,相对聚焦塑造品牌,在有限资源背景之下,实现重点突破。这两点,即使今天比亚迪的销售出现问题,我们也要说,这是成功的模式。当然比亚迪在战略上在塑造品牌阶段,做了特殊选择,即根据消费者需求确定价格,低价格低利润,不求利润,但求品牌销售突破,这一策略,应当说得到了市场的一片好评,比亚迪成功的赢得了第一战。

  比亚迪第二的阶段,从08年开始,逐步扩大网络,并且通过扩张网络,压经销商提车,做大销售,然后,再通过扩大销售规模,降低成本,并通过提前预支即将降低成本所形成的资金,构建冲击市场的力量,最后,再通过年终返利,刺激销售领先型经销商,获得较大利润,带动其它经销商,下一年度进行冲量。这种战略的突出的特征是,通过提车,积累资金,扩大规模,降价成本,然后,在通过规模盈利,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刺激支持经销商,实现销售上量,这其实是一个标准的低成本扩大战略,以前在家电行业,格兰仕就使用的是这一手段。而且从一个阶段来看,这种策略是成功的,基本上可以视为整合产业链资源,降低成本,提前预支和透支品牌的影响力,获得经销商资金后,再通过大规模销售和聚集经销商力量,进行品牌的传播和推广,将沉淀在经销商那里的汽车转化为消费者的消费,成功回笼货币,实现良性循环,第二阶段的这种方式,如果能够运行下去,也是非常有效的,这也是08、09比亚迪实现销售增长的主要原因。然而,问题是在任何一种营销方法,尤其是本能被动创新,很容易被人模仿,而且有明显的局限性。比亚迪动员经销商力量,实施集团冲量的模式,对经销商有很高的要求,不是每一个经销商,都能实现这种销售,而且,为了实现集团冲凉,比亚迪在经销商能力不支持冲量战略后,采取了不惜经销商死活,不顾及市场局限性的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战略,完全违背市场规律,大规模不加限制的扩网,表现出网络是唯一竞争力的思路模式,这种疯狂扩网压逼经销商冲量的战略,终于演变成了盲目的扩张。其实,在这个阶段,如果比亚迪团队,能够有清醒的头脑,进行有效的控制,应当说还是有可能产生良好预期效果的。但是,比亚迪的团队,实在太心急了,加之这个团队,过去更多的是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而缺少职业销售人员,在提升经销商的销售能力与资金承受极限上,缺乏清晰有效的措施,再加上竞争者本身,也在不断地引导经销商,选择更优秀的合作伙伴,所以,10年开始出现了大规模的退网,加上11年汽车市场需求走势掉头向下,比亚迪终于由连续4年的自主品牌成长冠军,转变成自主品牌的下滑的冠军。

  比亚迪现象,究其结果,说来说去,还是思路与理论的认识问题。

  本能被动创新,和标杆模仿创新,都有其鲜明的局限性,即使借鉴或者是学习自己过去的经验,也不能无限扩张。因为,无论是本能被动创新,还是标杆模仿创新,都没有从原理和本质上了解事物的规律,没有知其然智其所以然,所以一旦企业的供求环境和竞争条件发生变化,就导致这种基于本能的创新,无法运行和发展下去。比亚迪大规模下滑背后的思路与原理层次的原因,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