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旗帜非常鲜明直指政府,但是希望各级政府无需紧张,不是所有的地方政府如此。也许他们已经尽力了,也许他们已经在县级医院以下的建设投入了,也许他们的基层网底已经牢固了,但是,政府乐于办大型医院已经是一个“共识”。
我很乐意用粤东某地作为一个例子。该地是一个需要发展的地区,而且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无疑是战略的要求。该地也是广东拥有医学本科院校的地区,医疗资源一直以来处于全省之前,本来除了深圳,应该在广州之下,后来深圳、汕头迎头赶上,不管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服务能力等该地有“已近黄昏”的感觉。但是该地的医疗资源还是有“饿死的骆驼比马大”的实力。在现有的医疗制度下,不管饿死还是瘦死,都是公立医院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在市场“拼搏”“搏杀”使“国有”资源不断扩大,这种公共事业企业化的做法,使医院大的越来越大,小的越来越小,甚至退出市场,形成了全面市场化的“看病难”与“看病贵”。医改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各级政府似乎“很明白”,很“积极”,但依然沿用市场的观点指导地方的医改——尽可能多赢!把本来是“投入”的,变成是“投资”的,甚至变相刺激医院膨胀、扩张的欲望,使其“规模效应”求自我发展。这种“给政策不给钱”的改革不是当今医改改革的调子,难以叫医院体现公益性。而这种改革只是一种政府的“面子工程”,医院的营利能力在哪里?在“薄利多销”?在开处方?开检查?对医疗卫生的投入是长期的,是提升国民素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而不是一种短视的、急功近利的投资行为。
粤东如此,粤西的情况又如何呢?情况也差不多!粤北呢?虽然没有扩张,但是也难以为继!其实,分管的领导,卫生行政部门的人和公立医院的院长、医生护士们很理解政府的难处,有了一块“无偿”划拨的地就已经欢天喜地了!起码守住一方可“长钱”的土地总比没有的好。有些医院担心,不知道哪一天,这块地升值了,把他们赶出来,政府给卖了而不是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去求其他经济发展。
政府办医院,确实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面子工程,注意:而不是“拔了毛的孔雀比鸡小”那种“面子工程”,图得外表光鲜,基础薄弱。政府应该指导当地的大型医院的发展与功能定位,更重要的是要夯实县级医院和镇级卫生院的基础。
我非常理解粤东、粤西、粤北的地方政府办医的难处。这些地区是后发的欠发展的地区,各方面都需要资金,但是像医疗卫生(教育已经是这样了)这样发展应该是在广东省发展纲要中提到的均等化发展的战略框架下,应该是在省政府的财政的统一框架下。广东省公立医院改革指导意见至今没有出台,我曾经在《意见》里提出两点:一是公立医院所有的贷款均视为政府行为,这一点在中央文件“采纳”了,要求各级政府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的欠债问题,何时解决县级以及所医院的欠债问题呢?二是在省政府的战略框架建立粤东、粤西、粤北区域性医疗中心,而这种区域性医疗中心并不是该地区的“竞争”行为,而是省的战略部署与投入。现在这种“竞标”已经在省政府的其他战略项目中实现了,在医疗的战略布局上为什么就迟迟不发号施令呢?
明白各级政府为什么乐意办大型医院了吧?还不明白?不愿意做亏本的买卖呗!
本文思路源于今晨的两篇微博:
全国各级两会在节前相继召开,热闹非凡,医改医事自然成为热点话题之一。委员、代表放炮自然可嘉,但"准"才是"有效而不浪费版面。今报纸报道一省政协委员称188家县级医院负债4826万,这绝对是不准确的。标本取样也应科学。如果仅仅这些欠债,省政府叫一个大型医院也可以垫付。情况远远不是这样!
“哥一句话,让大医院站在风头浪尖”。我那话确实也对大医院有点冲击,但不是泛指。大医院也有负债经营的,一个医院的负债十倍与"188个县级",一个付款机构就不止一个医院这么多。医改当即,一些地方政府是"支持"了,所谓的支持就是让医院贷款,医院还贷,这也叫公益性回归?无偿划地也难为之呀!
为什么各级政府乐意办大型医院?
评论
编辑推荐
1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