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机械工程学院及医学中心的研究小组共同进行了一项骨结构研究,目标人群是美籍华裔女性及白种人群女性。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更年期之前的两类女性人群来说,华裔女性的骨质强度要优于白种女性。
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的领导人是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教授郭向东(X. Edward Guo),研究小组采用了郭教授的骨生物工程实验室研发的一项突破性的分析技术——个体骨小梁分割技术(Individual Trabeculae Segmentation,ITS),可用于分析骨小梁或松质骨的微结构及强韧度。骨小梁和骨质疏松有关。这项先进3D成像分析技术具有一个独特之处:创建高分辨率的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量化骨质强度和骨质疏松裂痕的微结构。
这是首次将个体骨小梁分割技术用于临床分析骨质健康。一共有49名白人女性及46名华裔女性参与了实验,年龄都在35岁左右。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的药学教授约翰·P·比利占肯(John P. Bilezikian)主导了该研究的临床研究,他们对远端桡骨及胫骨的微结构进行了量化。比利占肯教授说,虽然该设备目前可以测量这两个区域,但他们坚信同样也可以适用于其他部位,例如骨盆。
郭教授解释说:“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由于华裔女性的板状骨质结构更有机械优势,她们不具有白人女性的杆状骨质结构带来的骨折风险,就好比由墙搭建的建筑比圆柱搭建的建筑更稳固。哥伦比亚大学的个体骨小梁分割技术是唯一确定可区分板状骨质结构和杆状骨质结构区别的技术。”
刘小薇(X. Sherry Liu)是郭向东骨生物工程实验室的副研究员,她进一步介绍了这项新发现:决定骨质强度的重要因素是骨小梁中板状结构及杆状结构的比值。华裔女性的比值是白人女性的两倍(0.62:0.30)。另外,华裔女性体内的骨小梁数量及厚度也高于白人女性,骨密质也更好,这也意味着华裔女性的骨小梁更强韧。
目前,郭教授及比利占肯教授正在中国创建哥伦比亚大学相关研究机构,下一步,他们计划将研究拓展至居住在中国城市及乡村地区的中国妇女。比利占肯教授说:“华裔女性和白人女性测试的不同结果将启发我们从激素及其他调控骨骼微结构的机制方面加以研究,我们这项发现有助于理解为何比起白人女性,美籍华裔女性的盆骨骨折几率明显偏低。”
华人女性比白人女性更“有骨气”?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