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纵横谈
扇子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据晋朝崔豹《古今注》记载,最早的扇子是殷代用鸟羽编织制作的长柄羽扇。羽扇是用来作为仪卫的饰品,兼以遮蔽风尘,最初名叫“翣”(音霎),由于它是由侍从者执掌左右,所以也叫“掌扇”,又由于它那遮蔽风尘的功用,又叫“障扇”。封建皇帝和高官使用羽扇时,分有等级。如《礼记》就有“天子八翣,诸侯六翣,大夫四翣”的记载。
真正“用以逐暑,执以摇风”的扇,出现在汉代后六朝前,这个时候的扇子,形式和取材逐渐增多,除了鸟羽做的扇外,绫绢做的纨扇,竹子编的竹扇,都相继出现。纨扇又称“宫扇”、“团扇”、“绢扇”,还有“纨面”、“便面”的名称,大抵是在晋代出现。至于别号唤作“聚头扇”的折扇,有的学者认为,它出现在我国南齐时代。但多数学者认为,折扇是舶来品,是朝鲜作为贡品传入我国的。苏东坡曾经有“高丽白松扇,展之广尺余,合之止两指”的叙述,明人冯时可《蓬窗续录》也说折扇“贡自东夷,永乐间乃盛行”。南宋以后,特别是明、清两代,在盛产羽毛、绫罗和纸张的江苏、浙江、广东、四川等地,都有制扇的作坊。扇子除了用作消暑工具之外,更被制成珍贵的艺术品。
种类繁多享誉世界
我国扇子的种类繁多,就其所用材料来分,有纸扇、羽扇、纨扇、骨扇、葵扇、蒲扇、麦杆扇、竹丝扇、棕榈扇、檀香扇等;以扇型分,有圆型、方型、梯型、椭圆型、六角型、葵叶型,折叠型等;从工艺特点分,又有编织扇、镂刻扇,火烫扇、书画扇等。
我国不少种类的扇子享有世界声誉。如湘妃扇、罗汉扇、象牙扇、檀香扇、平板竹扇、黑全冲扇、黑全桃扇、头青竹扇等。广东新会的火画葵扇,美观大方,深受世界各地人士的欢迎。苏州的檀香折扇,轻巧精致,如花溢香,被誉为世界“扇族之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杭州王星记扇庄生产的名贵黑纸扇,屡次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奖。以住是作为进贡朝廷的贡品,是帝王回赠外国使节的珍贵礼品。
前不久,苏州檀香扇厂制作了一把微型象牙宫扇,扇面只有5分钱硬币大小,内圈镌刻着填以彩色的《虎丘春景》,外圈则镂雕成有百余个孔眼组成的花棂,是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而在湖北省蒲圻县羊楼洞扇筷厂,则制作有一种我国最大的折扇,该扇纵长170厘米,横宽330厘米,行销美国、西德、日本等十多个国家,被用作客厅装饰或布置在商店橱窗当广告。
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一把寻常的扇子,经过绘画艺人辛勤劳动,便会成为高级的艺术品,倘若作画者是名人,扇子便会身价百倍。王星记黑纸扇得到当代书画名家王胃、唐云、程十发、沙孟海、诸乐三等的大力支持,或题诗,或作画,更成为不同寻常的艺术品。
这种作为一种特殊艺术形式的扇面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三国时杨修曾与曹操画扇。从唐代画家的《簪花仕女图》上,也可以看到跟随贵族的侍女们,手中执的纨扇是有画的。在折扇上写诗作画,则是从明代永乐年间开始,著名画家沈周、仇英、文征明、唐伯虎,知名书家祝枝山等,都有精美的作品留传下来。
画扇面最多的画家,恐怕要数清代著名的画家任伯年,他的扇面精品,到了徐悲鸿手中,还盖上“悲鸿生命”那方意味深长的收藏印,现代著名画家如齐白石、徐悲鸿、叶浅予等,都喜欢画扇面画。徐悲鸿本人以画奔马闻名于世,但他的扇面花卉,同样飘逸超群。齐白石则喜欢在泥金扇面上作画,他所作的白茶花,尤其妍丽动人。
还应该提一笔的是,明、清以后,许多画了画的扇子,不尽是用来乘凉用的,有时是用来装饰屏风、彩灯、窗棂,或者装上镜框,挂在壁上,置于桌前,作为艺术品来美化生活。
咏扇诗独具一格
千百年来,数不胜数的文人墨客写下了同样也是数不胜数的咏扇诗。
早在汉代,就有人假托汉帝妃子班婕妤之名,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诗人状物言情,隐喻封建时代被贵族士大夫玩弄的女性,好比秋天的扇子,遭到主人冷落。这是第一首把扇子引入文学领域的诗歌。唐代诗人刘禹锡吟咏团扇云:“团扇复团扇,奉君消暑殿;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宋洪迈《容斋随笔》上记有朱仲新《折扇诗》云:“宫纱蜂赶梅,宝扇鸾开翅。数折聚清风,一捻生秋意。”现代郭沫若题工艺扇诗云:“清凉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夺天工。飞遍寰宇,压倒西风。”
当代写扇的诗词虽不甚多,但在一些扇店常可看到用诗句作对联装饰店堂。“影动半轮月,香生一握风”,“举处随时消酷暑,动来常伴有清风”,无不道出扇子的特色。
精神世界的“宠儿”
扇子除了跟诗歌、绘画、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外,跟小说、戏剧、舞蹈也难解难分。可以一点也无须夸张地说,扇子是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宠儿”。
清朝孔尚任的《桃花扇》,是以扇子作为主要线索贯穿全剧,“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孔尚任写此名剧的15个寒暑,桌上总是放着一把山东特产“鲁缟”制的扇子。上面画着桃花数朵,猩红如血,每当写到桃花扇时,总会情不自禁地端详一番。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还专写了晴雯撕扇的故事,以表现这个美丽清高的女奴的刚强性格。吴承恩的《西游记》通过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曲折情节,表现了孙悟空不达不止的无畏精神。
在舞台艺术中,扇子又另有妙用。《空城计》中诸葛亮羽扇轻摇,烘托出他指挥若定,成竹在胸的神情。历演不衰的传统节目《扇子舞》,戏曲艺人手中的扇子是一物多用、花样百出的道具。梅兰芳在《贵妃醉酒》中,将杨贵妃的醉态及其苦闷幽怨的心境表演得淋漓尽致,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借助于扇子的烘托。陈爱莲在古典单人舞《春江花月夜》中,手执团扇,翩翩起舞,那层叠恍惚的扇影,巧妙细腻地表现出春江的迷人景色。著名川剧演员阳友鹤,在他的舞台生涯中,仅使用折扇的姿态就有70多种。
扇子纵横谈
评论
2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