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统筹研究之四
第九章 战略组织体系
第二节 军事战略家
军事战略家是在复杂的战争形式中产生的,对于战争的发展和胜利发挥着独有的特殊的作用,不同于军事指挥员的作用。在战略组织体系中战略家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发挥着核心作用。
(一) 战略家是战略组织体系的核心。
1)军事战略家的科学的战略思想是扭转战局、推动战争发展的根本指导。
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的进程比中央军委原来预计的要提前了两年多。早在1947年毛泽东就讲过战争可能还要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为当时战场上出现了战略均势,即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双方都不具有绝对的优势,都不可能很快的解决战争的胜负。
作为军事战略家的粟裕将军早在战争初期就不断地思考解放战争的战争形式,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从而形成了科学的清晰的战略思想。1947年以后粟裕多次向中央军委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提出要变革战略组织,要集中力量打大仗,以扭转战局。并提出要把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北,等等。解放战争的胜利证明粟裕的战略思想是正确的,科学的。粟裕以一个战略家实际上指导了、促进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这是任何统帅或领导者都没有的,也不能代替的。
战略家具有一般军事家所不具有的战略思想。
2)军事战略家的坚定的战略意志是变革作战方式和变革战略组织的主导。
军事战略家要推动战局的发展,要打破战略均势,必须变革作战方式,变革战略组织体系。变革作战方式和组织体系,有很大的风险,受到各种不同意见的阻碍。因此战略家的战略意志决定了各种变革的成功。
到1947年初时,解放战争出现了战略均势,国民党军队实行“黄河战略”,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解放军既成的作战方式难以适应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变化。同时解放军既成的组织体系也难以适应作战方式的变革。因此粟裕将军提出集中并统一组织解放军力量,打大仗的建议。但是粟裕的建议暂时难以被接受。尤其在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的合并问题上不断地受到干扰。粟裕坚定不移的又耐心的说明自己的战略思想和建议,在实践中逐渐地取得了一致。
在孟良崮战役时,在济南战役时,出现了指挥员不能够理解粟裕的战略部署和作战方式的变革,抵触粟裕的战略安排的情况。粟裕以其坚强的战略意志主导华东野战军的作战方式变革和组织变革,从而取得了各次战役的胜利。使华东野战军成为全军消灭敌人最多的常胜军队。刘伯承元帅称赞粟裕才是常胜将军。
3)军事战略家的清醒的战略意识是保障战略利益的基础。
扭转战局的变化,首先要保障自己的战略利益安全。先为之不可胜,待敌之可胜。因此军事战略家具有清醒的冷静的战略意识,时刻清楚自己和对手的战略利益所在,不被眼前的利益所吸引,不被一时的有利条件所局限。战略家的战略意识是保障战略利益重要基础条件。
在解放战争中,粟裕将军始终保持清醒的战略意识。在莱芜战役时,不为王耀武的改变决策所动,坚持原定的战略部署,从而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在1948年初粟裕从战略形势出发,清醒的意识到只有坚持在长江以北、在中原地区与国民党军队决战,才可以争取早日取得战争的胜利。粟裕将军坚持不过江的战略性建议,保障了解放军战略利益的最大化。
所以毛泽东说,粟裕“立了第一功”。
(二)军事战略家的特点。
军事战略家是杰出的军事家,有着军事家所具有的特点。同时战略家有着军事家所不具有的更突出的独有的特点。战略家的特点决定了他发挥着军事家所不能够发挥的作用。
1) 军事战略家爱好学习,懂得战争。
爱好学习是战略家的基本特点。学习使战略家不仅“知”兵,更“懂”兵。
孙子讲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被世界军事界奉为天条。孙在讲的“知”实际上包含
“懂”的意思。但是在古代,战争形式比较简单,信息技术不发达,“知”即知道自己和对方的现实情况可以指挥打仗,可以指挥打胜仗。孙在以后的军事家也没有深究“知”的发展在现代战争中有更为深刻的含义,仍然囿于“知”的直接解释。
在现代战争中,在复杂战争形式中不仅要“知己知彼”,更要“懂己懂彼”。粟裕曾经讲,作为军事指挥员应该懂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个指挥员对于战略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有了清醒的头脑,才能运筹自如地指挥作战。(见《无冕元帅》第221页)粟裕强调了“懂”,而不是“知”。
由于现代战争复杂性,战局随时变化莫测,任何信息的时效都很有限,不可能随时“全知”和“尽知”。对于双方的情况只能够通过研究战局的发展规律才能够了解。因此懂得战局变化规律,懂得“局势”和“阵势”的关系,才可能“知己知彼”。只有“懂己懂彼”,才会产生科学的正确的战略思想,才可以百战百胜。
解放战争中,就曾出现“懂”与“不懂”指挥战役的实际例子。1948年11月开始的淮海战役,在第二阶段消灭黄维兵团时,第二野战军(根据“知己知彼”的信息和情报,)认为只要用“三天左右”的时间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粟裕认为可能需要十五天的时间,为此不断地派兵增援第二野战军。在粟裕的不断支援下,第二野战军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才消灭了黄维兵团。
解放军强渡长江以后,是停下来整顿较为混乱的军队组织,还是以更快的速度追歼国民党军队问题上,“总前委”与粟裕出现了意见的分歧。事实证明粟裕的加速追歼的意见是正确的。他不仅懂得用兵,更懂得战争,懂得“用势”。
在豫东战役时,粟裕通过指挥华东野战军作战,清楚地“懂”得国民党军队的内在矛盾,一方面国民党军队的上级希望尽快进攻,与共产党军队作战。而另一方面是他的下级都尽量回避与共产党军队的作战。这个矛盾决定了国民党军队的失败。
只有“懂”战争,才可以产生正确的战略思想。军事战略家由“知”到“懂”,是不断学习的过程。粟裕和林彪、刘伯承、徐向前等军事战略家一样非常重视学习,也非常爱好学习,更非常善于学习。粟裕曾经讲,我对于尽可能地去了解和学习战略问题,格外重视(见《无冕元帅》第221 页)不断地学习使得粟裕“懂”得解放战争,从而形成超越别人的战略思想。1959年林彪曾经对总参训练工作指示,提出要注意学习抽象思维。
2) 军事战略家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清醒的战略意识。
军事战略家不仅具有军事指挥员的优良品格和作风,更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崇高的
精神境界战略家站得高、看的远,关注大局和全局。崇高的精神境界使得军事战略家具有清醒的敏锐的冷静的战略意识。军事战略家的精神境界与战略意识是统一的。精神境界越高,战略意识越强。
军事战略家追求的是战略利益,是改变战局。因此他不仅关注现实问题,更关注战争的未来的发展和在这种发展中赢得主动权。淮海战役进行到第三阶段,对于国民党军队的杜聿明集团将要做何种选择的判断,解放军最高决策层中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杜聿明集团会向东向沿海方向撤退。这种意见是根据来自国民党军队内部的情报和杜聿明的军力部署做出的判断。另一种意见是粟裕根据战略态势和争取战略主动权的必然性做出的判断,认为杜聿明集团必定向着西南方向撤退。事实证明粟裕的战略判断是正确的。这两种判断充分反映了战略意识的差异,更反映了精神境界的差异。
3)军事战略家具有更文明的人格品格。
军事战略家的人格品格更充分的体现其独立特点,更集中反映其无私无畏精神这两个特点使得军事战略家具有更顽强的战略意志。
粟裕的独立精神和独立思想在解放军中是较为少见的。在解放战争中他先后十次向中央军委提出战略性的建议。甚至有的建议是与中央军委的决定相抵牾,粟裕仍然坚持自己的独立意见。粟裕与陈毅关于战略方向的争论,充分显示了粟裕的独立精神。粟裕三次关于“不过江”的意见更是表明了他的独立人格品格。尤其是在中央军委几次指示,不要打大仗,要打中小仗,一次以消灭国民党军队一个师为限。粟裕根据战场实际情况和战机,集中战力和兵力,不断地打大仗,一次消灭国民党军队几个师,几万人甚至十万人等,不断地突破中央军委规定的限额。粟裕的独立人格品格充分表现出他顽强的战略意志。
同时粟裕在领导和指挥第三野战军中,粟裕高度重视军队的文明建设,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不许说脏话,不许骂人打人。无论是谁,都不许说脏话。许多三野的老同志都知道粟裕的规定。这在军队中、在战争中是罕见的。这也是粟裕的文明人格品格的一个方面。
3) 军事战略家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
军事战略家大多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徐向前、刘伯承、林彪、粟裕等。他们的生活
都很简朴,不尚奢华,生活起居有规律,没有特殊的偏好和嗜好,待人平和。除了喜欢学习和思考,他们都喜欢清静,能够耐寂寞。由于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得他们能够集中精力思考大事业、大思路,而不会被小事情束缚,不会为偏好转移思想,不会被嗜好影响标准。
(三)战略家的产生。
1)军事战略家是在战场上产生的。
战略意志是军事战略家的基本素质之一。
军事战略家是在战争条件下、在生死存亡的战场上,在你死我活的博弈中产生的。中国
的军事战略家都是在战场上产生的。没有在战场之外产生的。在战争中、在战场上、在你死我活的、生死未卜的博弈中才可能产生战略意志。
在激烈的战争中军人都要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更要有坚定的顽强的意志。这种坚定的顽强的意志是军事指挥员在长期的战争中培养出来的。没有长期的军事指挥生涯,就难以产生坚定顽强的意志。
军事指挥员的坚定的顽强的意志在变革作战方式和变革战略组织以扭转战局的时候才会上升到战略意志。
2)军事战略家是在军事指挥员中出现的。
战略意识是军事战略家的基本素质之一。
军事战略家具有战略意识。战略意识是在复杂莫测的战局中和危难重重的战斗中逐渐的形成的。没有经历复杂莫测的战局变化,就不可能产生战略意识。另一方面经过战争的淘汰和大量的牺牲后产生的,没有经历危难和绝境的考验就难以产生战略意识。只有经过长期战争的考验才能够产生战略意识,也才能够产生战略家。
战略家不可能成批产生的。黄埔军校不能够产生战略家,实际上也没有产生一个军事战略家。徐向前、林彪等都是在战场上产生的战略家。
钮先钟先生写了一本《战略研究》的书,声称“读了这本书,、、、、、就可以无忧无虑的进入战略天地,学习做一位战略家”。钮先生对于战略家的素质缺少科学的正确的认识,不懂得战略家不可能是无忧无虑的,自得其乐的出现和成长起来。他以为军事战略家可以在课堂上、在书本中产生。这是很幼稚的认识。
3)军事战略家是在经常打胜仗的军事家中脱颖而出的。
战略思想是军事战略家的基本素质之一。
战略家是卓越的军事指挥员。刘伯承元帅曾经称赞“粟裕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
中国的战略家。”“常胜将军是粟裕”。上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曾经向来访的英国蒙哥马利将军介绍说,我的战友中数粟裕最会打仗。不仅共产党的统帅肯定粟裕的功绩,国民党的统帅蒋介石在1947年2月的一次讲话中说,就我的观察,以陈毅一部最为顽强,训练最精,诡计最多,肃清最为困难。(见《无冕元帅》216页)
军事战略家不仅是军事指挥员,首先是能够在战场上打胜仗、并且经常打胜仗的军事指挥员,是“常胜将军”。不在战场上指挥作战的军人不可能成为战略家。在战场上不能够打胜仗的军事指挥员不可能是战略家。在战场作战中上不能够经常打胜仗的军事指挥员也不会成为战略家。只有经常打胜仗的军事指挥员才可能从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取胜知识中形成正确的战略思想。
粟裕成为解放军的战略家完全是由于他在长期的军事生涯中,不断地打胜仗,成为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