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济学的视角与方法看世界(六之六):用经济学重读历史


  最后,我要带领大家,用经济学的基本道理去透视几个历史现象。

  历史学家和历史教科书认为:西周初期的“井田制”是一种土地产权界定形式。说贵族们把土地作“井”字划分,分成四四方方、大小相等的正方形是在对土地进行产权界定。

  让我们把目光回溯到周初。那是一个地广人稀的时代,人口相对于土地更加稀缺应该毋容置疑。我的问题是:今天土地的稀缺程度高于西周早期吧?为什么今人不对土地作那么精致的产权界定,反倒是几千年前的人们对土地作那么精致的产权界定?今天我们尚且利用自然沟壑进行土地产权界定,几千年前的人们干嘛要对不稀缺或者说不那么稀缺的土地作那么精致的产权界定?对土地产权进行精致的界定,是要花费劳动的吧?古人为什么要用十分稀缺的劳动去对不稀缺或者说不那么稀缺的土地进行精致的产权界定呢?难道他们是疯子?!

  逻辑上,我们应该看到周初的精致的劳动使用合约,而不是精致的土地使用合约。

  那么,周初的那个精致的劳动使用合约在哪里呢?

  因为分工和专业化能够极大提高生产率,因此任何社会人们之间都需要交换劳动。比如在周初,一部分人专职于安全保护,一部分人专职于生产劳动,无疑更有效率。当时贵族负责安全保护,“野人”负责生产劳动。所谓“野人”,并非真正是野人,而是乡野之人的称谓。那么贵族和“野人”间怎样交换劳动呢?他们可以像今人一样通过支付货币来交换劳动吗?不能,因为那时还没有货币。他们可以像今人一样通过支付劳动产品来交换劳动吗?也不能,因为那个时候生产水平低下,加之有游牧民族劫掠,经常性的商品市场很难建立起来。没有经常性的商品市场,度量异类产品之间价值等价的问题变得异常困难,“野人”拿什么样的农产品去交换贵族提供的安全保护就成了问题。“野人”必须对用什么种类、什么品质、多少数量的产品作为保护费诸多事项和贵族进行谈判,而约定不同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会遇到价值度量方面的技术难题,双方很难就不同产品之间的交换比率达成一致意见。

  剩下来只有一条道,就是贵族和“野人”直接交换劳动本身。理论上讲,直接的劳动交换可以像今人在现代工厂劳动一样,厂商通过度量年龄、体力、劳动时间指标集来间接度量劳动。即是说,“野人”不是向贵族缴纳自己的劳动产品,而是直接去帮贵族种田。这个田叫做“公田”,其实并没有产权的含义。贵族则对“野人”的年龄、体力、劳动时间指标集进行度量就行了。但是这样做又会产生新的交易费用。因为“公田”上的收入不归自己,“野人”现在是替人劳动,于是就有相当大的偷懒动机。用现代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代理成本会上升。大田劳动尤为严重。为了降低代理成本,一种办法是贵族投入资源去监督。然而,农业劳动不像工厂里工人在流水线上的劳动,监督不是不可能,但并不容易,监督成本不会低。何况,在当时劳动是极其稀缺的资源,占用极其稀缺的劳动去监督劳动应该是不经济的。

  另一种降低代理成本的替代办法,是把土地化分成大小相等的“小块”,把野人分成小组配置到划分好的“小块”土地上。之所以是把小组“野人”配置到划分好的“小块”土地上,而不是按家庭将“野人”配置到划分好的“小块”土地上,是因为西周时期生产工具需要耦耕,要多人协作才能进行生产。当时,向划分好的“小块”土地配置劳动的工作由“田畯”来完成。每个小组只需把给定的“小块”土地种好就可以了。至于“野人”到底用什么素质的劳动力、多少时间将给定的“小块”土地种好,是不需要贵族监督的,而且这样做也没有上文所述的代理成本。当然,在这样的合约下,“野人”干活又有图快的激励,不过在一个农业粗放经营的社会里这种扭曲不会成为严重问题的。另一方面,将土地划分成“小块”也是有成本的,不过这种成本也不会高,因为可以一次性划分而多年使用;而更重要的是,这种划分是在土地并不稀缺,到处都有大片平整开阔的土地可以使用的情况下进行的。

  可以推断:这些划分成“小块”的土地一定要大小均等,并且易于观察。不然的话,“野人”之间就会挑肥拣瘦,就不能达到降低交易费用的目的。怎样的划分最能满足大小均等、易于观察的要求呢?无疑是正方形的“井”字划分。这可能就是把土地划分成“井田”的真实逻辑。“井田”当然不是圆形,也不是三角形,但也不是长方形,而应该是正方形。

  所以,“井田”不是一种土地产权界定形式,而是一种劳动交换合约。四千年前,人们之间的确有一张精致的劳动交换合约,因为那时的劳动是农业劳动,与土地相联系,这张合约就被古人写在了地上。我这里只是讲了一个大略。我对“井田制”有过细致的分析,推翻了几千年来人们的错误认识。你们看,几千年前经济社会的细节都能透视出来,经济学利害不?经济学是不是有趣而又充满魅力?将来同学们要是有兴趣,可以找我的文章来读。

  一般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鸦片战争是因为民众吸食鸦片,国民素质下降,导致国力衰退,政府不得不出面禁烟,从而爆发战争。然而宋子文不这样看。他认为当时世界各国都用白银做货币,大量进口鸦片,白银势必外流严重,造成通货紧缩。是通货紧缩使得民生凋零的。解决的办法不是禁烟,而是货币改制,不用白银作货币。真如此,近代史是不是要重写?

  我还要告诉大家,王安石变法是注定要失败的,王莽也是注定要失败的。王安石根本就不是一个改革家,司马光一点也不能算作是保守。还有哪些历史,也是需要我们重新解读的呢?既然我们今天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主动引进外资不是错,那么近代史上西方列强要求我们通商,包括强制通商有错吗?无穷无尽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需要同学们来回答。

  我就讲这些,有不妥的地方,还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占用同学们的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