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出让的地块位于通州区西海子公园东南侧,东至东关西一路,南至新华大街,西至吉祥路(西海子东路),北至Ⅶ-12地块。两地块合计建筑面积不到
业内指出,通州核心位置相比之前的发展逐渐加速,地块优势明显。同时,这两地块的成交也显示企业对商业地产未来的信心。
说到北京,通州的人口早就突破150万了,成熟的大型社区也不少了,从人口基数和收入状况来看,都足以支撑一个地级市的规模了,跟国贸CBD形成20分钟的商业圈,高速、地铁,两广路,四通八达,与首都机场之间也基本不会出现交通拥堵的情况。
但从商业地产来说,通州就那么屈指可数的几栋写字楼,价格很低,但还是有很多空置,酒店最高档的也就是三星的那几家。连四星的都如凤毛麟角。据专业机构所做调查的结果显示,商业面积出现空置的比率高达30%~50%。瑞都国际和蓝调沙龙底商的出租率不超过50%。这是一个很神奇的现象。
金城中心魏成,通州有两个比较典型特色。一个叫有居住没配套,二是叫有生意没办公。
贾春宝生在通州长在通州,但对通州一直都没看懂。15年前曾经以为,以通州所处的区位和周边的高校资源,以及临近空港区的优势等角度看,通州适合以会展业切入,用会展业推动通州商务氛围会是一条捷径,但会展一直都跟通州无缘。
我们曾私下里问很多人,包括长期生活在通州区“近邻”朝阳区的,都说基本不来通州。
贾春宝一直感觉,通州是一种很具有代表性的模式,虽然跟国贸CBD等商业方面寸土寸金的地方相比,通州离北京城区那么近,为什么北京市内的人,基本都不来通州呢?为什么大家都只盯着东四环以内,一提通州就不感冒呢?燕郊有的时候还比通州热。
我们感觉,通州区的商业氛围一直没有得到支撑,大概是有如下几个方面因素:
从历史角度看,通州跟北京从来就是割裂开来的。通州区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境域内就有人类活动。西汉初始建路县,后先后改称通路亭、潞县、通州、通县。通州历为京东交通要道,漕运、仓储重地。
万国朝拜,四方贡献,商贾行旅,水陆进京必经通州,促进了通州经济的繁荣和兴旺。通州享有“一京(北京)、二卫(天津)、三通州”之称,能跟北京和天津比肩,这也算是通州历史上的自豪了。而仅仅由于名称的几次修改,而历史的光芒逐渐黯淡下来了。
1948年12月通县解放,分置通县、通州市。1958年3月县市由河北省划归北京市后,合并为北京市通州区。1960年复称通县。
在雍正11年树立的满汉《御制通州石道碑》文中有“潞河为万国朝宗之地,四海九州岁致百货,千樯万艘,辐辏云集,商贾行旅梯山航海而至者,车毂织路,相望于道,盖仓庾之都会而水路之冲达”之句,将通州战略地位之高,经济繁荣之景,高度描绘而出,乃京门通州辉煌历史之见证,乃通州运河文化之产物,不可多得。
《御制通州石道碑》中还有“朕临御以来,详求治理,昼夜孜孜,惟恐不逮。近而郊圻,远而郡邑,遐取僻壤之区,其有关于利济民物者,莫不因地制宜,以次修举”之语,更发人深思。加上通州是明清的粮仓和部队驻扎地,所以更在捍卫京师之中充当难以替代的作用。
老通州都会津津乐道于通州的历史,不管是燃灯塔所留下的“一枝塔影认通州”,还是运河岸边留下的1400多年的痕迹,都是值得通州人自豪的历史。
即使是古老的永通桥(现称八里桥)边,都留下晚清的王爷僧格林沁抗击英法联军的历史印迹。咸丰十年,英法侵略军自天津北犯京师,在此受到三万清军阻击。经过一场石破天惊的血战,三万将士全部殉国,用热血谱写了一曲彪炳清史的壮歌。
从政府的角度看,通州区的首脑,基本都是“过路菩萨”,通州都是他们的跳板,所以也不太注重政绩,更不是太追求给老百姓实惠。其实这也不能责怪官员的不作为。
听通州的掌故说,当初亚运会、花卉基地,甚至燕京啤酒,都曾经有意在通州落地的,但或许是由于当时的领导心态不是很平和,而跟这些机会失之交臂。从通州变成通县,然后又变成通州区,这不由得让那些对通州有深厚感情的人唏嘘感慨。
从地理角度,虽然CBD有朝东辐射蔓延的趋势,有北京的部分功能区划东迁的趋势,但趋势仅仅是趋势,核心永远是核心,边缘永远无法跟核心相提并论。而且北京特有的交通就是那种环线所形成的心理效应也起到绝对影响作用。再近也是郊区,再方便也在五环之外了。
说到“环线效应”大概跟下雨不过街的感觉差不多,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下雨的时候,地上都是有一条雨线,雨线的两边迥异。这个效应在国贸那边也有所体现,记得当初以永安里贵友大厦为分水岭,东边就很热,西边就很冷,这种情况也是很长时间才有所缓解的。
在内心的感受来看,城区的人把通州当郊区,虽然是最近的郊区,但那也是郊区,跟房山门头沟、怀柔延庆、密云昌平之类的没啥区别。而北漂者更是有那种感觉,创业者宁愿在国贸CBD一带,去忍受交通拥堵、高价房租都不情愿到通州办公,美其名曰“去通州业务和形象都会受影响”。
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让人纠结的,比如通州与北京市内之间的道路越来越难走了,以往没修快速路,也没通地铁之前的那种40分钟从东关到郎家园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不仅上下班的高峰期出现拥堵,高峰期之余都会出现明显的交通不畅。
拥堵严重的时候,逃离通州都会用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加上高速路出口的拥堵,某些时候高速路全程拥堵,看自己的时间白白的耗费在路上,确实有种无奈的感觉。这跟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形成极为不平衡的反差。
即使如此出现单向性的拥堵,即使明知在通州的房租、餐饮、出行成本都要远远小于CBD,但都很少有创业者欣然搬到通州去办公,所以这是很奇怪的现象。
对一个地区定位和心理感受的了解,跟我们进行商业地产的定位、策划、运营运作都息息相关。通州现象告诉我们:地产行业之中,决定成败的并不单纯是位置、位置、位置,还有其他很多因素。不单纯有基本数据和专业水准上的东西,更多的是专业之外、地理位置之外,以及硬性投入之外的东西。
兵书上说“多算者胜”,所以还是从行业中跳出来,多考虑一些专业教条之外的东西。比如历史、政治、心理等等因素,都会有影响。比如历史、政治、心理等等因素,都会有影响,不能硬切硬砍,需要找到其中的脉络,顺势而为。
通州的新定位,是历史古镇、首都新城、北方水城。这样的定位让人不禁有一种迷茫。希望这种全新的定位能带给通州的商业地产以生机与活力。